Redian新闻
>
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中国动力电池出海正面临越来越严苛的产品碳足迹要求

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中国动力电池出海正面临越来越严苛的产品碳足迹要求

公众号新闻

由《商业周刊/中文版》主办的TheYearAhead展望2023峰会于2022年12月8-9日在上海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盛大举办。本届峰会为期两天,我们携手多位来自政界、商界、学术界、文艺界的大咖嘉宾,前瞻经济趋势,展望新一年的商业变革,共同探索商业世界即将到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12月9日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讲述了产品碳足迹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角色,以及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据远景科技集团官网介绍,远景科技集团的主要业务分为远景能源、远景智能、远景动力、远景资本和远景电动方程式车队几大板块。

邱林介绍说,远景能源业务包括风电装备、储能设备和绿色氢能。2021年,远景能源的风机订单量位居全国第一,吊装量全球前四。远景动力主要生产动力电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远景动力电池已搭载超65万辆电动车。远景智能拥有全球领先的 AIoT 智能物联操作系统 EnOSTM,目前连接管理全球约 2 亿个智能终端设备和超过560GW的能源资产远景智能主要生产智能互联网设备,目前包括风电装备、光伏装备在内的约2亿多个物联终端设备,都接入了远景智能的物联网上。远景资本聚焦碳中和领域初创企业,助其快速发展。远景电动方程式车队则无论从赛事还是日常运营等全流程均实现了碳中和。

碳足迹是什么?简单来说,碳足迹就是一个产品用全生命周期的方法,从“摇篮到坟墓”,评估每个环节的碳排放,加在一起就变成了这个产品的碳足迹,包括原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到工厂大门,生产制造成产品,走出大门后通过分销和运输到消费者手里,使用后再回收。对每个阶段的碳排放进行评估,就可以了解产品的碳足迹。

目前核算产品碳足迹的标准主要有ISO 14067:《温室气体-产品的碳排放量-量化的要求和指南》,该标准评估对象较为广泛,包括汽车、飞机以及食品饮料等。为了方便横向比对同类产品的碳足迹,远景率先开发了环境产品声明(EPD),可以评估更细分领域的碳足迹。

邱林表示,目前,全球有两大EPD体系,一个是由瑞典皇科院成立的国际EPD体系,另外一个是意大利EPD体系。总的来说,全球有十几个EPD体系,只有以上两个体系包含的产品类别最多,它包括装备、快消品等,每类EPD平台都会发布产品类别的规则,只有发布了规则,对应的产品才能进行碳足迹评估。其他的体系更多是以建筑材料为主。

对于未来可能会出现,以及现在正在出现的贸易壁垒有哪些?邱林认为,2011年,全球就出现了光伏组件的贸易壁垒。比如法国会要求我国所有出口到法国的光伏组件,都要提供碳足迹评估报告、LC报告,报告中要澄清生产光伏组件生产每千瓦的组件产生多少碳排放,它还会对碳足迹高低好坏进行评级,评级结果会被放到产品的投标活动中。

业内讨论较热的是即将在2023年启动的“碳税”,也是碳边境调节机制。邱林认为,“碳税”并非“税”,它更多的是在欧盟碳市场机制下的延伸,欧盟碳市场所管辖的是欧盟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很多企业从有了碳交易以后生产成本提高,因为他们会需要碳配额,所以有的国家把生产制造环节放到其他的国家,避免高昂的碳配额。但把生产制造环节放在其他国家,就会产生碳泄露。为了避免碳泄露,2023年,欧盟要求从其他国家生产制造的产品流入欧盟也需要碳评估。

此外,还有可能会在2024年在美国实施的《清洁竞争法案》,以及2024年大概率会实施的电池新规。

邱林认为欧盟的电池新规针对性更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占了较大的份额,约占60%左右。有了这个新规,很多中国动力电池生产制造的企业生产的动力电池的碳足迹要向欧盟汇报,且要根据欧盟的计算法则计算碳足迹。欧盟对动力电池企业碳足迹进行评级,到2027年会设定一定的阈值,高于阈值的就没有办法进入欧盟市场。“所以,未来,我国出口产品在碳足迹方面面临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碳足迹机制也在慢慢建立起来。”邱林说。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双碳战略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正在逐渐建立自己的产品碳评估体系。11月,远景在无锡成立了新能源相关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依托这一平台,国内光伏产品、风机等新能源装备企业均可核算自家产品的碳足迹,以及未来产品的碳排放。此外,深圳大湾区也成立了一个碳足迹的公共服务平台,到2025年会有600种产品碳足迹发布,鼓励低碳产品或零碳产品在区域内布局。在动力电池细分领域,远景也成立了动力电池EPD平台,加强在动力电池方面碳足迹评估的工作。

邱林认为,现在消费者的碳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触达一些低碳产品。但他们并不知道哪些是低碳产品,也不知道哪些贴有碳标签产品的碳足迹是可靠、可信的。这些都是未来消费端切入碳足迹面临的障碍。目前,远景也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建立关于消费产品的碳足迹体系。

碳足迹评估,有什么用处?能帮助企业得到什么样的信息?

邱林举了几个例子。从能源装备来说,为什么绿色电力碳足迹比较低?一度水电的碳排放只有7.3g,一度火电是900-1000g,核电也只有4.5g,光伏、风力等清洁能源会更低。从消费端看消费产品,评估碳足迹以后,企业可以对供应链进行碳管理,这中间会发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比如欧洲一个洗护用品的零售商,对他的产品——洗发水做了碳足迹后。对比包括消费者使用阶段的碳排放与不包括使用阶段的碳排放,这位老板会发现整整相差了20倍。因为前者包括了消费者在洗发时,冲洗过程中的用水量、冲洗时间等。碳足迹可以告诉他,研发下一代产品时,就要提高洗发效果,并考虑冲洗过程中的用水量,如何向零碳方向发展。

零碳产品如何实现打造?远景的方法论分为四步:算、管、减、零。

邱林表示,算方面,远景有专家团队,碳核算的工具,通过方舟碳管理系统管理供应链的碳排放,再通过风光储氢智能充电设备、平台等减少碳排放,最后实现零碳产品、零碳工厂、零碳企业。

远景和元气森林合作,按这四步曲核算碳排放,帮助元气森林实现碳中和,打造了首款碳中和气泡水,牛奶、茶饮、果汁等产品的碳排放也都得到快速评估。远景在无锡成立了新能源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通过光伏组件碳核算的模块打通未来和法国的贸易差距的碳足迹的壁垒。“不但有产品,我们和耐克合作,为他们250家的门店搭配了远景的智能碳管理系统,可以实时跟踪每个门店的二氧化碳排放,还为耐克在中国的一个物流园区实现了零碳智慧物流园区。”邱林说。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是一个热门话题。邱林分享说,以一款汽车为例,生产制造过程中,燃油版的碳排放量为14吨,电动版的碳排放时24吨。后者的碳排放大部分来自动力电池,因此减排的关键,就是需要在动力电池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实行减排手段。另外,新能源汽车行驶过程中,在不同电网充电情况,碳足迹也不一样。最理想的减排情况,就是新能源汽车在完全使用绿电的情况下实现最大的减排量。如今,远景已经打造了全球首款零碳电池。

在整个产业链方面,远景也有自己的减碳方法。邱林表示,远景目前的规划时,在未来十年,建立100个零碳产业园。如今,远景已经在鄂尔多斯建立了全球第一个零碳产业园。该产业园的优势就在于整个产业链生产制造过程中,所用电均来自绿电。此外,产业园里,远景采用方舟碳管理系统,大大优化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如果动力电池产业链,包括生产制造、上游正极负极等所有原材料的产业园,都进入零碳产业园的话,会实现50-60%的减排量。未来要想实现大规模的零碳电池、碳中和动力电池,零碳产业园是一个关键举措。”邱林说。

-市场推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第一轮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抵达:应让电动车主承担回收成本|自由谈翻倍增长,动力电池的海外抢滩登陆战|数字时氪·深度研究远景CEO张雷接受《时代》专访:零碳经济是全球共同的机遇2022年1-11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74.7%欧洲要实现动力电池雄心,为何绕不开中国动力电池产量、装车量“步调”不一:产能过剩苗头初现?动力电池难逃产能过剩远景动力“入链”宝马:中国锂电企业加速征战全球动力电池的2022:扩张、扩张,还是扩张悲痛!知名金融学家邱兆祥教授因病辞世!享年81岁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对话中科院计算技术所陈熙霖:AI与机器人推进全真互联头部动力电池厂商未来拼什么?圣路易斯华大的华裔女婿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赛瑞研究: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发展趋势报告(175页)有关碳知识的汇总大全,与你分享。(碳中和、碳排放、碳汇、碳足迹、碳交易等)90后首席科学家与他的柔性电子材料动力电池的第三争夺战“碳壁垒”悄然而起,碳足迹如何算清楚、减明白?最航运 | 德迅与联想合作,支持科技客户减少碳足迹!红杉下注,碳足迹计量平台Joro完成1000万美元A轮融资丨海外邦去老人院探望93岁的婆婆逛大农村7: 返程最全动力电池产业链图谱首席科学家曾光:北京新冠感染人数近1800万,全国感染者超6亿动力电池冬天提前来了?中创新航上市首月跌46%|焦点分析【易方达指数通】ETF互联互通扩容,跟踪这3只指数的产品首被纳入直播预告:动力电池的冰与火之歌,最佳实践方向在哪里?首席科学家曾光: 北京新冠感染人数近1800万, 全国感染者超6亿英伟达首席科学家:5nm实验芯片用INT4达到INT8的精度,每瓦运算速度可达H100的十倍背包徒步- 北喀斯喀特 (North Cascades) 2022-1那年火车上的故事 (下集)(三)动力电池2022:买矿、扩产、出海...不用戴口罩了?有大规模后遗症?中疾控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关于疫情的解读(信息量极大)中国动力电池投资:一席流动的盛宴|封面故事中国动力电池投资:一席流动的盛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