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三缺一】热爱至上,从EOR ARTS走入艺术殿堂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这是一档非工作时间的访谈节目
可能在休闲会所、茶社清吧、健身休闲馆
我们的宗旨是
在娱乐中探讨行业大事
在嬉笑中畅谈人生
碰1回面 碰1次杯
碰撞出1场华丽的冒险
本次《留学》杂志“三缺一”栏目
我们邀请到了
EOR艺术留学实验室创始人
陈钟歌Chen
一起和他
从EOR ARTS走入艺术殿堂
本期《留学》三缺一嘉宾
EOR艺术留学实验室创始人
陈钟歌Chen
V.S
二条
老k
接下来
正式访谈
Q&A
自始至终热爱艺术
无论个人无论团队
请简单说说您的教育背景及从业经历。
Answer
我硕士研究生阶段在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学习交互设计,研究生毕业回国之后,便一直从事艺术留学相关工作。
请您简单介绍公司及业务范围,可突出优势及与同类型机构有区别的地方。
Answer
业务范围主要是设计与艺术类留学,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集”。EOR艺术留学下设九个科系板块: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服装时尚珠宝、工业产品、建筑空间环艺、舞台戏服、纯艺术、艺术人文管理、电影。每年我们都会基于全球主流艺术院校最新教学成果进行大量教研工作,并提供详细教学规划与内容传授给本科和研究生申请者。在EOR艺术留学实验室,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与视觉传达科系板块尤为突出,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我们推出了数字媒体艺术与各个科系跨界的全新教学产品系列,给申请学生更多的选择。在这块,我们大胆提出了“复合申请”作为主要特色,对应各个学科“交互+”的思路,融合各种交互范围。其中,交互设计在我们这里细分为:视觉交互、装置交互、人机交互、游戏交互、服务交互、工业产品交互等。由于交互设计本身包容性比较强,无论各个学科都可以跨专业到交互,从作品集到商业落地,无缝衔接,对应申请需要、对应市场需要两者都可以满足。
业务流程:1、规划环节;2、艺术导师专业评估与试听;3、作品集创作与审核;4、文书撰写与审核;5、提交申请与面试辅导;6、确认录取与出行协同;7、进入梦想院校。当对于一些面对申请专业犹豫不定的学生时,前期我们的规划老师,都会根据学生个体需求进行课程规划。试听课时,老师会先根据申请学生具体情况与意向做详细介绍,学生再去看自己想学的专业到底适不适合自己,最终自主选择。但大多数情况下,基于学生申请意愿,我们都会为他们打开更多元专业申请的大门。在作品研究与创作环节,我们实行预约制度,每周排课,对应专业导师;从课题选题课程、调研方法课程,以及实验课,到最后的成品产出课,全流程环环相扣。搭配后期与作品直接关联的文书,使申请学生在原有梦校和专业的基础上,有更多的选择,做到不是学校选择学生,而是学生选择学校。这是我们一直所坚持的。
另外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艺术导师均毕业世界顶尖艺术院校,十分具有责任心,并且每位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是可控的,以最大程度保障申请学生的作品与申请质量。
校园环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EOR ARTS
除此以外,请您讲讲您对于公司和团队的直观感受。
Answer
我的直观感受可以理解成“从最初创业的三个人到现在全团队共同努力服务好每一位申请学员。”工作室场地也由三个合伙人共同设计装修,从构思、到设计、到落地,三位合伙人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从毕业回国后开创工作室,遇到疫情也是共同担当,全力开展“空中课堂”线上授课,疫情三年我们所有人风雨无阻。直到去年年末国内政策彻底放开,回顾过去的风风雨雨,大家虽然会觉得挺累,但却都坚守在各自岗位。我们走得不快,但是很稳。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我们的团队,那必然是我们的成绩:世界顶尖院校申请成功率达99%,甚至更高。
您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是一名教育者还是管理者?
Answer
我认为我一直是一名教育者。因为在我们三个创始人中,我一直负责教学部分。虽然我也从事教学管理的工作,但实际上还是以教学生为主的,并没有脱离一线。就我个人来说,我的重心也完全放在了我们申请学生身上,希望不辜负每一位,因为他们把未来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肩负起这个责任。
以教育者角度,我们的艺术导师事实上都跟申请学生成为了好朋友,并不是学生拿到offer之后就跟我们老师陌生了,我们依然会保持着联系,并在学员读书与就业期间提供相应的帮助。在我们这的申请学生,有时候会待到很晚才回家,我们的艺术导师也会跟着到很晚,尤其是在申请季,可以理解为我们在用生命陪伴他们。比如2022年底申请季的时候,那时帮助学员申请排名世界第一的艺术院校——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团队从头一天的十点左右一直陪伴到第二天下午三四点,期间几乎未眠。
我们这个行业需要与时俱进,比如最新的学校动态、专业调整、专业老师是否改变偏好风格等,每年可能都不一样。我们老师经常会跟相关国际顶尖艺术院校老师与已就读的学生保持联系,并从侧面了解这学校的专业变化。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纵使“内卷”“同质化”
依旧追求对艺术本身的理解
从您入行到现在,您觉得这个行业发生什么变化了吗?
Answer
我认为整体上越来越卷了,这也是行业趋势。从最开始有的学校比较好申请到随着申请人数增多变得不好申请。我以前上学时,我们全班读研的只有四个人,出国读研就两个人。而现在很多应届毕业生一个班80%都会选择读研,这80%里边可能有一半以上会选择在国内考研,其余选择出国读研。并且所有的中国学生都想去最好的院校去拼一把,回国找到心仪的工作,所以也导致大家的作品集与申请越来越卷。内卷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国外院校对中国学生作品的严苛程度更高。
单从我们的申请学生来说,他们也会互相对比,有的学生做得很好且特别努力,别的学生就更加努力甚至奋战到很晚。竞争导致的这种内卷形式,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个人的激励,我们会帮助学生将对自己的“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要太过焦虑,不要影响健康。
而作品集中实际上有很多东西不太一样,比如课题深度、排版风格、选题调研等,这时学生也会担心自己的作品是否足够创新。这也是内卷造成的,导致我们需要一直找寻差异化的东西,但在这过程中,我们又需要让学生去感受整个作品里面的内容。因此我们更看重的不是模块化、很板正的东西,比如一个老师带出来的所有学生所做作品相似,而是基本上都是打散的,更多的是跟学生一起讨论、交流,从挖掘申请学员自己独特性出发,打造出属于每一位个体的极具个性化的作品集,使他们可以在内卷中脱颖而出。
学生上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EOR ARTS
疫情有没有什么影响?
Answer
从根本上对我们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并且我们也一直在慢慢进步。从疫情出现开始,再到前段时间整体解封,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可能对于传统留学来说有些影响,但对于艺术留学包括高中生升本科的来说,实际上影响不大。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本来就是要去国外读艺术,不能因为疫情就不出去了,孩子便停留在高中或本科学历状态,只不过可能留学目的国发生转变。比如疫情最严重时期,有的想去美国的学生转到英国,有的想去英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的学生转到了中国香港。
您认为艺术留学行业未来是一个怎么样的趋势?
Answer
这个部分,我分享一些个人的感受。我认为艺术留学行业未来可能趋向于模块化,每个机构基本上也都会很相似,即同质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整体的课程设置跟同类机构不一样的原因,也不希望变得大众化。艺术与设计本来就是在先进设计思维与方法论的基础上,会具有一定个人色彩的学科,不能变成一种模块化的创作,这种从申请学生角度来说一定不能获得最大的提升。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同质化会带来的影响会使院校面试官的眼光会更刁钻,他们每年都会看很多份申请,肯定会有自己的判断,一看就知道是机构做的。一再看中国学生,就会说得很直接,“我知道中国有作品集机构,我知道很多学生会花很大的价钱去做这个,我不能理解,但我能从作品中看出来,比如课题排版等。”
我们更多的还是希望申请学生能够通过作品创作阶段,对艺术与设计有新的认知或者感受。我们原来申请硕士的学生都跟我们说,在我们机构作品集创作半年、一年或是更久的时间,感觉比自己大学本科四年学的东西都多。
尊重孩子自身意愿
多看多想多去尝试
从业期间,您中途有想过放弃吗?
Answer
从没有想过放弃,我自己乃至团队都十分热爱这份工作,每天都把绝对的热情投入在机构。作为创始人之一,无论学员和老师,在机构都能感受到我们全力以赴,为了目标赴汤蹈火,就像备战申请一样,只有这样付出99%的汗水,才有可能成功。来到机构的学生、家长、老师就像选择了诗和远方一样,便只能风雨兼程。
对于正在准备申请的学生和家长,您有哪些建议可以分享吗?
Answer
对于孩子是否适合学习艺术或者攻读哪个专业,如果我是家长,我会更加支持孩子自己的选择。艺术本身就是发散的,而且专业非常多。如果孩子真的喜欢这个专业,即使再难再累,他也会坚持下来,我就是这样。现在出国的很多孩子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的父母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所以管得也就比较多。并不能说这样不好,但是孩子到底能不能读艺术,其实我认为更多还是取决孩子自身喜好。
在选择机构方面,建议看老师。学生主要是看自己跟这个老师是否适配,包括老师的教学背景,整体作品等。在前期,学生尤其需要规划老师,因为家长、申请学生对这些并不是很了解。但是规划老师会针对学生个人需求与实际情况作出规划,让学生自主决定所申专业院校和国家,尽可能全面地让学生既能学所想学,生活上也能自然而然。
在个人就业方面,建议有机会的话可以去做更多的尝试。比如先留在国外实习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国从事相关行业。跟艺术本身挂钩的职业,我认为要看个人的发展方向,我一般跟学生说的都比较直接:你研究生读的什么专业,可能跟你毕业回国之后做什么工作完全不相关。这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实际就业跟自己理想中的方向会有一定差距。
在准备作品集方面,建议学生多去看些展览,但建议在去看展之前先不要看简介。首先站在作品前,思考这个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之后记录下来,再去看这个艺术家对作品的介绍。然后再去思考,如果你是这个艺术家,你会怎么去做这个相同的主题。这样的话,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因为每个人对于艺术的看法是不同的。
《留学》三缺一碰一个
本期《留学》三缺一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们下期再见
广告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联系我们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商务合作微信:13716319877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