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一位大温华人在救济地震灾民中心做义工亲历 有没有唤醒你?
本拿比高尔夫球场,来挥杆吧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星河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众多大温华人捐助土耳其、叙利亚地震灾区的现场图片,与之前自发的爱心捐助不同,此次地震并未发生在与华人紧密相关的地区,但华人社区的各个社团、组织及个人还是纷纷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捐集装箱,这也是一种令人感动的成长!无论何种族裔、文化和肤色,我们都生活在同一地球村,不知道下一次天灾会发生在哪里,哪些人会突然被埋在废墟下,谁又会是等待紧急救援的那群人?……
在援助地震灾民的热潮中,有一位大温普通华人的故事非常值得记录和讲述,希望在此次捐助热潮过去后,他的所言所行不被大家遗忘,而是可以唤醒更多的加拿大华人。笔者通过朋友联系上一直忙碌在温哥华救济地震灾民中心的陈老先生,相信很多前去“580 Industrial Ave,Vancuver”仓库捐赠的人,都看到过他辛苦做义工的身影。
采访时间是晚上八点半,陈老先生刚刚做了一天的义工回到家。他非常健谈,真诚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及此次做义工的初衷。老先生是来自越南的华人,中文口语和书写都很好,原因是从小在越南念中文,一直念到了高一。那个年代,越南的福建、广东和潮州人在当地盖了医院和学校,这些中文学校让许多华人孩子受益,让他们无论后来辗转来到世界何处,都可以顺利与当地的华人同胞交流。正如此次地震捐赠一样,陈先生成为华人社区与土耳其裔等其他族裔义工的沟通桥梁,更加激发了华人社区援助灾民的热情和积极性。
1979年,陈先生与其他逃离家乡的越南船民一样,以难民身份来到加拿大安省,后来读了大学参加工作,1987年时移居温哥华。这次之所以会到救济地震灾民中心当义工,是因为他看到地震新闻后,想要帮助灾民,就到救济中心了解情况,考察捐赠渠道。发现救济中心由土耳其驻温哥华总领馆安排组织,很正规可信。现场有许多义工忙着给捐赠物品打包,有的华人来捐赠,但英语不好,无法和义工交流。看到这种情况,陈先生就留在现场帮着翻译,又忙碌其他事情,第一天就在救济中心做了七个小时的义工。
这一段时间,由于他用中文详细解释,不少华人最初来到捐赠中心时不了解情况,随后离开又买了大量各种物品,多次前来仓库捐赠,包括消毒用品、保暖裤、暖宝贴、头灯,救急衣、婴儿用品、方便食品等,有的社团还捐赠了集装箱运费。这些捐赠来自大温不同地区的各个机构、组织和个人,包括华人协会、教堂、佛堂、合唱团、同乡会、教育机构等。无论这些捐助者来自哪里,都被救济中心的组织者和义工认为是加拿大华人朋友Chinese-Canadian friends,令人感动,也让华人受到尊重!
陈先生称之前华人捐赠加拿大灾区,常常只是捐赠钱款或物品,再拍些照片,但是很少直接参与义工具体工作。他认为如果在捐赠过程中,不停留在中间环节,而是直接在现场做义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关怀送到需要者手上,对提升华人在当地社区的正面形象非常有利!
他在捐赠现场看到华人面孔的义工极少,他加入后,又陆续来了其他几位华人义工。据他透露,此次救济灾民活动共有四百九十个义工注册,大家轮班倒,最忙时来了两百个义工,平时每天有四、五十个义工。捐赠者的到来让大家感受到真情,也是对现场义工的鼓励。
他从这次宝贵的义工亲历中意识到,最初华裔和土耳其裔两类人都很陌生,但做着做着义工,到了第二天他和土耳其裔义工就关系亲密起来,做了七天之后就变成了朋友。有的土耳其裔义工感概,“原来从来没有了解过华人,现在才发现他们那么友善!”
陈先生相信,如果以后有人再说针对华裔不友好的话,这些义工肯定会说“NO”。他建议,以后不管哪种族裔的人遇到灾难,华人都该站出来。加拿大是多元文化的国家,与其他族裔相处得好,华人形象才能提升。
为了唤醒华人多参与援助其他族裔灾民,陈先生还特别联系了大温的三位华裔省议员,包括周炯华先生、屈洁冰女士和李耀华先生,公布了他们在不同地区收集捐赠物品的地点、时间和联系方式,以方便华人捐赠,帮助不便亲自送达仓库的民众代收和代转。
陈老先生还向省议员建议,大温几百个华人社团,如果以后遇到类似捐赠,每个社团都可以出一个义工直接参与到捐助现场,这是为整体华人做了宣传,能让我们更好地融入其他义工团体及当地社区。陈先生表示,此次他做义工的亲身经历获得了有钱也买不到的珍贵经验,“验证了我之前呼吁大家只需要尽多一点力,先伸出友谊之手,就会与别的族裔建立多一种情谊。从互相陌生关系仅经两周时间积极参与,就能成为真实朋友,确实患难见真情!”
陈先生还提到近日在大温一个教育基金会为地震灾民举办募捐时,土耳其总领事与仓库义工组负责人Cigdem参加。Cigdem致词感谢加拿大华人朋友Chinese-Canadian friends的大量无私捐赠,并真诚表示,“地震前,我和朋友们对加拿大华人不是很了解。但是现在看到我们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家庭,我要一个一个地拥抱你们。如果你们以后需要,我们就在你们身边,因为朋友就是这么做的。”
陈老先生现在每天都在微信上发布相关消息,以向更多华人传递捐赠地震灾区的最新信息,中文简体字也是他通过使用微信学习的。以下摘选一些他发布的信息以及做义工的感悟和心得:
2-8 士耳其大地震,死亡人数已超1.2万,无数灾民受难。今天中午到此机构探访援手,土耳其裔人热情团结,现场已有40多义工忙着分类、打包物资。马路门前也看到几部车卸下捐献物资,白人、土裔人都有,但还没有看到华裔。负责人之一曾住过哈尔滨,还会说几句普通话,暂时义工约200人足以应付,但需要更多物资救灾,每周有3班直航至士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前2天共送13 skids。希望我们华裔能参与捐助一些急需品至仓库 580 Industrial Ave. Vancouver,每天早上9 点至下午6点,有需要的会延长至晚上9点。
2-11 早安!有朋友问我为啥这么麻烦要亲自送去捐赠品呢?在网上捐款不是更实际、更简单吗?
我说通常我也会这样做,Red Cross与World Vision 都是首选,但这次能够亲自参与也能提升我们华裔正面形象,不是更一举两得?试问捐款后有谁知道是我们华裔捐呢?灾民仅知道是那些协会捐助,还没有说到那些协会东扣西扣的行政费用,而今我们只费多一点力,物资直达灾民手里,伸出友谊之手,建立多一个“情”谊,何乐而不为呢?大家同意吗?
2-13 请容我分享这几天在现场做义工的心得
2月8日,我在现场的时间没看到华人到来捐献或当义工,回来即向大家呼吁。这两天送来物资的华人好多,我个人感觉大概占2-3成,但义工方面很少,里面的约2-3个,外面的第一天除了我还有一位香港移民住在New West,10日至今就只剩下我一个。
最令我感动是11日,有两位说普通话的华人带来一些衣服,义工解释不收,双方沟通不顺,找我翻译。这两位即问仓库急需,即开车去买,数小时回来送上一包包婴儿用品。其中一位住北温,告诉我买了8百多块,开车走了一段再回头问我要微信说需要品清单,她会再买并呼吁朋友响应。
另一位住在本拿比说要捐款,我说不收并劝捐给红十字会,但她听了我说到场会增加我们华人参与的精神,即跑去商店买了数百块的物资,且要了我的电话说她好多朋友英文不通,但都想捐献,同时愿意借用她家当drop off 点。当我解释给旁边几位土裔、叙裔的义工,他们即刻回应说“Amazing ”。这也是证明了我之前说过亲自参与比网上捐款的效果強多倍。
2-16 昨天2-15日,我在场的时间10点半至6点,陆续看到有不少大量赈灾物资由华人教会、佛堂、社团等载来的捐赠,其中列市一间佛教精舍的四位师父带了十多位信徒送来了数个skids (pallets )托盘推满罐头、物品.....更好奇见了一位来自马来西亚华裔漂亮的小女生驾着电动单轮车手拿两包东西交给义工。
今天 2-16下雨,我下午到场听义工们说有一大群来自台湾的社团华人带来好多赈灾物资才刚离开。义工们见我都脸露笑容,不久有一位说粤语的女士先带一小量暖贴问负责人是否能急送上飞机,后即去Brendwood mall 商场购买了两箱共45盒,每盒有30片。这些暖宝贴,非常实用供大家参考去买,且价钱据说每片约 50 cents 。后又有一华社通知我傍晚会载来2货车向居民、会员收来的物资,明天还会送多一车儿童保暖裤,可惜今天我未能留下服务。
2-19日:这两天捐赠人开车来的较少,但华社人群则大大增加,更显示华人到访比率增高。列市某教育基金机构在从周一至今来回十多次从冰壶中心设摊收集回来共十多车,主办人感动得拥抱这位送货大哥,刚好2人头顶光秃摸着大笑。今午有旁边的义工卸货后对我说Chinese good ,今午有幸遇到此机构四位代表。另有华人教会远从高贵林3、4部车7-8人载满东西,温某狮子会20多人也带了多包捐赠品,列市一协会也带来了五位义工参加行列,列市一华社2次多人到场,愿意赞助2个集装箱运费,每个$6,250。更难得的是见到一些前来3-4次的捐献朋友打个招呼,非常难得。
2-22 这两天现址仓库在清理过程中
2-23 是最后一天。
新仓库还在整理、训练中,启用时间会另再通知。
很高兴得知有一华人协会响应,答应赞助一个货柜的运费。另下午又遇见了一位已来过两次的捐赠者,询问下才知家居列治文,我提议下次去找屈洁冰省议员办公室代转就行,他竟然说不用,送过来顺便打个招呼为大家义工打气。
我觉得这次当义工的付出非常值得,希望以这次经历启发我们华人以后能多走一步,先伸出友谊之手向各族裔援助,直接参与账灾活动而不是只捐款了事。
2-23 现址仓库今晚将会完成搬迁 ,今早一中文电台代表送来咖啡甜圈慰劳义工,主管托我再三感谢!
2-24 新仓库地址 :
7320 Buller Ave Burnaby 正式启用
开门时间每天下午 :12 - 7 点
(文中图片来自陈先生及其他华人爱心义工,感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