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800年前,中国震撼大移民真相

800年前,中国震撼大移民真相

公众号新闻

来源:最爱历史

作者:我是艾公子


古老的驿道上,宋人一路向南。


沿途的松树和梅树,数百年来,几乎没有见过这么拥挤而慌乱的过客。在他们中间,有官员,有读书人,有富商,有士兵,有农民,甚至有皇族成员……大多数人经过长途跋涉,早已衣衫破旧。


在这场不舍昼夜的狼狈奔亡中,一切关于身份与阶层的界限,通通消弭于无形。此刻,他们有且仅有一个共同标签:


逃亡者


这是兵荒马乱的年代,素来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开始了一次次逃亡之旅。他们肩负个体生存家族传承,甚至文化使命


活下去,家族、国家与历史就都有希望。


终于跨过梅关,来到大庾岭之南。整个世界,突然平静下来,连气温都升高了不少,五岭阻隔,冷风不再直灌进来。


刚刚提心吊胆、大气不敢出的人群,凝重的脸上,有了些许的放松。往南再走十几二十公里路,就是南雄珠玑巷


对于逃亡的人群来说,心中没有最终的目的地,从北往南,邂逅的岭南第一个有烟火气的地方,就是最好的歇脚与停留的地方。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举族迁徙,在公元1120年代至1360年代的200多年间,以王朝更替为大背景,总共出现了三四次。而这200多年间南方大移民的最终结果,彻底重塑了岭南地区,尤其是珠三角一带的族群构成。


如今,遍布海内外的广府人中,有七成自称是南雄珠玑巷移民后裔。按照广府人联谊总会会长黎子流的说法,珠玑巷移民后裔的人数,在海内外大约有5000万人。珠玑巷已实实在在成为广府人寻根问祖的发祥之地。你在珠三角任何一座城市,每问及10个广府人,就有七八个会告诉你,他/她的祖上正是来自珠玑巷。


800年前,那一次次惊险万分的南迁移民潮,每一个沉重的步伐,踩在空旷的古驿道上,留下历史的回声,多么像是在呼应数百年后千万子孙的寻根之旅。


梅关古道,800年前是移民南下之路。图源:图虫创意




由于五岭阻隔,整个岭南在明清以前,属于王化可及、文化难及的地区。虽然同处一个中华帝国,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和教化能力,在两广地区时常要大打折扣。


唐朝开元四年(716年),从岭南韶州曲江走出来、逆袭成为帝国宰相的张九龄,说服唐玄宗开凿一条沟通南岭内外的驿道。


事关家乡打破交通盲区、拥抱中原水陆网络,张九龄本人十分重视,亲自勘察,并率领民众在大庾岭上凿出一个大山坳,又分别沿南北修筑了一条宽一丈,长10多公里的岭道。


这条岭道建成后,在长达1200年的历史里,一直是岭南连接中原的黄金要道。通过这条岭道,跨越梅关,北上入江西,可抵赣江而达长江,南下入广东,可顺浈水、北江而接珠江。因此,张九龄开凿大庾岭的功绩,千百年来都让岭南人铭记于心。直到民国年间粤汉铁路通车,这条出岭南的黄金要道才衰落下来。


任何时代,占据交通优势的地方总能先发展起来。梅关驿道开通后,位于粤北的今韶关地区,因为地理优势得中原风气之先,成为岭南最早开化的地方。到北宋初年,南雄州(今韶关南雄市)已是南北商贸中心,地处梅关驿道上的珠玑巷,则是这个中心最繁华的重镇,当时人形容说是“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


梅关古道及珠玑巷示意图。图源:南粤古驿道网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岭南,从虔州(今江西赣州)过梅关,抵达珠玑巷,曾小住龙泉寺,并写下《过大庾岭》一诗: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 

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大家注意到没有,唐宋时期及以前,朝廷贬谪官员,最喜欢贬到岭南;但到了明清,最喜欢贬到西南。这是什么道理?


说明经历过两宋的开发,到明代以后,岭南地区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蛮荒和瘴疠之地,作为惩罚性的贬官,皇帝只能把受罚官员贬往条件依然艰苦的大西南去了。


而岭南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正是肇始于两宋时期的大移民浪潮


第一次是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中原大乱,继位的宋高宗赵构南逃,一大批汉族士人、平民跟着大规模南迁至太湖流域。然而,金兵穷追不舍,兵锋从两浙打到江西南昌,迫使南迁的汉族士民进一步南逃,直至翻越大庾岭,跨梅关,而进入广东。


另一批汉族士民则随隆祐太后南下。史书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隆祐太后率大批士民沿赣江一路南下,从洪州(今南昌),到吉安,再到虔州(今赣州)。这些人里面,护卫太后的将士,起初有万人规模,但沿途溃散,逃走,抵达虔州时已剩下不满百人。一年后,隆祐太后自虔州回临安(今杭州),宋高宗下诏令说“官吏士民家属南去者,有司无禁”。意思是,官方不要阻止大家南逃,随他们去吧。


这样,两拨南下的流民、将士,拥挤在大庾岭驿道上。过了梅关,终于缓过气来,暂时寄寓南雄。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写出了这一段史实说:“时中原士大夫避难者多在岭南。


第二次是南宋末年。从金兵灭北宋,到元兵灭南宋,仅仅过了150年,中原汉人又要经受一次大规模的颠沛流离。都城临安陷落后,由文天祥、张世杰先后拥立的两任南宋小皇帝,组成小朝廷,转战于东南沿海。据估计,1276年,南宋小朝廷尚有江淮兵1万,诸路民兵20万,正规军17万,到1279年崖山之战,南宋还有兵民20余万。这些人,除战死外,大多逃匿在闽粤两省,尤其是珠三角一带(比如东莞、新会、番禺)最多。


与此同时,1276年,元将吕师夔攻陷了广东人口密度最大的粤北南雄、韶州,南宋守将曾逢龙、熊飞先后战死。这就迫使北宋末年及后来移居南雄的中原士民,顺着北江南下,二次迁徙到了珠三角地区。


经过这两次乱世大移民,广东的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珠三角人口密度超越了传统的人口密集区粤北地区。


统计数据显示,珠玑巷所在的南雄州保昌、始兴二县,人口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的2万余户,锐减到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的1万余户,也就是说,200年时间人口减半。要知道,这中间还有北宋末年大批中原士民迁入粤北作为填充啊,不然南雄剩下的人口会更少。


与之相反,珠三角的人口在宋元时期大飙升,以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计算,唐代是1.2户,宋代上升至4.8户,元代再升至6.0户。也就是说,宋代珠三角人口比唐代增加了3倍,元代又比宋代增加了将近30%。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两宋时期一段段辗转奔波的个人、家族与民族痛史。战争与朝代更替,看似离我们如此之远,但每一个人只要有心思翻开自家的族谱,就会发现,它曾经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家族和祖先的选择。


南雄珠玑巷,广府人原乡。图源:图虫创意




以上所讲述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南雄珠玑巷移民过程。但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这些移民后裔的口头讲述,还是在族谱记载上,都很少提及大历史背景下的移民真相。


相反的,他们会记载和讲述一段夹带浪漫与艰辛的移民传说


这个传说版本各异,但主要情节基本相似:


南宋末年(有的写作南宋初年),苏妃(有的族谱写作胡妃)因言行不慎得罪皇帝,继而私逃出宫,隐瞒身份,遇到南雄富商黄贮万,许以终身,并跟随黄贮万回到南雄保昌县定居。


在苏妃逃亡之事败露后,朝廷兵部官员担心皇帝追究,就谎称民间有人作乱,决定将黄贮万的老家保昌县牛田坊一带彻底平毁,以消除苏妃的踪迹。兵部关于在牛田坊建寨驻军的公文下达后,当地官员赶紧命令百姓迁走。


在集体南迁的人潮中,由当地士人罗贵组织的一支33姓97户人家的队伍最为出名。罗贵号召大家商议南迁路线,并认为“南方烟瘴地面,田野宽平,及无势恶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遂以竹结筏,沿北江顺流南下,迁到珠三角各地。


根据有关族谱记载,此次南迁的规模:罗贵一家,有男丁6人、女丁1人、男仆5人、女仆3人,共15口人;麦秀一家,有兄弟5人,家属共达200余人;冯元昌一家,有七兄弟,家属人数不详……可以想象,这97家南迁的人口达数千人。而此次南雄居民南下珠三角的总规模,数以万计。


这个传说,尤其是罗贵等97家被迫南迁的缘由——苏妃流落被揭发,导致兵部要平毁南雄保昌县,已被历史学者证明是荒诞无稽的“传说”,没有史实根据。


但是,以苏妃落难为核心的珠玑巷移民传说,从明朝开始就广泛流传,成为珠玑巷移民后裔的共同记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的内容本身是虚构的,但它反映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


历史学者曾祥委在《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这个传说的出现,一定是当时移民珠三角的人群需要隐瞒身份而编造出来的。


根据曾祥委的考证和推测,罗贵等97家集体南迁,他们的真实身份可能是一支战败的小部队,比如南雄守将熊飞或者南宋流亡小朝廷名将张世杰的部属,在抗元战争失败后,藏匿起来。进入元朝后,这些藏匿者,为了获得户籍,根据当年从南雄顺北江漂流入珠三角各地的实际经历,编造了苏妃落难的故事来“洗白”自己的身份,以证明他们原本是被迫的合法移民。这个故事一经产生,就很受欢迎,因为南宋末年南迁珠三角的大量军民、勤王义民,都需要这种故事来掩藏自己当年抗元的真实身份。


珠玑巷移民故事,由此得到第一轮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


珠三角,两宋大移民的最终落脚地。图源:图虫创意


到了明朝,这个故事又有了新的用途而被重新派上用场。


明朝立国后,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在历史上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朱元璋曾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驱除胡虏”的口号。但明朝中叶以后,是广东民族问题最为复杂的时代。


历史上,虽然有数次汉族移民广东的政策性迁徙,但直到明朝,广东仍居住着大量的非汉族“土著”,包括瑶、畲、黎、苗、疍等等。这些土著民族在明朝中期以后陆续起来反抗。叛乱对作为广东政治经济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构成极大的威胁。不过,也正是在不断的叛乱与反叛乱之后,非汉族逐渐被汉化。


在这个过程中,珠三角的很多家族都存在一种需求:那就是怎样证明自己是纯粹的汉族。


梁启超曾经分析说,广东人不愿承认自己是土著,因为广东土著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非汉族。尽管自秦代以来,北方汉族历代移民岭南,意味着土著不一定就是非汉族,但土著等于非汉族的观念仍然很流行。在明朝中叶以后民族问题空前尖锐的背景下,珠三角居民为了证明自己的祖先是来自中原的汉族,就普遍接纳了珠玑巷移民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自己的祖先渊源有自:宋末中原士民翻越大庾岭,迁至南雄,因苏妃—罗贵故事,再二次迁徙到珠三角。


这样,中原汉族祖先在宋元200多年间逐步南迁的历史链条,就被构建起来了。


今天的台山市上川岛,在明朝是瑶族的地盘。曾居住此地的甘氏家族,认为自己不是瑶民,只是因为居住在瑶族的地界,以致被认为是瑶民。这让甘氏家族很苦恼,最终,他们在族谱中主张其祖先是从珠玑巷迁来的,以此证明他们是中原汉族后裔,而不是瑶族。甘氏家族通过接纳珠玑巷传说来表明家族来源,终于让他们摆脱了非汉族质疑的困扰。


在明朝,像甘氏家族这样遭遇与解决的案例,不在少数。


经过长期的口传之后,珠玑巷移民传说逐渐变成了珠三角宗族的“历史”的一部分,并被编纂进族谱,世代相传。


总之,经过元、明两代的有意识传播和族群认同,或为了隐瞒身份,或为了证明身份,自称珠玑巷移民后裔的人口暴增。明朝嘉靖年间《广东通志》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其中,夹杂着许多非珠玑巷移民后裔,为了现实需要,强行攀附为珠玑巷移民后裔。


根据统计,目前珠三角有180多个姓氏,宣称是珠玑巷移民后裔。


如今的珠玑巷,遍布各姓氏宗祠。图源:图虫创意




在王朝更替的大背景下,持续200多年的岭南大移民,还藏着一个更为根本的动因:人地比例


传统农耕社会,一个大区域的人地比例,是决定这个区域输出或迁入人口的终极因素。当一个区域的人口严重超过了土地的负荷,就是该区域向外移民的时候到了;反之,则是对外吸纳移民的时候。而战乱或朝代兴亡,是这种持续性移民的导火索和催化剂。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南北朝”,分别接近400年时间:一个是我们熟悉的魏晋南北朝(公元3—6世纪),另一个是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公元10—13世纪)。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南北朝”,恰恰是中国人口南迁的两个关键期:


第一个南北朝,在永嘉之乱后,北方移民南迁到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历经安史之乱到第二个南北朝前期,南岭以北、长江以南地区人口大幅增长,浙江、江西、福建等省许多地方人多地少,人口压力激增,导致杀婴、溺婴之风泛滥。


第二个南北朝,在北宋末期之后,其他方向已经难以找到人口稀疏之地,南岭以南成了移民的新选择,加上金兵入侵和元军灭宋都是自北向南推进,更加促使移民大批涌入岭南地区。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第一个南北朝的大移民促成了江淮、江南的开发,而第二个南北朝的大移民,则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珠三角的开发。


珠玑巷移民最终走向珠三角,从地理环境来看,实质上是大自然安排的唯一选择。南雄一带,退回北面是大庾岭、骑田岭(而且退回南岭以北是不可能的),往东是滑石山、青云山,向西则有瑶山阻隔,仅有南面给北江留下一个出口,由此顺流而下,直达珠三角腹地。除了这条路,别无选择。


当年,珠玑巷移民砍竹做成竹筏,顺北江南下,一路并非没有风险。有族谱记载,遇大风,竹筏散,溺毙男女多人,此类不幸事故时有发生。


当年的移民,以竹结筏,南下珠三角。图源:图虫创意


当时的珠三角地区,仍被视为南方烟瘴地。但广州是闻名遐迩的外贸城市,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粮食米市,由于商贸繁盛,人口密集,绝大多数南下移民,不可能在广州落脚,只能见缝插针,继续迁徙到周边未耕垦开发而布满河流水网的荒地区域。


集体南迁的人群,最终按姓氏,散居各地:北有清远的朱姓,增城的刘姓;东有东莞的张、李、陈、刘诸姓;南有恩平的梁姓,新会的区、李、麦、陈诸姓;西有阳江的司徒,等等。


根据统计,南下移民比较集中的居留地,为南海、番禺、顺德、香山、东莞、新会等六县。


由于这些新移民属于珠三角的“客人”,初来乍到,在没有站稳脚跟之前,非常担心当地势力制造事端,产生入住权纠纷。因此,他们尽量选择无主之地、没有恶势力把持的地方落脚。


有些移民,为了取得当地入住权,甚至要经过百余年、五六代人的努力。


南海甘蕉村蒲氏家族的族谱记载,这个家族的祖先南宋末年迁到顺德县,历经数代人在顺德、南海多地辗转迁徙,均无法获得户籍,只能“挂籍于人,借户输税”。直到大约150年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才得以开户于南海甘蕉村。自此时起,整个家族才感觉,脚下的土地是乡园,而不是旅居。


在一个传统社会,这种寄人篱下、漂泊不定的生活,艰辛和痛苦是难以言喻的。


新移民到达居住地,安顿下来后,开始筑堤护田,开垦荒滩,在恶劣的条件下,硬是打出了一片新天地。经过相当时日,逐步把昔日的烟瘴地,变成了以“桑基鱼塘”出名的发达农业地区。珠三角的崛起,正是从两宋移民之后日积月累形成的。


这些自称珠玑巷移民的人及其后裔,早期与珠三角土著打交道处于劣势,因此他们更需要凝聚力量,对抗土著的欺负和歧视。珠玑巷移民的共同标签,有利于他们的认同、团结和集体对外。


根据移民传说,珠玑巷移民即便“各姓子孙,贫富不一”,仍然要尊奉“富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饗”的约定,以至“万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在大家都是珠玑巷移民的认同下,广府人之间几乎没有发生过内部的大规模冲突,他们的拳头永远对着非珠玑巷移民。


由于珠玑巷移民具有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教育背景,当他们立足站稳之后,在数代人的努力下,已经完全“反客为主”,处于优势地位。无论是读书、科举、做官,还是工农业、经商,珠玑巷移民后裔都占据主导地位,并获取了区域治理的话语权。


这时候,珠三角原住民和那些从其他地方来的移民,纷纷接受了强势文化的渗透,把自己的家族也塑造成珠玑巷移民。不管祖先是否来自珠玑巷,都在族谱中认定珠玑巷是本家族的祖源地,这是珠玑巷移民身份被大量冒称的根本原因。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一条长约仅1.5公里的古老巷子,为何能在800年后孕育出数千万移民后裔。


如今,散布在粤港澳和海外的广府人,大约70%都自认是珠玑巷移民后裔。珠玑巷因此被称为“粤人故里”,是广府人心中的“吾家故乡”。从珠玑巷走出去的历代后裔,名人辈出,尤其是在晚清以后,出现了容闳、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足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人物,让广东在最近的150年间始终独领风骚。


行文至此,不得不说:中国的历史少了珠玑巷,是不完整的。


今天,重温这段夹杂着传说与历史、苦难与光荣的移民往事,或许,我们会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投以不一样的深情凝视。



参考文献:

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日]井上彻:《中国的系谱与传说——以珠玑巷传说为线索》,王标译,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2006年

陈乐素:《珠玑巷史事》,《学术研究》,1982年第6期

曾祥委:《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的研究》,《神州民俗》,2012年第4期

徐杰舜、何月华:《汉族迁入岭南钩沉》,《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澳洲50年前菜单公布, 价格震撼! 牛排$0.8, 仅两道菜价格超$1块全国震惊悲痛!32岁女护士勒死3个亲生孩子后跳楼!却引发大批同情?2200年前,中国已有了抽水马桶;马尔堡出血热在赤道几内亚暴发,致死率可高达88%|环球科学要闻心动吗?加拿大移民部招聘外派至中国等地的移民官,年薪近$10万刀π的第100000000000000···20年前,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演讲: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中国63年前,他的一句话救了3000个中国孤儿100年前极端天气!这波老照片简直震撼!1500年前,中国人过年就开始做这件事了!6000年前,西瓜是苦的,甚至可能难以下咽举国震惊!80后美女总理突然宣布辞职!“终于可以结婚带娃了!”任内产子,带娃出席联大!​加拿大移民局宣布:PTE将被纳入加拿大移民申请的语言考试范畴!未卜先知,九国震前一周关领馆撤侨民,这次土耳其巨震有蹊跷?重磅!加拿大公布2022年度十大移民来源国数据,中国移民排第二!Study a painting of a girl playing in the water30年前,我在写作业;30年后,我依然在假期写作业30年前,我在写寒假作业;30年后,我依然在写寒假作业被真实的中国震撼的孩子,未来走得更远中国唯一与佛同名的城市,冬天22°+,物价穿越回10年前,太适合去这过神仙生活!破纪录!加拿大移民部今年审批480万!留学生67万,新移民41万退不退休 都看你从哪里得到这3个方面的支持特朗普发飙,美国震动!10年前,西安小伙为100万高薪,勇闯伊拉克“送快递”,发展到如今怎样了?27 年前,中国自研第一台 64 位超级小型计算机,当时世界最先进100年前,专家这样预测2023年We are加拿大移民配额创记录,入选2022年十大移民事件举国震惊!总理哀悼!澳洲两名警察和平民被“行刑式处决”,警方火力营救,击毙三歹徒今晚抬头看!50000年前尼安德特人看过的绿色彗星,今晚掠过地球,错过再等50000年梦中的女子兩對夫妻一件小事爱尔兰投资移民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吗?最新加拿大移民报告出炉:44万国际学生获签证,中国移民3.1万人!加拿大移民部13个城市大规模招聘:无需学位,年薪近80000刀!​你不知道的7大移民真相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