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打不得?不要忍,该打还得打!
上个月,有个编辑跟我约稿,说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暴日”,我们杂志想做“父母家庭暴力”的专题。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包括语言暴力、肢体暴力、行为控制……
我看完约稿函眼前略略一黑,嗯——找错人了吧,让我写这个,不是揭我的老底,自爆丑闻嘛。我总不能为了写篇文章,昧着良心美化自己一贯坚守爱和自由的原则,从没揍过小孩。不过我回了说:让我想想哈。
想想归想想,但我知道这稿子我写不了,因为我这方面的理念根本上不了台面,在真正的育儿专家看来,你首先政治不正确。
关于能不能揍孩子,就是能不能对孩子实施行为式家庭暴力(肢体暴力),我的看法是:能!但具体操作起来,跟北大心理学院发展心理学专业副教授张昕是一致的:揍可揍,非常揍!意思是可以揍孩子,但不能经常揍。为啥呢?揍的目的是让孩子不再犯错误,如果你经常揍,他习以为常了,惩罚失去意义了。
我记得有个熊孩子挨多了揍以后是这样一幅臭脸:他经常故意犯错,然后抱着小肩膀,两眼蔑视地瞪着他爸爸说:爸爸,你来揍我呀!
你说这样的揍还有用吗?
虽然我说不能经常打孩子,但仔细算起来,我家这两个孩子,女儿基本没打过,儿子我一个人揍过他多少次实在记不清了,一个恶毒的后妈也顶多像我这样了。
我记得女儿两岁的时候,我和老公带她出去玩,在外面买了个氢气球,就在进单元门的时候我手不小心一松,气球上天了。回到家里,这个两岁的小娃娃可气坏了,往门厅地上一躺,撒泼打起滚来。天呢!我惊呆了,人类幼崽的出格行为根本不用教啊!她不但在地上打滚儿,还起来打我一下。就这样,我只是看着好笑,使劲哄她,忘记打她了。打得话,就是她和弟弟打架的时候跟我死犟我打过一次。
那要说儿子是怎么挨揍的,我的天,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三天三夜都扯不完。
具体来讲,的挨揍需要分三个历史阶段。一个是他两三岁的时候就暴露出反骨,我说往东,他必须往西,毫无人类幼崽的行为下限,屡屡挑战我的权威,不打能行吗?!
我现在还记得那几年,每到儿子生日那天,我必须反复强调一句话:“儿子,今天是你的生日,一年只过一次,我可不想揍你啊!”
也是奇怪了,有时都熬到晚上10点了,他还是逃不掉那顿揍。
第二个阶段是上小学,挨揍倒是少多了,因为那时候我已经有意识地懂得反省了,知道打多了也没用。真要算下来,儿子整个小学阶段挨揍不超过20次。原因很少因为成绩,主要是打架、撒谎、各种调皮捣蛋。儿子那时候像谁呢?酷似老电视剧《西游记》里那个红孩儿,就差在他头上按个紧箍咒了。
第三阶段是从初一开始的。其实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打过一次,因为他给游戏充值太多了。我后来打的少,不是因为他犯错少了,主要是因为我感觉打不过他了。恰在这时候,钱爸爸这位老兄不知死活地接替了我揍孩子这个重任,儿子顺势跟他干上了,我成了个护犊子的老好人。
所以现在儿子一想起来挨揍的事,从不说我揍过他,都是说他爸爸太坏了。现在母慈子孝得要命,他那天非常动感情地表扬我,把我说得简直像个圣母一样,不,比圣母好要好,还要慈爱。我觉得内心大愧,怕折寿,就坦白地告诉他:儿子,妈妈可真揍过你很多次哦!儿子回头看我一眼,好像想起来什么一样,做出一副不跟我一般见识的表情,悻悻地走开了。
很多妈妈跟我咨询的时候忏悔最多的是:梅老师,你说打孩子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吧?
这一点,我和张昕老师共同的的观点是:
孩子没有我们想象中脆弱!真的不是小时候挨过父母几次揍,长大了就会有心理阴影,这棵小树会因为原生家庭长歪了,长大了干啥啥不成,把账都算到小时候挨揍这件事上。
我思考多次,为什么像我这样揍孩子也没有给儿子留下心理阴影,主要是有个大前提——对事不对人——我揍你,不是因为我满腔怒火需要发泄,不是因为你是坏孩子,更不是我从此不爱你了,而是因为你做了坏事,超越了界限。
但是,张昕老师的另外一个观点我不能同意,他说:惩罚孩子时,家长不要首先带有激烈的情绪反应,而是要保持一个平静、稳定的情绪状态。我看见这句话就笑了,老天,像我这暴脾气,当娃熊得上天的时候,你让我保持一个平静、稳定的情绪状态再揍他,可能吗?我都平静了,我都不气了,我都想开了,那我还能下得去手吗?
我的实践经验是,揍了几下,孩子改了,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两全其美。
说了半天,有家长问了,你是不是一个家庭暴力的拥夯者呢?我说那肯定不是啊!一个当爹妈的,只要他没有精神病,脑子也不傻,谁愿意没事揍孩子呢。再说,再熊的孩子也不是天生骨头痒,他肯定不喜欢挨揍嘛(尽管后来也能忘)。如果有更好的办法可以给孩子建立规则,既不需要语言暴力,也不需要肢体暴力,那不是最上乘的办法嘛?!
总结这些年揍孩子的经验得失,我觉得还是有三点可说的。
第一,不必思虑过多,不要隐忍太重。
我揍了那么多回孩子,女儿和儿子还照样跟我特别亲,母女母子间没有啥裂痕矛盾。我想主要原因是因为我是个性情中人,比较率真,不思虑过多,心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表扬怕孩子骄傲,批评怕孩子承受不住。我就这样,你不好我揍你,你好了我一概不再追究你。重要的事情三思而后行!一般的事情直说,表达感情直接,要求、期待、奖惩、高兴都表达得黑白分明,不让孩子耗费精神猜测妈妈到底是个啥意图。思虑过多,隐忍过重,不仅耗费自己的精力,一旦孩子犯错,就会歇斯底里大爆发,难以控制情绪。
第二,提前想好最坏的事情。
提前想好最坏的事,并想好怎么对付这件事。当这件事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容应对,不至于手足无措,只想揍孩子一顿发泄情绪。这是很不明智的。
如果平时看见孩子对学习吊儿郎当,那就不要期待孩子有个好成绩。就算拿回家一个倒数第一的成绩单,不妨幽默地调侃一下,再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保证,这比揍一顿强太多。
著名的查理芒格在一次“如何开心地度过一生”对演讲中说到:“谁会在生活中整天期待麻烦的到来啊?其实我就是这样的。我已经84岁,在这漫长的一生中,我一直都在期待麻烦的到来,并准备好麻烦来临时如何对付它,这并没有让我感到不快乐。这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尽量少一点语言暴力。
以我几十年的人生经验来看,语言暴力,即言辞对人的伤害和攻击是大大胜过棍棒的。孩子错了,你揍几下他知道错了,这个事就过去了。语言暴力不会在人身上留下看得见的伤痕,却能在心上投下永远的阴影。它不留痕迹,但伤害特别持久。
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谩骂、诋毁、蔑视、嘲笑,我相信你这是逼他离家出走,让孩子跟你结下仇恨。所以我觉得,哪怕打几下,也不要经常侮辱孩子。
其实,教育小孩,揍或者不揍,只是一种现象和策略,并不反映出教育的本质。不能说哪种策略一定对,或者一定不对。适合的就是对的,不适合的就是不对的。
你对打孩子有何看法?欢迎分享在留言区。
「牛娃成长记」更多好文:
《每当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我就会重温这部经典》
《10年跟拍3个北京牛校好学生, 结果令人感慨:若中途就跑不动了,赢在起跑线又有什么意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