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变革正在持续。新冠疫情之中,一些深刻的变化已经刻入高校的基因,为我们的大学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与此同时,旨在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校还需重新审视近年来我们经历的其他变化,究竟哪些象征着高等教育的未来趋势,哪些能够帮助高等教育实现最佳实践。
2023年3月3日,麦可思《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2)》正式发布。该报告聚焦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的重大变化趋势,以及全球大学备受关注、颇具启发性的实践。从真实的数据、实例出发,归纳趋势,展现案例,总结经验,旨在给正在恢复正常秩序的高校带来启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新挑战。
如果您是高校工作者,或者是高等教育爱好者,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填写领取申请,通过审核即有机会免费获得报告。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中国高等教育发生着深刻变革。
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得到加强;本科顶尖高校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在书院制建设方面发力;职业教育得到“正名”,职业本科教育稳步推进;高层次人才下沉趋势显现,充实了基层大学的教师队伍。中国高等教育,正逐步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与此同时,因新生人口持续减少而导致的适龄生源下降问题显现,生源危机逼近高校。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数下滑至9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0.60‰,是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负增长。但与此同时,高校招生需求与招生规模却在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已经显现。研究生招生人数在2020年首破百万(110.66万),较上一年增长约19万人,是研究生制度建立以来增长最多的一年。此后的2021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继续增长至117.65万,几乎是10年前(2012年为58.97万)研究生招生人数的2倍。研究生大扩招,专业学位是主流。随着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面临培养和就业压力叠加的双重考验。现在国内高校争相建设的书院除了继承、借鉴了英美住宿制度外,还融入了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制度元素,并在国内高校全员住校的学生宿舍基础上作出新的探索和实践。在新的培养模式下,书院与学院紧密协作,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职业本科正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2所学校参与职业本科试点。从试点学校专业分布来看,职业本科19个专业大类中至少有18个专业大类已有学校开展试点。高层次人才的流向出现新的变化。顶尖高校、中央部属高校等高层次院校逐渐从人才争夺的核心区域退场,转而追求按需设置的领军人才精准引进;部分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地方高校、职业院校成为吸引高校人才前往就业的主力军,甚至出现了由东部流向中西部、由中心城市流向地级市或县级市、由重点高校流向普通高校的“逆向流动”。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来袭,引发高等教育深刻变革。同时,因新冠疫情而流行起来的教学变革仍在持续,混合式教学模式或成为未来课堂的发展方向。
大学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在发生变化。许多大学意识到标准化考试已不再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和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新的评价方式呼之欲出;随着职业技能在求职中的受重视度提升,许多国外高校开始了校企合作培养的新探索,微证书培训增多。变革中,大学的思考也在深入。例如以U.S. News为首的大学排名饱受质疑,越来越多的大学宣布退出排名,这显示着更多大学希望挣脱排名,秉持教育理念回归教育本身。人工智能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了迅速跟上这轮变革步伐,世界各国的高校也加强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工作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不过,蓬勃发展背后,许多问题也得以显现。随着疫情封闭政策的完全放开,后疫情时代的大学课堂也呈现出崭新的发展趋势。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可能会成为未来数十年内大学课堂发展的主流方向。率先执行开放政策的全球高校的经验做法或为中国高校提供借鉴。为解决传统考试仅以答案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弊端,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思考、探索如何创新考试形式。譬如为教师考试设计提供思路的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为鼓励教师创新考核方式提供方法指导的卡尔加里大学等。数年疫情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用人单位愈发看重聘请的员工确实“物有所值”。未来工作需要的是技能而非仅仅只是学历。对于求职者,能证明技能掌握情况的微证书愈发重要。唯数量论、扭曲教育重点……大学排名深陷舆论漩涡。但当公众希望用一个简单、客观的标准来判断到底哪所大学更好,大学排名仍是参考依据。于高校而言,挣脱排名的束缚,集中精力走好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才可能在不断提升办学实力的同时,真正地增强社会影响力。《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2)》是麦可思首次基于对高等教育的观察和分析发布的趋势事件报告。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关注高教动态,与社会分享。如果您是高校工作者,或者是高等教育爱好者,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填写领取申请,通过审核即有机会免费获得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