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19所美国顶尖大学录取,这位“爬藤冠军”却称藤校不值一读公众号新闻2023-03-01 14:03作者:柯察金转载:外滩教育看点在爬藤这条日益拥挤的赛道上,万千学子为了一张藤校入场券使出全身解数。美国青年作家斯科特·纽曼,曾是妥妥的“爬藤冠军”,在经历一番美式寒窗苦读后,他被包括8所藤校在内的19所美国顶尖大学录取。可是,在心心念念的藤校校园里体验了四年,他最大的感受却是——“不值得”。“澳大利亚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没有人知道‘普林斯顿’是什么。我很庆幸接受了顶级的教育,但我很遗憾去了普林斯顿。我不会把我的孩子再送到那里,也不会向别人推荐。”预防失联,请关注视角备用号:此语出自一位屡获殊荣的美国青年作家、资深编辑斯科特·纽曼 (Scott Newman)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刚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斯科特·纽曼如此“diss”母校,倒不能简单说他忘本。也许,作家总是有颗纠结、矛盾与内省的心灵。斯科特,这个生在纽约上东城富裕家庭的年轻人,含着金汤匙,并一颗敏锐的心。虽履历光鲜,曾被布朗、哥大、康奈尔、达特茅斯、杜克等19所美国最顶尖的学府录取,最终就读普林斯顿历史系——斯科特的作家头脑,令他以一种批判的姿态,穿梭在美国的精英教育体系之中。其间种种思考,汇于他大四时所撰写的一本回忆录《昨夜后晨》(The Night Before The Morning After) ,里面记录了他从中学直至大学的成长历程。外滩君也是透过这本书,了解到这位颇有个性的年轻人。到底为什么,让这个藤校生对自己所受的教育“反水”?01美国大学申请:能拼,加"会演"童年时期的斯科特长居昂蒂布(Antibes),一个位于法国南部的美丽海滩小镇。在那里,他自由地漫步海滨,周围是来自30多个国家的孩子。那段时光过的无拘无束,他很快学会了如何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相处,甚至结伴在欧洲各处旅行,很早就比同龄人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他把“一片心将永远留在昂蒂布”,但不羁的生活总会结束。中学时,斯科特回到美国,就读于新泽西州的劳伦斯威尔学校(The Lawrenceville School)——这所寄宿制私立学校大名鼎鼎,在全美排名非常靠前,它附近几公里处,便是同样鼎鼎大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劳伦斯威尔学校官网刚到劳伦斯威尔,斯科特立刻感觉到,这里与法国的地中海海滨的氛围有所不同。他也从奔跑着的沙滩boy,变成坐在圆桌前正经八百的一份子。旁边的同学,相比他而言显得有些少不经事,他们大都来自周边富裕的社区,以后不出意外,也大都会进入到美国最顶尖的大学。进入到劳伦斯威尔的一年后,一天早上斯科特从床上醒来,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要进到最顶级的一所大学。他的头脑里飘过四个字母,H(哈佛),Y(耶鲁),P(普林斯顿)和S(斯坦福)。原因没什么特别,斯科特承认,是青春期的自己虚荣心渐长。他对梦校的要求就只有一个:录取率得低、得证明他的能力。美式“寒窗苦读” 飘来一个名校梦,也没那么简单就可以实现。考常春藤,对美国孩子照样是不容易。好在斯科特还真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从(做完梦的)劳伦斯威尔的第二学年开始,他便着手自己的目标,拉开了忙碌高中生活的序幕。“我承认孩子应该被允许做孩子,搞砸一些事情、犯一些错误,但在这个大学录取、选择性和竞争激烈的世界里,孩子们不可能是孩子。”在劳伦斯威尔,斯科特申请了“所有的东西”:每个俱乐部、每个领导职位,从负责“跨信仰倡议”,到担任“多样性委员会”的成员。凭借写作方面的兴趣特长,他成为劳伦斯威尔好几个校报、杂志的编辑。2016年,他所参与的由12个学生组成的编委会,甚至拿到青年国际新闻的大奖。暑假住在巴黎,斯科特仍旧每天都在用各种方式填充着自己的简历。比如在巴黎美国学院,和一群比他大十几二十岁的成年人,一起上创意写作课;第三学年,争取到在约旦学习阿拉伯语的奖学金;还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国会议员办公室实习(尽管那个议员很不幸地死于枪杀)。在学术成绩方面,斯科特也不甘落后。那个“A”总是写得笔直,尽力不让成绩单收到“-”号的污染。于劳伦斯威尔毕业时,他的GPA将近满分。他像只蜜蜂,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只为汲取足够多的花蜜喂给大学招生官。这些花蜜显然拿捏住了高校的胃口——足足有19所大学给他递去了橄榄枝,其中的8所是藤校。这样的光环的代价是,高中后面三年,他的每个周末都是在书房度过,做作业、学习或者做课后项目。很多时候忘记吃饭,就算记起来,也常常独自一人狼吞虎咽。“这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这就是许多雄心勃勃的美国学生在冲刺名校时的真实状态。”后来斯科特回顾那段岁月,觉得自己挺盲目的,从未真正追求过所热爱的东西,从来没有花时间去弄清楚那是什么,几乎没有时间交友或约会,放弃了本可以获得的精彩的青春期。后悔错过了学校舞会、社交活动、大大小小的生日派对,也后悔“自己的鼻子太干净了”,没有认真对待过任何体育运动。斯科特从自己的经历看到,精英学府竞争激烈的录取过程,在不断鼓励着一种过度个人主义的感觉,因为战胜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成就。2021年,斯科特在给Quillette的一篇撰稿中,以记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他调查到,在新冠使学生的压力变得更大之前,美国青少年群体便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皮尤调查数据表明,高达70%的美国青少年认为焦虑和抑郁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主要问题”;同样比例的孩子,则对是否能够进入理想院校表示担忧;超过60%的孩子,对自己能否获得好成绩感到压力。与之相对应的,是顶尖学校逐渐加大的竞争。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2019年它的本科录取率为5.8%,而2021年仅为3.98%。大学申请,关键是“角色扮演”作为上东城的富家子弟,斯科特承认自己是享有特权的孩子。他也坦白和揭示了作为享有特权的人,是如何“玩弄”精英大学体系的——大多数人并不是像辛格案那样铤而走险触犯法律,而是通过“角色扮演”。他指出,当大学的录取率只有个位数时,这已经不是比拼聪明或全面发展的问题,而是谁更加知道如何玩好角色扮演的游戏。美国大学想要什么样的人?手握19份offer的斯科特尖锐地谈到:“他们并不想要真正感兴趣的人,而只是找一些对当下风尚感兴趣的孩子。”几乎所有名校都标榜,称有着“save the world”(拯救世界)的责任。斯科特认为,申请者在准备简历时,其实就是对“save the world”的迎合,把相关的活动统统包装进来,给自己打造出一个关心这个世界的人设。当时,斯科特被哈佛和普林斯顿列入到候补名单。他为了确保自己的位置,给两所学校教授都发去了大量的信。告诉他们,他是一个高中生,对他们的研究很着迷(其实并不),愿意旁听一堂课。在介绍信中他写道,“我已经被一些很棒的学校录取了,但心却在普林斯顿”——当然,同样版式的信也寄给了哈佛:“我已经被一些很棒的学校录取了,但心却在哈佛。”斯科特毫不客气自嘲道,他是利用人脉的“变色龙”,迎合藤校招生官的口味。02声望,藤校生的唯一追求2017年如愿以偿进入到普林斯顿后,作为一名新生,斯科特对于藤校校园那种“不友好、缺乏创意和公司化”的文化感到震惊。他原本想象的大学场景,是像电影里那样,学生在校园扔着飞盘、打着雪仗,人们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运动,一起学习。但在普林斯顿,他看到更多的情形是,熟识的学生彼此擦身而过,甚至没有打招呼,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私人的步伐中。很难找到一个不以30分钟为时间单位,安排自己生活的普林斯顿学生。“教授是极好的,校园是极美的,设施是极棒的,但也仅此而已了。”这便是斯科特对普林斯顿大学的评价。在他看来,声望,成为藤校学生几乎唯一的追求。西装魔咒令斯科特颇感荒谬的,是曾在文书中立志要“save the world”的那群学生,最后却都蜂拥似地进入金融、咨询和科技行业。他读到过哈佛法学院教授Wadhwa曾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企业家,就不要去哈佛》。Wadhwa说,他最大的失望是看到自己最有潜质的学生,都接受了高盛或者麦肯锡的工作,有志于拯救世界的工科生,最后成了金融分析师……斯科特则评论道:“我认识的人中,没有人在他们的文书中提到过高盛或麦肯锡,但年复一年,他们都涌向这些地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最初都曾是思想进步的梦想家。”这种现象,如同一种“西装魔咒”。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学生只要到了这种环境中,很难不受到影响——在高校,没有人谈论柏拉图、苏格拉底或康德,大家都想进入到所谓的精英圈。一进学校,斯科特就被卷入到这种氛围之中,像其他所有人一样,陷了进去。他参加了所有的晚宴,为了找工作和陌生的校友攀关系,并在不知不觉中理所当然地觉得,投行是他的人生新方向。令他感到万幸的是,及时地清醒了过来,想起写作才是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斯科特·纽曼令斯科特感到更糟糕的,是他观察到,藤校的很多同学其实并不特别需要增加自己的收入。普林斯顿一年的花费,大概是7.5万美金,类似斯科特这样的家庭完全可以负担,为什么要急切给自己穿上一身“西装”?这和对于声望的追求脱不开干系。而“这种对于声望的渴求,遍及整个普林斯顿。”至于学习,斯科特评价,身边的人总是在学习。但他们学习是因为要取得高绩点,拿到高盛的工作;他们学习是因为,除此之外不知道该怎么做。披着社交外壳的交易即便在校园内部,学生对于声望的渴求也四处弥漫。普林斯顿有一个特色叫“饮食俱乐部(eating clubs)”,作为学生们社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集吃饭与社交于一体的组织,很多上层阶级的学生都会被选入。在大二时,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也包括成为精英饮食俱乐部的成员。精英俱乐部的会员资格,绝对是一块闪闪发亮的声望名片。包括斯科特在内的很多学生,都曾通过参加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社交,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谈恋爱的方式,增加进入高级俱乐部的胜算。饮食俱乐部大三的时候,斯科特听说一群新生女孩有一个专门的群聊,来交换精英俱乐部的消息,和主席、副主席或者其他有影响力的俱乐部成员成为朋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普林斯顿让我成为了攀爬社会的鼬鼠。和其他人一样,我被卷入了漩涡。”校园真的多元?还有一点让斯科特感到不满的,是校园里极左的环境。学校很偏向性地站队一个党派,相应地,其它党派会被回避和看不起。在普林斯顿大学,他只看到可怜的一个保守派的教授,名字叫做罗伯特·乔治——“他的一些观点极具争议,我并不完全同意,但这不是真正的问题。我只是想指出,在这个国家,排名如此顶尖的大学应该有一点不同的意见。”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觉得普林斯顿并未做到真正的多元化。03结语毕业后,斯科特回想着他为申请大学所付出过的种种努力和代价,结论是不值得。他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总算回想起如何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常春藤招生官或者华尔街的招聘员而活——“这是一个我希望早点学到的教训,但迟到总比没有好。”如今的斯科特已是一位专业作家,在名利场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守住了初心。至于对美国精英教育的吐槽,他其实也只是众多批判者当中的一位。名气更大的,还有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他专门写了本《精英傲慢》,来批判当今日益严重的优绩主义。在外滩君看来,斯科特的论据当然不至于把所有美国大学推倒,但在如今愈发内卷和浮躁的社会风气下,这个年轻人的犀利不失为一泼冷水,提醒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声望,或者迈克尔·桑德尔所说的优绩主义,并不天然贬义——斯科特也承认,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有理由忍受制度化的虚伪,比如一个孩子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常春藤这个招牌,往往意味着社会流动和职业保障。但另一方面,如果人人都将声名、利益作为进入大学的唯一追求,大学最后演变的方向,岂非资质认证机构和职业中介机构?西装很好看,只是清一色穿上,倒也挺可怕呢。美本早申数据大揭秘欢迎扫码领取报告完整版👇相关阅读:精英名校招生官最爱说的五大谎言!无数申请人信以为真……精英中国学子华尔街生存实录:你还想让孩子拼命进投行吗 ?美国高等教育、精英名校和顶级公司招聘逻辑作者:柯察金,转载:外滩教育。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