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一日
前言
记得2017年的时候,苹果公司的芯片掌门人Johny Srouji来我校开讲座。当时我们一位同学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现在iPhone A系列处理器这么强,Intel处理器相比而言效率低下发热严重,你们考虑在Mac上使用和A系列处理器类似的的自研处理器吗?”
当时Johny模棱两可的说他们在考虑各种可能。没想到,3年后Apple Silicon横空出世,只用几分之一的功耗,CPU单核多核性能在Geekbench5下吊打当时Intel笔记本端最高端的i9-9980HK,颇像当年Intel自己i3秒杀AMD全家的名场景。当时的我苦于16寸i9 Intel Macbook Pro那梦幻单热管带来的持续发热和风扇轰鸣,毅然决然选择吃螃蟹,把自己的个人笔记本换成了13寸的M1 Macbook Pro。一开始自然是遇到了各种兼容性问题,但是苹果公司强大的号召力非同小可。M1芯片的软件生态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基本完善。使用体验对比当时的16寸i9 Intel Macbook Pro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在风扇无声音不发热的情况下,各项操作反应迅速,并且再也不用担心电脑电池没电的问题———正常使用一天电池还能剩下40%。由于M1 Macbook Pro在我个人电脑上的良好表现,我也说服IT将公司的笔记本电脑换成了M1 Macbook Pro。然而M1系列的辉煌更像是一次昙花一现的巧合。M1的出现让Intel警醒,他们由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CPU设计,从而开启了一系列的改进和重新设计,直到最终推出了第12代和第13代CPU。这些CPU拥有更强大的性能(IPC相比于i9-9980HX几乎翻倍)、更高的功耗比,让Intel重新夺回了在CPU市场的性能王冠。AMD在同一时期也连续推出了Zen3,Zen4构架,与Intel有来有回,和Intel携手维护了X86的统治力。然而苹果这边,大量骨干出走创立Nuvia,导致整整三代处理器A14, A15, A16 CPU大核只能使用大致相同的微架构,之前M1时代笑傲江湖的领先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今年9月新的iPhone将使用最新的3nm的A17处理器,苹果能带来迟到已久的微架构大提升吗?M2 系列既然新架构做不出来,苹果只能推出一个基于M1系列的改进款M2系列,把现有的GPU和小核改进都集成进去。M2系列的新GPU和新小核提升了性能和效率,修复了各种小问题,可以认为M2系列是M1系列的完全体。最重要的是,M2 Pro/Max终于支持了HDMI 2.1, 笔记本终于可以在LG OLED上显示4K120HZ了!既然心心念念的HDMI 2.1已经支持了,那么已经使用了整整两年的M1 Macbook Pro就应该退位让贤了。这代高端Macbook Pro依旧有两种芯片选择:M2 Pro and M2 Max。M2 Pro相比于M2 Max GPU规模只有后者的一半,外接显示器相比M2 Max的四台,只支持两台。转码器数量M2 Pro也只有M2 Max数量的一半。两者CPU性能各大媒体没有说的很明确,我自己估计应该是相似的。然而去了一趟苹果店跑了一下Geekbench5,事实证明这次苹果没有众生平等。M2 Pro的CPU是3.49Ghz, 而M2 Max是3.67Ghz, 相差5%,不过这点差距无所谓了。由于我平时对图形性能要求不高,另外根据M1 Pro/Max的经验,M2 Pro在同等情况下续航比M2 Max长不少,我于是没有选择M2 Max而是选择的M2 Pro。至于14寸和16寸,我13寸用久了想换个大的。于是果断下单了16寸的Macbook Pro M2 Pro 32GB 1TB,一共$3099 + 税,价格还行。下单后的一周,早上正准备去上班,突然听到一阵敲门的声音。一看窗外一辆FedEx送货车正在匆匆离去。穿好衣服飞奔下楼,打开门看到放在门垫上的,正是心心念念的新Macbook。这台系列最厚的Macbook Pro就跨越了千山万水,提前了几天来到了我家门口。开箱外包装是苹果一贯风格的环保纸盒,小巧精致,又足够坚固。这里用一封信挡住快递地址。
撕开中间的纸条,外面的纸箱缓缓打开,露出了Macbook的包装盒。
包装盒正面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16寸Macbook Pro了。
包装盒的背面有序列号和WIFI,蓝牙的MAC地址。和以前的Macbook Pro包装不同,这一代的包装和现在新的iPhone相同,不再使用塑料薄膜进行塑封,而是使用两条一次性纸条。以往撕膜的乐趣被撕条的乐趣代替。苹果这样做是为了环保。这样的环保我希望苹果再多来一些。
撕掉一次性纸条。撕条手感很棒。
打开包装盒上盖,露出了Macbook的真面目。这次我同样选择了深空灰配色。其实一开始我内心想要的是银色,下单的时候没有注意。不过收到之后深空灰配色表现超出我的预期,我反而更喜欢深空灰了。
配件一如既往很简洁。配件包括一个单页的说明书和两张贴纸,还有140W的USB-C PD 3.1充电器,以及USB-C转MagSafe的充电线。这次USB-C转MagSafe的充电线MagSafe端的颜色终于和机身颜色对上了,而之前2021款MagSafe端只有一个颜色银色。其实我希望最好没有这个MagSafe接口。毕竟都2023年了,C口无处不在,大多数显示器的C口都能提供100W供电。其次Macbook Pro本身的电池足够用十几个小时,充电需求没有那么强烈。再者现在正常的接口都能充电,传数据,传视频,非常灵活,而MagSafe那么大个接口,只能充电,只能说是时代的眼泪。
从包装盒里拿出Macbook Pro,MagSafe充电线和充电头就留在包装盒里面了。
撕开保护纸,露出Macbook Pro的真身。这次正面的苹果标比之前的系列大上不少。
深空灰实际看起来很高级。
在灯光下铝合金面深空灰的色彩还是细腻的。
底部的脚垫变成了四个矮圆柱体,比之前的版本高上许多。这也是这版Macbook Pro机身比老款薄,但看起来却更厚的原因之一。底部正中加上了凹刻的“Macbook Pro”几个大字,是这版Macbook Pro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有种粗犷中带着精致的工业美。
打开屏幕,电脑自动开启。很久没有用过15-16寸笔记本的键盘了,突然和13寸相比真是感觉巨大。
“你好”
和13寸的Macbook Pro相比,13寸就是一个小巧可爱的弟弟。16寸的Macbook Pro正面和地面都是纯平,而老款13寸则带一些弧度。
左边是只能充电的MagSafe口,两个雷电4,还有一个3.5毫米耳机接口。侧面看这版Macbook Pro 16特别厚。
右边是读卡器,一个雷电4,以及HDMI 2.1。这次从HDMI 2.0升级到HDMI 2.1补足了之前M1系列的14/16寸Macbook Pro的巨大遗憾。终于可以用直连LG OLED输出4K 120HZ了。
和老款一样,风扇出风口还是在铰链处。
撕开屏幕保护纸,刘海映入眼帘。2500分区的mini LED屏幕素质很棒。
和13寸的Macbook Pro对比。键盘大小相同,只是这版把键盘缝隙涂成了和键盘一样的黑色。触控板16寸比13寸大上不少。
乍眼一看16寸Macbook Pro比13寸厚很多,但仔细一看感觉厚的主要原因是新款16寸没有做斜面来隐藏厚度,没有视觉收窄的处理。
和13寸相比,16寸要大上整整一圈。重量也比13寸重上许多。
开机要求先升级到Ventura 13.2
连上100W充电的Studio Display,充电稳定。看来随机附赠的140W充电头只是为了快充,平时正常使用100W充电足够了。
连上LG C2 42,能够支持4K 120HZ HDR。不过如果使用了高DPI缩放,现阶段的系统还存在bug,会让系统用逻辑分辨率来计算带宽。换句话说,如果用高DPI缩放,比如使用6400x3600的逻辑分辨率,缩放到4K物理分辨率上,现阶段的系统会让120HZ和HDR无法共存。LG的webOS还有一个恼人的问题,每次插拔HDMI口都会将HDMI设备类型重设成默认。由于作为显示器使用必须调成PC类型以获得足够清晰的效果,笔记本每次插拔都要到Dashboard里重新设置设备类型,比较烦人。
16寸和屏幕和13寸的屏幕相比,确实要大很多。全屏之后16寸Macbook Pro的刘海会自动隐藏,这里也可以看到刘海只是向上延伸了屏幕。不过如果苹果能够让刘海消失,同时屏占比保持不变或变大,我也是欢迎的。
用Geekbench5简单测试一下性能,毕竟是苏妈钦定的测试软件。这里可以看到M2 Pro的频率是3.49Ghz,比M2 Max的3.67Ghz要低5%。
测下来单核1948,多核14867。如果是M2 Max的话,单核能到2070,多核能到15200。单核性能地球最强的13900KS,单核是2300。性能如逆水行舟,不进步,很快就会落后。
总而言之,新款2023年的16寸Macbook Pro补足了之前2021年款最大的遗憾:不支持HDMI 2.1,也通过多加小核进一步改进的续航,性能比上M1系列也算是完全发挥了A14系列架构的性能。我对这一款16寸Macbook Pro还是很满意的。希望这款方方正正厚厚的“二师兄”好好工作,一直陪伴我到M3 Pro/Max发售,让我们一起看看明年新架构的M3 Pro/Max性能能不能追上一路狂奔的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