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2023年二季度进行试生产,预计四季度量产规模可达到250万平方米/年。36氪获悉,合成生物学企业【贻如生物】(SynMetabio)近日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种子轮、天使轮融资。其中,种子轮由奇绩创坛领投;天使轮由线性资本(Linear Capital)领投,北京奇绩创坛、旦恩资本和险峰K2VC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100%生物基皮革材料Naro的扩大化生产,及团队搭建。贻如生物成立于2021年12月,位于上海张江,创始人苏睿曾带领团队参加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并进入Finallist。现阶段团队规模约20人左右,以研发人员为主。当前,贻如生物拥有近2000平米的研发中心,并设计、搭建了基于微生物纤维的材料开发与中试平台。在产品管线选择上,贻如生物最早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微生物纤维、蛛丝蛋白和贻贝粘蛋白等生物材料。其中生物基材料Naro皮革管线从上游菌种筛选改造到下游材料复合测试均表现出优异性能,获得了下游客户积极反馈。目前贻如生物团队的研发、中试重点聚焦于生物基皮革材料。据了解,当前贻如生物生物基皮革材料Naro已完成数百升规模的中试,“中试完成,对于我们而言,相当于一次性可以生产数十平方米的皮革纤维原料,单个生产周期是7天。后续的规模化量产,其实也是同一体量单元的复制、粘贴,”苏睿对36氪表示,Naro将于2023年二季度进行试生产,预计四季度量产规模可达到250万平方米/年。用合成生物学方法生产生物基材料皮革,核心理念是用微生物培育长短不同的纳米纤维,并模拟真皮鞣制过程,通过材料复合的手段,实现对纤维结构改造,使其具有真皮的一系列特性。贻如生物从源头开始,通过合成生物学平台与材料平台,筛选和改造了合适的底盘生物,加上独有的材料复合方法,构建出了Naro培育皮革。贻如生物培育的生物基皮革材料Naro分为4层,最外层即生物纳米纤维膜,是一层结晶度高、致密平整的纤维网络;第二层是由天然橡胶及农业废料组成的弹性层与纹理层,第三层的纤维类似于真皮中无序交错的纤维结构,第四层为生物基纤维布或极薄的生物纳米纤维膜。苏睿向36氪介绍了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培育纤维的大体流程:通过菌种筛选、基因编辑、生物发酵等,培养出一张透明的、约几厘米厚的凝胶态纤维膜,再通过提高结晶度的方法让这层膜变得致密、坚硬,里面的纤维蓬松、无序,类似于真皮的纤维结构。这一纤维层中,再汇入天然橡胶等材料,以提升弹性;后续经过材料加工,如加入农业废料以赋予皮革特有的纹理。现阶段,贻如生物的多底盘菌株及细胞工厂构建方法,正在申请专利。在生物发酵方面,其采取介于固态、液态发酵之间的发酵方式,先用传统发酵罐进行细胞定向扩增,扩增后的种子溶液转入静态的液体培养基中,自然静置成膜。“这一技术路径的特点是不需要经过分离纯化,可直接收取培养基上的凝胶膜;成本比较低,规模化量产也相对容易一些。”据介绍,在观感、手感等方面,生物基皮革材料Naro接近真皮材质;有着与头层牛皮相当的力学性质;成本方面,规模化量产后,Naro的成本将低于真皮,且有望降低至人造革以下。产能建设上,“我们现在是两条线同时进行,一方面租其他工厂的产线,进行试生产;同时也会自建工厂。”苏睿对36氪讲道,贻如生物的生产可以分为两部分:前端生物侧纤维膜培养的产线;后端材料加工制备产线,可通过改造传统皮革加工产线进行适配。基于上述技术生产出的生物基皮革材料Naro,每平方米消耗水资源仅36升,是制造真皮消耗水资源的2%。中国每年的皮革行业排放废水约1.38亿吨,其中包含近4万吨化学物质,对废水进行过滤加工的过程,也将产生更多碳排。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寻求更为环保、绿色的生物基材料。现阶段,生物基皮革材料Naro吸引了包装材料、运动品牌、汽车主机厂等下游客户:多家消费领域知名品牌发出合作邀请,一家知名汽车主机厂即将达成技术采购协议。作为一家合成生物学材料公司,贻如生物短、中期的选品主要聚焦在纺织领域,以生物基皮革、功能性面料为主。在欧美,植物皮革行业起步较早,且已经发展出蘑菇皮、菠萝皮、大麦皮等环保材料,但价格均数倍于真皮材料。植物皮革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包括Bolt Threads、Natural Fiber Welding、Pinatex等,用原核生物培育皮革的公司当前并不多见,所诞生的新型材料也正受到资本市场和下游厂商的关注。点击关键词,查看最近的早起看早期:
消费升级:「每日盒子」「UNOMI」
餐饮:「懒熊火锅」「海伦司小酒馆」「tea'stone」
新生活方式:「UPPERVOID」「文远知行」
文娱:「goco够酷够玩」「PicoPico」「小象大鹅」
教育办公:「拓牛」「玩具和朋友们」「好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