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听说“打”右派,没有“打”左派?
提一个冷问题——
历史上,为什么只有“打”右派,从来没有听说过“打”左派,或右派清算左派呢?
不独我们的历史,在世界历史上,都有“打”右派或者左派清算右派的说法。
当然,如果有必要的政治历史观念,这不会是一个问题,或者显得突兀。
但提出一个本来想当然的没有感觉是问题的问题,能有助于考察事物背后并不显而易见的道理。
比如,牛顿提出“为什么苹果会落地,而不是飞到天上?”
为什么没听过“打”左派?因为“打”字,只符合“左”的性质。“左”往往把手段当成目的,对于与自己意见相左者,进行镇压进行清算。
世界上原本没有“右”派,或没有自然集合形成的“右”派,“右”是被“左”相对应“制造”的,或为斗争的需要“树立”的,被“集合”的。
认为“左”代表社会主义,代表无产者利益,“右”代表资本主义,代表食利者利益的说法,只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浪花,不具有认识历史长河全貌的本质意义——
从本质上看,“右”代表的一种尊重社会发展自然规律、自然秩序的理念。“右”在历史变革中并非不主张变革,只是他们理念要求等待变革的时机自然酝酿成熟。
他们认识到,没有达到历史时机的变革,违背了发展规律,是拔苗助长的,结果反而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所以有人说的“左”的是为了大多数人的福祉,“右”的只是为了少数利益群体。这种说法也是偏颇的。现在有另外一种说法,说“右”的从结果上来看,反而是照顾了大多数人的福祉,而“左”的损害了大多数人的福祉。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偏颇,关键看在变革中是否坚持了人民性——与采用怎样的手段相关。
“左”往往尽管有很美好的愿景,但是在实现的过程中,为了铲除“异己”,为了加速实现目标,却采用了极端的手段。
结果反而损害了大多数人的福祉,而且很可能导致极权。
“打”或“清算”实际上都是手段的极端化形式,如果右派一旦清算或“打”左派,它自己也就成为“左”派了。
在变革中尽管“左”“右”都提出了美好的愿景,甚至“左”的更美好,但是因为为实现愿景主张的手段和路径不同,导致了“左右”路线之争,特别是“左”尤为激烈。
结果,历史舞台上上演的只是派系权力争夺的斗争,与普罗大众的福祉和诉求没有关系了。
“左右”之说本来就是舶来品,来源于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
在制宪议会上,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的议员与处于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的议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第一、二等级的议员大都坐在议会右边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级的议员占据了左边的席位。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语言中,在词汇中便出现了左派与右派这一对政治概念。
绵延36年的法国大革命,虽然推翻了神权君权统治,让自由民主理念深入人心,但“城头变幻大王旗”,“左右”派别的当权派最后都脱离了群众路线,社会动荡,人民也付出惨重代价。
因此,从源头上“左右”往往是相互转化的是含混不清的,更何况历史上复杂的流变。
在现代政治话语体系中“左右”之说已不多见,差不多已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现在还津津乐道“左右”之词者,必患上了政治幼稚病。
当然,也可以说,现代话语中只剩下“左”,已没有“右”了,事实也如此——
现在所谓的“左”派,已恢复了“左”本来的词意:“错误的、激进的、偏执的”,乃至“反动的”。
正如回到我们仍在用的口头语:“某某太左了”——
此“左”之谓与历史上的已风马牛不相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