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件怪事……公众号新闻2023-02-23 23:02文/子木这几天,楼市发生了几件事情,问的人特别多,下面我挨个讲讲自己的看法。01第一件事是证监会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这个事情在投资市场上引起不小轰动,因为之前调控的大基调是禁止机构参与投资房产的,怕炒作严重,房价失控。但现在证监会带头,打开了私募基金-房地产的融资管道,而且在文件中写道,除了可以投资保障性住房、商业经营用房、基础设施,还有存量商品住宅。这意味着机构投资住宅被允许,一批炒房客正规军,正踏着整齐的步伐,从远方向市场走来。以此,媒体称之为房地产大利好,配合着小阳春行情,点燃购房情绪。但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比较片面。为什么?我们不管这个所谓的创新模式有多么复杂,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怎么赚钱。资本一定是逐利的。要么靠房价,要么靠房租。国内房租收益率普遍跑输通胀,这个是常识,所以投资机构肯定不做考虑。那么就剩下了房价。重点来了。后房地产时代,能赚钱的项目本就不多,地方如果出现稳定且高收益的项目,一定会先考虑到城投这个亲儿子。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在赚钱的可能性上,已经做了主要过滤。其次,当下房产投资如此透明,想投房直接买就好,低利率+不限购,门槛很低,为什么还要通过机构之手多一道程序,多一些成本。想来想去,这个模式在国内真的很难走得通。但为什么证监会一定要推行房地产证券化呢?答案或许只有四个字“风险转移”。现在整体的房地产风险,积聚在银行和地方库存,如果能借私募机构之手,引资金入市,把这些垃圾债务以及库存转移掉,那便有盘活市场之大用。比如某城市想处理一批烂尾楼,地方没钱去解决,这时候就可以引私募入场,继续开发落地,然后再卖出分红。转移给谁呢?有钱人肯定是不入套的,怕就怕那些不知所以的散户听风就是雨,一股脑扎进来接盘。这个炒股的人都知道。亏钱的永远不是庄家和大户,而是散户,股市是一个富人鼓动,散户跟进,三七分成的模式,那么房地产投资私募也很可能演变成这样。到头来,还是小白散户们扛下了所有。房地产私募投资作为一个新鲜物种,要经历很多,很可能沦为地产冷淡地区托起楼市的一把武器,所以我劝你未来看到相关信息,尽量避开,不要硬着头皮碰镰刀。02第二件事发生在北京房山。据北京日报报道,为了维护购房者权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2月21日,北京市房山区38个在售楼盘项目以自发联盟形式自愿承诺,购房者在签订正式购房合同前提出退房的,30天内定金退还到位。为什么讲这件事情呢?稀有。我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相关咨询,“子木老师,开发商不给我退定金怎么办啊?”我深刻记得有一个读者,为了找开发商退定金,结果被打进了医院,头上缝了6针,打了2年官司。几乎所有购房者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痛心疾首,因为钱进开发商口袋里容易,再想掏出来,难如登天。而且很多开发商都有成熟的套路来解决这种情况。一个开发商案场的朋友跟我解释,其实很多人买房都是头脑一热,销售讲到位了一逼定,准成。只要交了定金就成功了80%,因为大多数人后来冷静下来想反悔,考虑到大几万钱退不出来,也就硬着头皮把房子买了。你想,寒夜里的狼好不容易咬住一块肥肉,怎么可能轻易撒口呢?买房时,客户是大爷,退房时,客户是孙子。在房子紧缺的时代,这种做法很主流,但当房子不紧缺,行情冰冷呢?或许就很难走得通了。北京这次整个大区所有在售新盘签订“30天无理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扩大客户基础的营销“套路”。就是告诉买房人,买房不用担心,大不了可以退,以此来降低购房者的决策压力。另一种就是实打实的改革,借楼市复苏之际,彻底扳平买家和卖家之间的权益地位,也算是市场一点小小的进步。其次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我都感到无地自容。我们号称有多么庞大的房地产市场,是几个发达国家的总和,但很多制度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进步,无论是预售还是公摊,即使这种保护购房者的退定金,都无法普及。普通人花一辈子的辛苦买一套房,理应有被尊重的权利。03第三件事是网上传得比较火的一个数据,讲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动员了260多万人用时3年进行普查,摸底全国房地产。发现全国有80多万处市政设施和6亿栋房子。注意,这里是栋,不是套也不是间。如果按一栋楼只住10个人来算,就可以容纳60亿人口……于是有读者拿着数据风尘仆仆过来找我说,子木老师,马总说的就是对,房子如葱,这么多的房子人怎么能住得完,房价一定会跌的,对吗?您还是别关注我了。这6亿栋又不是全指城市里的商品房,其中也包含了工业用房,写字楼,其他商业用房,也包括广大农村的自建房,后面这些房就占好几个亿。退一万步讲,假设现在我们城市商品房就有6亿栋,甚至60亿栋,那又能代表什么呢?到现在为止,大多数人看待楼市都没有“比较思维”,依然用鹤岗的库存来中和深圳的需求。深圳有多少人口,1800万,纯商品房有多少呢?200万套左右,住房自有率仅有23.7%;而鹤岗,住房自有率300%,房子甚至是人口的5倍、10倍。两者不是一个概念。深圳隔壁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叫做惠阳大亚湾。这个地方房屋密度极高,我当初调查评估,甚至能把全深圳的人装进去。但这么大的库存对深圳楼市有影响吗?丝毫没有任何影响。因为深圳人不愿意去住,深漂也不愿意去住……一城之隔,便是两个世界,可惜如此简单的道理,到现在很多人依然无法理解。同理还有人口话题。人口红利是消失了,人们也不愿意生了,比如上海最新统计生育率只剩下了0.7,就有人说上海楼市不行了……别说0.7,即使是0都没事。能抢为什么要生?一个城市的人口,除了生育还有流入,而马太效应下,比的主要是流入,却淡化了生育。参考韩国,全球生育率倒数第一,然而首都首尔人口每年都在维持正流入,源源不断年轻人进入首都,人口占比已经高达全国1/5,房价在疫情后依然出现拉涨的行情。如果按照人口规模类比,在国内,每个城市群都甚至可以类比一个韩国,想想有多么庞大。所以两极分化下的平行世界拥有不同的风景线,中国房地产也绝不是用A除以B那样简单,一切均源于“比较”。比较人口、产业、土地、金融、政策……尤其在不可思议的房地产库存和日渐凋零的人口这种大趋势下,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放在那些被淘汰的和即将被淘汰的城市。这才是比较严谨的学术参考。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