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频出!大湾区金融科技生态圈加速构建
中国基金报记者 郭玟君
在过去的一周,内地及香港金融科技相关重磅利好频出。2月20日,香港证监会就有关监管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建议展开谘询。同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深圳市数据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2月22日,香港财政司司长在公布香港《财政预算案》时表示,将多举措推动香港数字化经济发展,并成立虚拟资产发展专责小组。2月23日,《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意见》)发布,提出强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监管沙盒”的协同联动等重要举措。
《中国基金报》记者观察到,随着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深港交流互动迅速升温,深港之间“双向奔赴”频繁互动,香港及深圳这两大金融中心及科技重镇在积极培育金融科技生态圈的同时,两地融合也日益加强。
香港数码港Web3社群快速扩张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公布财政预算案时表示,香港数码港在今年初已成立Web3基地,预算案会拨款5000万港元加速推动Web3生态圈的发展。
香港数码港金融科技总监严涤宇告诉《中国基金报》记者,自去年香港特区政府发表《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以来,数码港Web3社群快速扩张。今年1月成立的“数码港Web3基地”,目前已汇聚超过100间Web3 企业及初创团队,涵盖金融科技、智慧生活及数码娱乐,发展虚拟资产、基础建设及崭新领域例如元宇宙、NFT等,领先企业包括 Animoca Brands 及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Hashkey。严涤宇说:“我们会继续透过培育人才、提升应用及加强公众认知三大方向推动web 3产业发展。”
严涤宇还透露,数码港积极推动香港金融科技发展,汇聚超过 400 间金融科技初创及企业,是香港最大规模的金融科技社群,涵盖虚拟银行、虚拟保险、监管科技、财富管理科技、电子支付、智能交易及数字资产等领域,提供的创新解决方案,包括绿色金融、环境、社会和管治(ESG)报告和投资、碳信用交易及责任采购数字市场。社群包括两间获发牌的虚拟银行——WeLab Bank和众安银行),三间持牌虚拟保险公司——Bowtie、One Degree和ZA Insure,亦汇聚三家金融科技独角兽——众安、WeLab 及 TNG。
严涤宇指出,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具有背靠祖国、联通国际的优势,可帮助国际企业连接全球消费者金融科技普及率最高的中国内地市场,数码港有51%的公司有拓展大湾区市场的计划,汇丰银行的调查显示,37%受访国际企业认为,香港是开展大湾区业务的首站。《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让香港有新一轮广阔发展机遇。
就在记者采访严涤宇的同时,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就率团在香港数码港进行调研。据严涤宇透露,由于香港的法治、人才及管理模式国际化程度较高,不少内地企业也希望以香港为桥头堡,拓展海外市场。
严涤宇同时指出,金融科技已渗透到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数据资产化等各个领域,构建了新兴金融生态。作为全国科技创新实力最强、创新企业密度最大、技术创新场景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态圏,下一步则是要进一步深化金融科技的应用范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互通互融发展。
香港审慎发展虚拟资产市场
湾区企业积极参与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公布财政预算案当日,香港证监会即明确表示,支持关于陈茂波关于推动香港数字化经济发展和成立虚拟资产发展专责小组的建议。香港证监会同时指出,香港证监会最近就适用于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建议监管规定,展开公众谘询,这些规定旨在确保投资者可藉一系列妥善的保障措施而得到充分保护。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市场参与者积极行动起来。2月21日,香港上市公司捷利交易宝发布公告,有关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TradeGo Markets Limited第1类(证券交易)及第7类(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牌照申请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捷利交易宝执行董事万勇表示:“我们领取牌照的主要目的,是响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合规高效的为香港市场资本市场的存量业务提高运营效率,比如说新股的安排交易;同时守正创新参与到香港资本市场的增量业务,比如说虚拟数字资产交易。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内地主要营业地位于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香港主要营业地位于香港信德中心。
在回应《中国基金报》关于香港交易所对推动虚拟资产交易创新的提问时,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欧冠升表示:“2022年香港交易所迎来亚洲首批加密货币ETF,对此我倍感兴奋。”他同时指出,虚拟资产市场发展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香港证监会正就“应否准许持牌平台营运者向零售投资者提供服务”向市场公开征集意见。欧冠升认为,虚拟资产市场发展须小心谨慎地推进。上述首批加密货币ETF的发行商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总部位于深圳的南方基金设立的离岸资产管理公司。
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金融科技主管梁瀚璟表示,虚拟货币市场规模约有1万亿美金。事实上,包括藏品、债券、房地产及私募股权基金等所有能够代币化的资产总规模百倍于虚拟货币市场。在香港这个开放程度极高的国际金融中心,很多市场参与者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虚拟资产交易这个新生事物带来巨大的商机。香港的监管机构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所抱持的态度是包容的,同时也非常的审慎,在此之前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调研,希望在适度的监管下,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场景和活跃的生态,同时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前海金融科技生态圈
致力推动数实结合
深圳金融科技生态圈也在蓬勃发展。据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文娉介绍,前海在金融科技领域加快构建多层次生态圈,涌现出一批全国金融科技领军企业。例如微众银行不仅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以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领域也逐渐成为行业“领跑者”。在微众银行等企业的推动下,金链盟开源区块链生态圈为各行业的区块链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设施。文娉相信,随着近期《意见》的发布,前海企业必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机遇。
据悉,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银行,微众银行从2015年开始布局区块链,于2016年牵头发起国内第一家金融行业的区块链联盟——金链盟,2017年微众银行牵头研发的区块链底层平台FISCO BCOS完全开源。作为最早开源的国产联盟链底层平台之一,FISCO BCOS一直以推动产业区块链发展为使命,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新路径。
据微众银行分布式商业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金链盟开源工作组组长范瑞彬透露,联盟链底层开源平台FISCO BCOS已开源5年,截至2022年末,FISCO BCOS已支撑300余个产业数字化标杆应用,开源生态圈汇聚超4000家机构 、超90000名个人成员,以及38家认证合作企业、400余名核心贡献者,共同推动最大最活跃国产开源联盟链生态圈的形成。
数据可信流通
开放群岛开源社区蓬勃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的高效、合规流动需要优质的基础设施。深圳数据交易所(深数所)正致力于构建数据要素跨域、跨境流通的全国性交易平台,其中一个重要使命,便是培育生态。
图片说明:开放群岛开源社区发起单位
2月22日,开放群岛(Open lslands)开源社区(简称“社区”)全国首个社区城市站——安徽站正式揭牌成立。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爱学,安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长银,合肥市政协副主席何庆瑞出席揭牌仪式。本次揭牌的安徽站是全国首个社区城市站,由数字安徽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等牵头发起。开放群岛社区城市站将作为开放群岛开源社区聚合本区域数据要素产业生态资源,整体统筹和规划社区在本区域的发展方向及计划,赋能该区域数据要素流通与价值释放。
随后,2月23日,由社区发起主办,百度智能云、社区数据安全SIG联合承办的促进数据要素大市场建设主题研讨会暨数据安全SIG启动会在京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邀请了近40位数据要素流通领域专家领导,组织机构及企业的技术、产业代表出席研讨,围绕“数据二十条”等数据要素基础制度解读、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建设,以及隐私计算等数据要素流通前沿科技发展趋势等关键议题进行主题分享及开放讨论。
深数所以建设全国性数据交易平台为目标,从合规保障、流通支撑、供需衔接、生态发展四方面,打造覆盖数据交易全链条的服务能力,构建数据要素跨域、跨境流通的全国性交易平台,探索适应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示范路径和交易样板。
据深数所副总经理王腾介绍,生态发展方面,截至2023年1月31日,深数所已汇聚数据交易参与主体共605家,其中数据商107家、数据提供方117家、数据需求方381家,主要集中于深圳、北京、上海三地,其中深圳主体占比26%,外地主体占比74%。
《深圳市数据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后,将进一步规范数据产权登记行为,保护数据要素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开放流动和开发利用。
大湾区金融科技监管协同持续深化
此外,大湾区金融科技监管协同也在持续深化。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人行深中支)了解到,深圳落实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要求,推动由招商银行、招商永隆银行申报的大湾区首个金融科技跨境创新测试应用公示,深化大湾区金融科技监管协同。
2月20日,深圳新一批创新应用在经过辅导公示、登记声明后,正式进入测试运行阶段。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已组织开展测试“百行征信信用普惠服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绿色信贷服务”等10个创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下一步,人行深中支将持续深入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不断打磨出既满足市场需求又符合监管要求的优质产品服务,构建深圳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金融科技新生态。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