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终于忍不住对他下死手了!
“华为要造车了?”
最近,随着华为对智能汽车业务线人事任免的几个大动作,各大商业媒体频繁猜测,华为要开始布局造车了。
图源:36氪快讯
三年前,华为在一份内部文件中写道:绝不造车,想造车的出列,自行离岗。
如今,这份决议所显示的三年之期也要到了。
这几年里,华为没有入局造车,但也一直在为车企提供技术支持。
去年,一段关于公开道路汽车自动驾驶视频发布即爆款。
变道、过弯、穿越人车拥挤的狭窄道路,一系列高难度的操作,华为所提供的核心技术让人们对“自动驾驶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但这技术所搭载的激光雷达等高精度识别装置是既烧钱又烧人力,还要谨防美国在半导体器件、AI、云计算等各个方面下的“黑手”。
华为和美国的仗,始终没打完。
可没有人相信,华为能赢。
华为,是踩着荆棘在一个又一个苦头中“爬”出来的企业。
华为,靠2万元起步
要聊华为,就离不开任正非。
彼时,任正非刚从军队转岗到深圳到一家电子厂担任管理层。
那时候的他并不熟悉市场经济,只是觉得赚人家钱都是很不好意思的事。
“把钱给对方,对方就应该把货给到自己,那先给人家钱,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就这样,他被骗走了200万。
在那个时代,这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
可追钱,是困难的,公司并不想为他的行为托底。他只好一个人去啃那些晦涩的法律文书。
尽管他表了态,会为公司拼出个前程,但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任正非失业了。
可绝境又怎么能打倒吃着苦长大的人呢?
任正非出生于贵州一个贫困的小村庄。
去山上挖野草根,在地坑里做饭,偶尔有个馒头一人也只能吃上一口。
家里几口人合盖一条棉被,一件厚厚的外衣硬是穿了四季。
小时候的任正非,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个白面馒头。
尽管生活清贫,可父母深知读书的作用,他们从来没有亏欠孩子教育。
也正是这段经历,磨炼了任正非的意志,他是个不会轻易向困难低头的人。
被辞退的任正非,拼命地找寻商机。他觉得通信产品那么多,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机会。
44岁的任正非拉着5个朋友,凑了21000元,创下了“华为”。
任正非早期名片
可是只有6个人的小型初创公司,哪有那么容易活下去。为了获取更多的早期资金,华为甚至卖过减肥药、报警器、气浮仪。
直到,华为接触到了香港交换机的代理业务,公司的运作才初见好转。
在深圳一间不起眼的破旧厂房里,排着十几张床,床不够用就在泡沫垫上加床垫。
那个时候,公司的起步很难,几乎所有员工都住在公司。新入职的员工,还可以到总务处免费领取毛巾和床垫。
后来,“床垫文化”被沿用下来,这也昭示着华为的科研精神。
华为最早的办公点是在深圳湾畔的两间简易房
在20世纪90年代,县城的人均工资只有300元,电话可是个稀罕物,公用电话打一分钟就要1块钱,安装一台座机就要1000起。
放眼整个内地10.5亿人口,仅仅拥有320万部电话机。
市场大、利润高,想入局的资本市场更多,据说当时至少200家国有企业都做起了客户电话交换机的代理。
没过多久,华为遭到了“断供”。
那个时候任正非才真正意识到,如果不主动研发、不碰高精尖的技术,那么永远不会看到前路。
1990年,华为正式走上了破釜沉舟的自主研发道路。
尽管任正非清楚地明白这是条不归路,但他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这梁山他是非上不可。
在埋头苦干的科研下,华为成功研制出了交换机,直接拉动公司销售收入达1亿元。
这些钱很快就被局用机的新项目耗光了,由于研发的判断失误,产品刚问世就遭淘汰。
技术的风向转变得太快了,市面上数字交换机技术已然成熟,没人会对一个过时的设备买账,这几乎赔光了华为好不容易攒下的老本。
但任正非不会认输,华为也不会被打倒。
任正非开始四处借钱买,甚至借了高利贷,准备孤注一掷地研发更为先进的“C&C08”数字交换机。
在动员大会上,48岁的任正非站在窗边说“这次研发失败,我就从楼上跳下去,你们另谋出路。”
军人出身的任正非爱读《毛选》,他深知战略的重要,他选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沉下心去做其他资本看不上眼的农网市场,以高标准的服务去抢占市场份额。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很快,新的产品为华为带来了不小的利润,成为了全球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交换机。
“三分天下有其一”终于不再是华为空洞的口号,在艰难的底色上任正非用2万元创下了“电信神话”。
华为的寒冬
有了钱的华为,并没能高歌猛进。
随着内部规模的急剧膨胀,员工数量成指数型增长,管理变得混乱。
任正非提出了竞争淘汰机制。这对于个人来说无疑是残酷的,但改革之于企业,却是必须的。
在公司高层的带领下,所有员工准备了两份报告:一份述职报告、一份辞职报告。
公司会根据竞聘答辩的表现,批准其中的一份报告。
这场声势浩大的“集体辞职事件”,替换了大约30%的干部。
但这一步仅仅是试水,真正奠定华为改革的,是1996年成立的《华为基本法》。
全文6章103条,16000多字,“危机感”第一次如此强烈地笼罩在了每一个员工的头上。
可人的管理,又岂是一部“企业宪法”就能实现的?
在那之后,任正非再去美国,目的只有一个:取经。
美国的高科技公司IBM刚经历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和华为很像,任正非当下就决定:无论花多少钱,也要把这套理论学会。
可美国人的报价非常高:70名顾问,每人每小时300-680美元,驻扎5年,手把手教。
同行的高层向IBM讨价,任正非却格外坚持:“你砍了价,能对项目的风险负责吗?”
第二年,IBM顾问进驻华为。这将近20亿人民币的研发管理系统费用放眼当时整个中国企业界,都是一次前无古人的未知挑战。
改革刀刃向内的锋芒已初显,但市场却等不及一个惊喜。
21世纪初,全球经济动荡,IT泡沫的破碎更是使整个通讯行业陷入停滞。
那一年,错失“小灵通”的判断让华为损失了几百亿的赛道,投入了数百亿的无限产品线在国内拿不到订单,华为的营收第一次呈现负增长。
那一年,带领公司跨过危机、被任正非当做接班人培养的李一男借“内部创业计划”的由头卷走价值1000万的设备,创办“港湾网络”,正式向老东家华为宣战。
那一年,任正非的母亲车祸,自己也进行了两场皮肤癌的手术治疗。
内忧外患下,任正非患上抑郁症,每晚失眠、大哭,甚至几次想到自杀。
他也差点以75亿美元的价格将华为卖给摩托罗拉。
创业难,守业更难。任正非在企业内刊上发表了那篇的文章《华为的冬天》,近乎直白地揭露出公司面对的危机。
寒冬降临,有人抛售虚拟股票,另谋高就;就有人裹紧衣服坚守着,共济难关。
华为不是没吃过苦 ,也不是困在安逸里的企业。国内不景气,就开拓海外;有人泼脏水,那就洗净它。
冬天总会来到,只有“活下去”才能等到春天来临的可能。
有道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004年,华为向死而生。
砍掉曾如日中天的子公司安圣电气,换取了7.5亿美金现金流,成功开发无线3G分布式基站。
寒冬已过。
但此后的路,只会更难。
华为,中华有为
2019年5月16日,美国的一纸文件给了华为当头一棒。
美国商务部正式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禁止美国企业向华为出售相关技术和产品,并禁止其设备进入美国电信网络。
在如今的通讯领域,芯片和5G已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全中资背景的华为,更是被视作“眼中钉”。
那一夜多少人辗转揪心,又有多少人把这无稽之举当做精妙大棋,等着把中国企业当做笑柄。
那一晚,全天下都觉得华为被卡了脖子,就只能听天由命。
第二天,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快速反应,发布了一篇内部信:
“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是的,海思芯片就是华为一张密而不发的底牌。
极暗时刻下,这无疑是一手最漂亮的反击。
可又有谁知道,为了这终将到来又不知何日而来的一天,华为做了多少破釜沉舟的努力。
为了这样一个或许永不会发生的假设,数千海思儿女日夜兼程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
一定要做吗?
那个时候,不止是华为,自研芯片之于国内任何一家通讯公司都不是必要的。
买就可以了,能用最优解赚钱,又何苦要踏进“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自研芯领域呢?
但华为做了。
3年,海思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然而,芯片的更新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这款芯片根本就用不了。
三年再三年,昼夜兼程,这个领域没有投机,也没有弯道。
新研发的芯片出来了,可还是没人买账,资本市场明明有着价格更合适、功能更优秀的芯片,为什么要用你华为新研的?
华为把它们装载在自己的旗舰机上,却被用户骂了。
发热又卡顿,这究竟是战略上的未雨绸缪还是你任正非一人的科技理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直到后来,华为麒麟芯片问世,那颗缺失已久的“中国芯”终于被填补。
多年以后,再回望那难眠的一晚,又是多少华夏儿女难言的澎湃啊。
这是科技史上,最悲壮的长征。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卡我们的脖子,只是这一次,比以往来得都痛。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早已不是吴下阿蒙。
华为不仅掌握着全球最多的5G专利,而且还是唯一可以提供5G端到端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全球5G基站已建成超过165万座,而中国建成5G基站超115万座,占全球已建成5G基站数量的70%。
5G终端用户更是占据全球的80%以上,达到了4.5亿户。这是世界他国难以望其项背的庞大数量。
图源:CNN报道
我们钻研5G,更是因为它能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那些不敢想的便利。
2019年,中国移动携手华为公司助力解放军某医院,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
在3000公里海南的医生,远程为北京的患者植入脑起搏器。
这是从死神手里抢下的一条鲜活的生命,也是千千万条生命。
是人类的福祉,更是高科技科研的意义所在。
从旁观到入局,我们受了太多的冷眼,但我们从没放弃,总有预案。
困难,是人解决的。
这片亘古不变的土地上,从不缺少负重前行的人。
滔天巨浪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铸造诺亚方舟。
无论是芯片还是造车,华为不怕,中国不怕!
中国自古就有逐日的夸父,开天地的女娲。这些英雄主义的背后,支撑起了一个华夏的脊梁。
愿这些一往无前的高科技企业多一些,再多一些。
多到,我们的底气足够硬;多到,我们有朝一日,不再受人桎梏!
21 / Feb / 2023
监制:视觉志
编辑:虫二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