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了,你的孩子就对了!”一个情绪自由的孩子,背后都站着高情商父母
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在网上看到博主@黑猫白袜子分享自己在机场被一家人震惊到的经历:
他遇到的一家人出门旅游,他们家的小孩证件过期了,妈妈留下来陪着孩子,没有登机而是回家了,其他家人都坐上了飞机,但行李是挂在妈妈名下托运,妈妈没有登机行李也都被拉下去退回了。
博主设想要是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会崩掉,并且换做是自己的妈妈,绝对会大发脾气。
偏偏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一家子人,却出奇的淡定。
看完整个故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又很羡慕:原来世界上真的存在情绪如此稳定的父母。
不难想象,在如此松弛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很难会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
01
孩子被压抑的坏情绪,身体都会记得
在微博评论里,很多网友狠狠代入了:
“我们家可能在小孩证件过期的那一刻就开始吵骂、互相埋怨了。”
“如果是在我们家,光是想象父母的激烈训斥,接下来一路旅程的阴阳怪气,以及将来一直要时不时提起来,就已经感到心悸缺氧……”
“太有代入感了,至今还记得有次车票买错站了,我妈妈整个炸掉,电话骂我。而和我一起买错票的同学,打电话和妈妈说说笑笑……”
和愉悦、松弛相反,他们的感受是紧张、焦虑、害怕、抵触……
想起电视剧《女心理师》中的一位来访者蒋静。
蒋静的父亲常年在国外工作,妈妈在家全职带女儿,妈妈会在蒋静面前毫不掩饰地数落丈夫,并且因为冷漠的夫妻关系,她把所有的感情包括情绪,都投射在女儿身上。
妈妈的情绪极其的不稳定,在蒋静的童年,最常见的一幕是妈妈端着饭对她说:(钢琴)拉三再来一遍就吃饭,但是只要女儿没弹对,妈妈便会暴怒开始动手。
无数次用暴力的情绪胁迫女儿好好弹琴,又无数次,在对女儿动手之后又温柔地喂女儿吃饭、给她梳头……
完全不在意过女儿的情绪和她内心真正的想法。
蒋静上了初中,对一个男生有好感,她把这段懵懂的感情写进日记本,妈妈却当着外人的面想要打开。
蒋静极力隐藏,却还是被妈妈理所应当地“翻阅”。
这让青春期的少女感受到伤心、难堪、委屈……
妈妈常常对女儿灌输思想:
“妈妈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将来长大了,有一个好前途。
现在对你严厉一些,你一定要清楚,妈妈不是那么狠心的人,妈妈就是希望你好,希望你将来有出息。”
蒋静会常常躲在角落里,一遍一遍回想妈妈逼自己练琴的场景,很是痛苦。
但她深知妈妈的不容易,多数时候她都不会反抗,而是自己隐忍消化所有的抑郁情绪。
言语可以掺假,但是身体却不会说谎,习惯于压抑堆积负面情绪,蒋静患上了暴食症,她的身体通过暴饮暴食的方式来发泄那些不能开口反抗的情绪。
哈佛大学曾经就有一个调查:90%的疾病来自我们的内在,来源于我们的情绪。
大部分癌症病人与父母关系不好,负面情绪过多。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躯体化”,说的是心理问题会通过身体上的疾病来表达,典型的就有“神经性腹痛”,有的孩子不上学时身体正常,一到校门口就肚子疼,是真的疼而不是装的。
情绪可以被压抑,但是存在潜意识中的记忆却难以磨灭,身体更是都记得一切。
02
被情绪绑架是一个孩子自我pua的开始
身边有一位朋友,活到快30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母亲真的很会拿捏自己的情绪。
他妈妈喜欢在晚上煲汤,然后在睡前端给他喝。
他不喜欢,好几次对妈妈说:“明天再喝。”
话音还没落,妈妈就已经拉下脸:“我辛辛苦苦煲的汤,放到明早就不新鲜了。”
为了照顾妈妈的情绪,他只能选择把汤喝掉。
压抑自己无处安放的真实感受,就着委屈和汤一块儿往肚子里咽。
小的时候,每次伤心大哭,父亲都会呵斥他:
“不准哭!我数三、二、一,给我闭嘴!”
长大后,遇到烦心事找父母倾诉,结果父母总是用同一套话术敷衍他:
“看开点,少看那些负面的新闻,要控制情绪……”
小时候父亲的呵斥让他觉得难过时不应该哭,长大后他又怀疑自己有坏情绪是错误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心理素质不好、性格太软弱、太敏感……
久而久之,他学会了把不好的感受憋在心里,越憋越难受,越积越多,然后发展到开始厌恶自己,把所有原因归于自己身上:为什么我就是处理不好这些负面的情绪?我很没用。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中,就曾提到: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偏见,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让孩子变得自我攻击。
当我们用语言和行为来告诉孩子不应该不高兴、不应该哭的时候,就是在绑架孩子的情绪。而情绪绑架,是一个孩子开始自我攻击的起点。
自我攻击者的行为表现有:
常有不配得感。有好事发生,就会立即联想到坏事何时临近;被褒奖时,会搜索出自己的各种缺点来抵消夸赞,习惯性轻视自己;无休止地自我否定,自我厌恶。
试问:一个习惯性自我否定、自我厌恶的孩子,要如何相信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呢?
03
情绪稳定的前提是情绪自由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说: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
我们高呼情绪稳定,而情绪自由才是控制情绪的前提。
情绪本身并没有对错,只有当一个人允许自己的感受流露出来,才能更好地去体会它,学会与它相处。
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给孩子情绪自由:
1.不要抵触孩子的负面情绪
前段时间和闺蜜带着孩子外出,侄子因为没有买到想吃的冰淇淋,在大街上哭了起来,闺蜜觉得丢人,想拖起孩子快走,结果孩子哭得更凶了。
想起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先别急着生气,不要放大自己的负面情绪,那样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然后,我蹲到侄子旁边告诉他:姨姨知道你没有买到喜欢的冰淇淋很难过,但是没关系,等你哭完了,我们再去看看有没有其他店卖,好不好?我边说边轻拍着他的背,他的情绪果真平复了很多。
在孩子闹脾气时,如果我们为人父母都先乱了阵脚,那么孩子的负面情绪非但没有被解决,情况还越发糟糕;但如果我们选择接纳,我们会发现孩子并非是无理取闹。
2.允许孩子停留在不舒服的情绪中
曾经看过一位网友的故事:年初,他和相恋5年的女朋友分手了,在公司忍了一天,下班后出了地铁,趁着月色他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大哭起来。
哭完过后他给妈妈发消息说:我这样是不是太没出息了?
妈妈却用一条很长的微信回复他:
谁说男生哭是没有出息,相反我觉得这说明儿子你很温柔,而且家人就是靠来靠去的,妈妈也一直靠着你的,知道吗?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
从身体层面来讲,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我们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而我们的心灵也同样如此,只有得到了支持和滋养,才能够经得起挫折和伤害。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在脆弱的时候都需要情感支持,允许孩子停留在不舒服的情绪中,是我们给孩子的更好的心灵支撑。
3.和孩子一起找到健康发泄的方式
前段时间表姐总是和上高二的儿子一言不合就开吵,整个家都吵得乌烟瘴气。
后来她和孩子约定,每晚结伴去夜跑,一段时间下来,两个人都柔和了很多。
和孩子一起找到某种能够缓解负面情绪的健康的方式,少了争吵的同时,还找到了发泄情绪的出口。
经济学上有一个“带宽”理论,说的是:每个人的心智容量都是有限的,就像电脑内存,如果脑海里的内存装得太满,就没有余力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我们的情绪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的负面情绪积压得太多,那么就很难再挤出空间容纳和积蓄更多的发展能量。
做个情绪自由的父母,不是去隐忍压抑自己,而是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从而看见自己的需求,接纳自己,才有可能看见并接纳孩子。
一个“情绪自由”的孩子,未来才能成为一个能够管理情绪,并且不为情绪所累的成年人,获得更多的情感自由。
作者:慢热的喜,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首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点击标题,查看近期课程安排:
1、2022年11月9-13日广州林文采萨提亚模式专业证书课程 Level one(三阶)
2、2022年11月10-13日广州黄启团导师NLP教练式管理课程
3、2022年11月12-13日长沙邵歆然导师《关系智慧工作坊》
4、2022年11月24-27日黄启团导师NLP专业执行师:一套「实用人性手册」,揭开自我改变的惊人秘密
5、2022年12月8-12日广州林文采萨提亚模式治疗师专业训练课 level2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欢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