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时筠仑:希望张园能更好彰显城市的魅力
由《商业周刊/中文版》主办的TheYearAhead展望2023峰会于2022年12月8-9日在上海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盛大举办。本届峰会为期两天,我们携手多位来自政界、商界、学术界、文艺界的嘉宾,前瞻经济趋势,展望新一年的商业变革,共同探索商业世界即将到来的机遇与挑战。特大和超大城市如何保护历史建筑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命题,在8日下午的City by CITYLAB板块,上海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时筠仑分享了作为城市更新活态样本的张园的“前世今生”。
张园最早形成于1882年,是由无锡富商张叔和购地后建的私家花园。1885年,这一私家园林改为对公众开放,进而成为当时最大、最有特色的西式公共园林。在当时的年代,上海还有其他三大园——徐园、豫园、愚园,而张园则号称是“海上第一名园”。据时筠仑介绍,张园在投入公共使用之后,曾经一度成为了上海的文化和艺术中心,很多的东西方交流都发生在那里。第一辆自行车、第一辆照相馆等都是在张园首次亮相。孙中山、章太炎、蔡元培等都在此做过演讲。霍元甲打擂台,在张园也举行过。
1918年,张园土地被收回,后来分别由28家开发商建成了石库门建筑和一些花园洋房。然而,由于人口的增加、居住密度的改变,张园很多原本设计给一户人家的房子,到后期可能会住进将近10户人家甚至更多。一直到征收前,张园一共居住着1125证居民。
据时筠仑介绍,2018年,静安区对这里启动了保护性征收。以前做征收都是基于“拆改”,居民动迁之后房屋拆除建设新的建筑。但是由于张园本身属于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建筑需要保留,又期待更新。所以创造了一个新的模式,叫做“保护性征收”。也就是说,基于“留改拆”的理念,居民按照征收政策搬走之后,把所有的历史建筑都予以保留。这也叫做“人走房留”,以修缮、保护、更新、活化利用为主的模式。
时筠仑在演讲中表示,张园整个更新的过程大概有6个环节,包括建立“一幢一档”历史建筑档案;实施“征而不拆、人走房留”保护性征收;采用“人防+技防”看护管理模式;开展综合开发方案全球征集;实施“修旧如故”匠心修缮以及借助专业力量进行招商运营。
作为新式文化的诞生地,张园曾是上海开放与繁荣的起点,今年12月1日,张园西区正式对公众开放,其“重生”又为上海这个已经拥有多个地标的国际化都市带来了新的增持。
时筠仑表示,这仅仅是开始,未来,张园东区还有将近2/3的地上建筑面积会在2026年年底前投入使用。此外,整个东区还会建设地下三层,以此解决停车、轨交连通,以及地下大型的综合性商场等功能。总体秉承“东静西闹、沉浸无界”:东区基本以办公、住宅、酒店为主,西区到茂名北路是以百货零售为主。除了西部16幢建筑,东部还有26幢建筑,还会有13500平方米的新建建筑以及8万余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建设。此外,还会有一家约60间客房的顶级高奢酒店。
“我们希望能够把整个商圈的配套服务做的更完善。”时筠仑表示,张园的地下三层能够解决约300个车位的停车。未来,地面还会增加文化设施:在北面会有一个充分结合历史建筑色彩又引入了东方文化标志性元素的美术馆。南部则会有两个小型的建筑体,包括一个剧场。
等到南北区的新建建筑全部完成后,整个张园街区能够在地面上和周边高楼、商场、街区都进行互联互通,把整个区域打造成一个地面无界的高端商业街区。同时,在地下又能够解决和轨道交通之间的连通。“我们希望当整个张园能够充分完成并且呈现给全社会的时候,能够让张园、让南京西路历史风貌区更有温度、更具活力,也能更好的彰显城市的魅力。”时筠仑说。
-市场推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