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CRISPR-Cas12f基因编辑系统:机制与研发 | 合成生物学专家说科学2023-02-16 12:02由生物谷、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梅斯医学联合主办的《2023合成生物学与细胞智能制造大会》将于4月底在杭州隆重举办,大会将共聚前沿领域同行,围绕行业政策标准、前沿科学技术及应用、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融资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共促合成生物学技术助力我国医疗材料、生物医药等各领域的全方位发展。季泉江教授将作为特邀报告嘉宾出席本次大会,为与会听众带来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微型CRISPR-Cas12f基因编辑系统:机制与研发》。作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季泉江教授主要从事Cas核酸酶挖掘、机制、分子进化等研究,致力于开发易于疾病治疗应用的新颖基因编辑系统。近年来,开发了目前具有最小尺寸的CRISPR-AsCas12f1基因编辑系统,为临床基因治疗提供了易于递送的新颖工具;清晰阐明了Cas9蛋白精准切割底物DNA的化学机制,利于Cas9改造与进化;开发完善的人类病原菌CRISPR基因编辑系统,极大简化了病原菌的遗传操作。相应成果发表于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atalysis, PNAS等期刊,并申请(或授权)多项发明专利。在会议筹备期间,生物谷有幸与季教授围绕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展开了探讨。问题1:从您的个人履历中,了解到您于2009年获得南京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化学博士学位;2014年-2016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归国直接选择上科大,并建立课题组自主开发多项全新的微型CRISPR基因编辑系统。从您过往的经历来看,您可以算是从化学“跨界”生物学吗?季泉江教授:其实不算“跨界”。虽然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但是毕设课题研究方向是生化结合的,研究内容涉及细胞表面糖的表征分析,逐渐接触了一点生化内容,后面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博士阶段、伯克利分校博士后阶段的课题研究方向也都是生化结合的。问题2:请问当时从您个人的角度来说,选到生化结合的课题研究有多少主观巧合?季泉江教授:我本科毕业后,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到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学术研究能力很强,而且对学生也很认真负责,所以我当时义无反顾地就进了何川教授课题组。至于选择从事生化结合的研究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使然,另一方面跟导师也有很重要的关系。问题3:请问您如何培养学生科研工作?季泉江教授:我刚回上科大的时候,也就是课题组刚建立之初,我会和学生一起在实验室做实验,可以亲自带学生做实验。但后面随着课题组成员壮大,以及我自己上课的教学任务增加,所以,现在基本没有时间亲自带学生做实验。所以,我们课题组一般会让高年级的学生带低年级的学生(做实验),但我对每个学生的课题都非常了解,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碰到问题的话,我都会想办法引导学生解决难题的。提问4:季教授,您做的是合成生物学比较前沿的技术,您在研发剪辑工具的时候可能会存在失败的一些经历,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了怎么做都可能不出结果的时候,请问您是怎么去克服这些困难的?季泉江教授:如果学生怎么反复实验做都不出结果的话,我觉得首先要分析可能会存在的原因。如果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碰到了问题,然后怎么进行实验,但都没有效果,如果是新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可能会建议让新生多重复几次关键的步骤,确认是操作系统存在问题还是实验设计的底层逻辑上的一些问题。如果不是新生,学生怎么做都没有效果,我相信实验系统本身应该是有问题的,这时候,我可能会考虑换个类似的系统,来实现实验目的,就不一定要使用原来的实验系统啦。提问5:在您做金黄色葡萄酒球菌,还有鲍曼不动杆菌里边,分别都建好了质粒系统,还有单碱基编辑技术这些平台,您可以描述一下这些技术的优势吗?季泉江教授:其实我在回国前研究比较多的就是病原细菌里面的基因编制,我博士阶段做过很多病原细菌的研究。博后我从事CRISPR相关的研究,我当时觉得CRISPR能够非常方便地应用到这些病原细菌里面去,首先因为效率比较高,其次速度比较快。所以,在回国之初,我们课题组大概在2018年之前,就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把这些基因编辑系统都建好了,现在正在致力于新的CRISPR系统的开发——miniCas,但将来要在疾病治疗领域应用,可能我们的研究还需要更往后端走一些。提问6:目前,咱们国家正在倡导产学研互相有效转化,请问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分享的内容吗?季泉江教授:我们在2021年9月份发表的文章,其中报道了我们开发的目前最小的一个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as12f,是迄今发现最小的有编辑活性的Cas蛋白,仅422个氨基酸,比传统的Cas9小一半以上,目前已经申请了专利。由于考虑时机因素,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可能还是更倾向于先把技术做得更好。提问7:合成生物学采用工程学“自下而上”的理念,从系统表征自然界具有催化调控等功能的生物大分子,使其成为标准化“元件”,到创建“模块”“线路”等全新生物部件与细胞“底盘”,构建有各类用途的人造生命系统。请您结合您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简单阐述一下您是怎样在科研研究中运用这种工程化、标准化、模块化思维推进微型基因编辑系统的研究的!季泉江教授:我们目前主要还是开发工具,因为我们研究的工具本来就已经是很小的单位。但是碱基编辑系统开发是比较工程化和模块化的,比如说碱基编辑系统,包括一个脱氨酶、一个Cas蛋白等,其实就是各种模块的连接,能够组成一个比较好的碱基编辑系统,比如脱氨酶是插在N端还是C端,还是插在蛋白中间。“工程化、标准化、模块化”的思维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层面可能会更适用一些。上海科技大学季泉江课题组(基因编辑)博士后招聘会议推荐RECOMMENDATIONS点击了解详情扫码进入合成生物学交流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