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团队协作办案的痛点,怎么解决?
作者 | 何俊
来源 | 道方图说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远。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所以组建团队也成了很多律师们的选择。但组建团队一起干活往往并不是凑几个人头,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的事情。大多数团队在工作协作的磨合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团队合伙人甚至生出合作不仅未解决问题,反而滋生各种矛盾的种种悔恨。
方图团队建立至今已经超过10年时间,中间其实上也切身体会过各种团队协作的痛点,不如拿出来与大家说一说。
1
无法放手,事事亲力亲为
犹记得在2013年办理的一单驰名商标案件。那时候正值怀孕的难受期间,却每天不得不趴在电脑前面,整理几千页的知名度电子证据。
那时候团队已经组建超过一年的时间,但很多辅助性的事务,仍不敢假手于人,这种痛苦至今还是记忆犹新。这也是我们很多律师认为组建团队不仅麻烦而且无用的原因。一件事情,要教会了别人再干,要花多少时间呀?教人那个时间,还不如自己三下两下干了。而且很多时候,还不一定教得会,尤其法律技能这种本领,还真需要一些悟性,急不得,要一点一点的来。哪天真的下定决心让团队的年轻人独立干一件看起来不那么难的事,结果他不经意地就给弄砸了,然后你不是还得上去背锅补漏……
是的,在我们最初组建团队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心理,让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放手,只能很多事情亲力亲为。我记得当时即使是办理一件购买公证的事务,陈律师也很不放心地跟着一起过去。后来被我劝阻后才真正放手给实习律师办理。而正是调查取证这个事情,帮助团队打开了承办大案要案的边界。2012年承办的稽查项目,2013年承接的两个案件,都是需要全国范围内多处取证的。这些任务就理所当然落到实习律师的身上。为了让大家统一工作标准,我特地草拟了调查取证的规范制度(比如取证照片的要求,每天的邮件反馈等),并制作调查报告的模板。这样让即使是新加入团队的应届毕业生同事也能很快上手,为合伙人节省了大量省外出差的时间。尤其是我,当年怀孕生女,很多外出性的工作都需要交给团队的同事来完成,但案件的推进因为同事的协助并未受到任何影响,感触尤为深刻。而2013年那两个案件也拿到方图最早的80万元高额判赔结果。
2
同事之间难以协同办案,配合程度较差
开办律所之后一两年,团队有个问题也很突出。我们发现,合伙人带一个年轻律师办案,通常问题不大,年轻律师都会按部就班地做好合伙人安排的辅助工作。但如果是两个年轻律师一起办案,被分配做辅助律师那个人就容易隐身,最后变成一个人办案,没人帮主办律师来分担辅庭工作。
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发生在年限相隔不大的青年律师之间。在内部办案协作制度并不是非常清晰明确的情况下,作为辅庭律师的一方,并不愿意听从另一方的安排,去办理一些他认为不重要的辅助工作。这一点,我相信在众多的律师团队中,估计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大部分律师即使在团队中,也是倾向于独自干完案件的所有事务的。
当年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开始注意人员的搭配和协作责任的明晰问题。但事实上,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漫长的。以人员的搭配来说,一个合伙人+一个执业律师+一个实习律师,通常是最好的组合。有顶层、中间层、基层三个层面,协作起来会比较顺畅。有些案件去掉了中间这个层面,那么合伙人就会比较痛苦,因为文书很多修改就相当于要重写一遍。
两个律师的组合明显能力更强,这种组合其实也是优选,但要发挥实力,避免变成一个人的战斗,则需要非常好的默契。以我们合伙人对个别疑难案件的组合作战来看,庭审上大家互相配合,很容易火力全开让台下观战的当事人感觉过瘾。庭审之外,我们也会对重要的争议焦点进行讨论,互相修改重要文书,这种组合也让彼此会更安心。所以,其实年轻律师之间的团队办案也并非不可能,只是大家缺少磨合和互相补位的经验罢了。如果能够在办案中,多注意分工配合和优势互补,其实也很容易打出团队的效果。
以庭审配合为例,我就发现年轻律师一起开庭,有的特别喜欢说,有的则比较收敛。这样的庭审就变成了一个人的表演,庭审效果并不好。所以,我们开始有意地对要求办案项目组对庭审进行分工。不管是合伙人出庭,还是实习律师出庭,或者两个青年律师开庭,都需要对开庭发言部分进行分工,要求各有关注重点、发言精炼,杜绝念稿,形成团队庭审配合的局面。今年尝试过几场庭审后,发现效果就很不错。
3
助理人员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2019年时候我记得有个案件开庭,案件的跟案助理觉得自己不用出庭,9点钟的庭审她竟然10点钟才到。旁听庭审的时候,整个人也是心不在焉的,完全像是一个局外人的感觉。而案件的主办律师则在忙着各种与对方核对原件、拆封证物一些完全可以由助理人员负担的事务。
其实这种情况,以往也有发生。我也不是第一次看到团队的跟案助理在庭审旁听中觉得无聊打瞌睡了。那个时候,我们对助理人员总是会抱怨,很多事情需要推着走,推一推动一动,完全没有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2020年之后,这样的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因为我们把助理的职责变得更清晰了。每个新入职的实习律师进来后,都会对工作要求进行培训,他们知道自己作为案件跟案助理,需要主动完成很多工作。比如案件会议的协调召开、证据的固定、起诉状、证据清单、庭审图表初稿的撰写、证据原件的核对、代理词初稿的撰写、24小时庭审汇报、判决汇报等等事务。2020年招聘进来的一批新同事,都很好完成了上述工作,也给后来的新同事树立了样版,这样的做事方式和标准很快就通过内部的互相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如今再有案件开庭,助理人员都会主动地准备好证物,提前与客户核对原件,打印出庭律师需要的各种文书资料,并且贴心地在行李箱中放上水、白纸、笔、律师袍,提醒主办律师提前验核酸。他们会全程聚精会神地旁听庭审,因为庭后还需要撰写庭审汇报,发给主办律师确认和修改。汇报中有一栏为“律师倾向性意见”,这个最为考验对案件的评判能力,实习律师写这一栏往往最难。但他们能力上的成长,也可以从这一栏上看得最清楚。
4
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难以协同
在一体化的律所,团队办案必然需要将一部分案件交给年轻律师去办理,这种方式是训练年轻律师办案能力的最好方式。但是年轻律师办案经验还尚浅,对案件的风险预判,以及庭审的应变能力都是有待时间的磨砺,这无疑也给客户的委托案件会带来潜在的风险。所以,如何既能让年轻律师充分地参与和承担案件的工作,又能避免出现案件承办质量因不同人员的关系而不同,这其实是一个困扰方图很多年的痛点问题。
2018年因为同事文书错误问题,我们当时要求很多重要文书需要通过邮件按照规范图表进行内部审核,但效果并不好。因为审核的合伙人有些时候并不能做到及时回复,反而很大程度拖慢事情的效率,让大家不愿意去施行这个事情。
后来荷花律师就发明了节点会议制度和顾问律师制度,用会议面对面沟通以及合伙人参与关键节点会议的方式来对起诉策略、法律文书、证据、庭审准备进行核对和讨论。当然最开始这个制度也形同虚置,因为没有明确谁来组织这个会议,而且大家的开节点会议的习惯还未养成。直到2020年之后,这个会议方式随着我们新同事的深度参与,开始深入人心。因为大家发现,这个沟通方式比较快捷,容易发现问题。而合伙人也发现,那些不用自己开庭的案件,在参与这些会议的时候,能够将资深律师的敏锐度发挥出来,帮助办案团队规避各种风险点。
办案效率也是团队办案的痛点。团队变大,特别是承办案件数量变大,就会发现统一办案效率是个大问题。每个人的习惯是不一样,办事的效率也不一样。有个时期我发现客户签订合同的案件,竟然超过一个月还没开始办理,原因是案件多了,大家就不小心给忘了。冥思苦想几天后,我们在2018年3月开始启用立项通知这样的制度。每个案件合同经过行政部盖章后,会发一个立项通知的邮件,确定办案人员,要求办案组在10天内提交《案件推进计划表》。2019年有了节点会议制度后,要求办案项目组在7天内召开案件启动会议。借此终于解决了案件委托后不能及时启动的问题。
而案件效率涉及到其他时限,比如立案时限、证据提交时限、庭审汇报时限、代理词提交时限,也是长久困扰团队的问题。从2017年开始使用Alpha软件那时候开始,我们就在设立一些关键节点时限通知,但这个功能运用得并不好。2019年团队招入法律秘书这样一个新岗位,开始尝试让专人跟进案件流程事务。从实施的效果而言,前一两年也还是感觉未踏入正轨,但我们还是坚定地认为专人跟进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坚持到今年,我们的法律秘书已经会在案件群中各种温馨提醒,哪些案件要过了立案期限,哪些案件的代理词要交了等等。当初的很多效率烦恼如今好了很多,但新的效率问题仍在出现。
团队合作与团队协作其实还是有不同的,协作对一体化的要求其实是更高的。但是协作功能发挥得越好,那么团队的效能也会更加的放大。比如我们年轻律师的培养很大程度也得益于团队协作的办案方式。协作的问题也往往是最难解决的,即使是提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大多数时候都无法马上见效或者一劳永逸,需要几年的时间去慢慢解决。作为律师团队的管理者,永远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路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