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敦煌,妻子私奔,他孤守大漠50年,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他?公众号新闻2023-04-02 00:04“我的理想,是将来要让全世界的人像知道巴黎一样知道敦煌,让全世界的人像喜欢巴黎一样喜欢敦煌。 ”痴心守敦煌3月25号,苏州博物馆西馆“此心归处—敦煌艺术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展出。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常沙娜等“大师”在敦煌壁画临摹领域的作品同时展出。一次性饱览,太过瘾了!不过更让人惊喜的是:刚进入展馆,最显眼位置摆放的竟有我们给大家推荐的“敦煌三书”系列可见这套书的价值。如果你先前还没入手,现在选购也还不晚。点击下图,即可购买▼现在,让我们走进常书鸿的故事···提起敦煌守护者,很多人会瞬间想到:樊锦诗。但这位84岁的老人在她唯一的自传里回忆起往事,却念念不忘两个人。樊锦诗其中一人便是常书鸿。“我的记性大不如从前,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我忘不了以常书鸿、段文杰为代表的老一辈莫高窟人···”常书鸿在敦煌莫高窟临摹 图源:孙志军或许是敦煌几十年风沙吹过已渐渐模糊人们的记忆,樊锦诗念念不忘的常书鸿,如今还有多少人知晓?樊锦诗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常书鸿则被称为“敦煌守护神”他何以在人们心中封“神”?看完常书鸿的故事,或许你心中自然就有了答案。1904年,常书鸿生于杭州一个满族驻防旗兵骑尉之家。生逢晚清乱世,常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日子总还过得去。然而很快辛亥革命,八旗驻地被革命军攻打,年幼的常书鸿不得已被家人藏到庙里。没多久,清朝覆灭。常家再也无法领受“皇恩”只得自谋生路。年轻时的常书鸿彼时,父亲长年在外为生计奔波,常书鸿最喜欢和三叔“混”在一起。三叔得过小儿麻痹症,腿不能动,左手又萎缩得厉害,但一只右手却能画出绝妙之笔。这让书鸿非常仰慕,他不想上学,就想和三叔一样,天天痴迷画画。然而父亲却死活不同意:“我知道你有画画的天分,可如今不是靠画画吃饭的年代。这么多年来,你祖母把首饰一一变卖补贴家用,才勉强维持,如今你祖母也老了,首饰卖完了到哪找贴补呢?你得体谅家里的难处,画画是消闲事,不能当饭吃。”人的第一需要是生存,这是书鸿在成长岁月中领悟的人生第一要义。1918年冬天,遵从父亲的心愿,书鸿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结业时因为成绩优异,校长当场宣布他作为最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这一消息让家人都喜出望外。毕业后没多久,书鸿又和相恋已久的爱人芝秀成婚。一时间,风光无两。可爱情、事业的美满,依旧拴不住他深埋于心的艺术梦。1927年,常书鸿毅然登上去往法国的轮船,到法国学习油画。隔年,爱妻受不了相思苦,来到法国与书鸿团聚。常书鸿在艺术的世界里遨游,妻子也非常喜欢法国的生活,两人还有了爱情的结晶:可爱的女儿常沙娜。沙娜像在法国九年,常书鸿的画作一再斩获金奖,还被选为巴黎美术家协会会员。多幅作品更是被法国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里昂美术博物馆、吉美博物馆等争相收藏。《G夫人像》如果一直留在法国,常书鸿的前程不可限量。然而1935年的一次“意外”,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天,常书鸿在法国塞纳河畔散步,路过一处旧书摊时,他瞬间被书摊中一部《敦煌石窟图录》吸引。随手一翻,常书鸿不禁赞叹:天啊!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宝贝?瞧这雄伟的雕塑,瞧这构图,瞧这遒劲有力的笔触···他目瞪口呆,像被钉在书摊上一样,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天黑,摊主都急了:“喂,先生,你是不是想要这本书?”常书鸿这才缓过神来,没带够钱的他,依依不舍把书放回原处。第二天一早,常书鸿像失了魂一般,直奔吉美博物馆,他打听到那里正展览着大量敦煌珍宝。一个小小的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有2万多件中国文物他越看越“恨”自己:你这个自以为很得艺术要领,一直为西洋文化所倾倒的中国人,对祖国如此灿烂而悠久的文化竟然毫无所知,真正是数典忘祖!而当了解到这些正展览的敦煌珍宝,是法国“强盗”伯希和从敦煌盗买骗取来时,书鸿更是怒不可遏。当即,他就做了一个决定:回国!守护我们的敦煌珍宝!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时,妻子倒吸一口凉气,“放弃在法国含辛茹苦挣得的一切,人家会以为我们发疯了!”陈秀芝像常书鸿可不管别人的眼光,1936年他离开安定的法国,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可刚回国,生活便给他沉重一击,在随学校迁往大后方的途中,他所有的书画被日本轰炸化为灰烬。《重庆大轰炸》回国后几年间,常书鸿一直对敦煌念念不忘。1942年他举办个人画展,为敦煌之行筹措经费。徐悲鸿和梁思成听闻后,盛赞他的壮举。徐悲鸿亲自为他的画展作序,称他为“艺坛之雄”;并送他一句话:“要学习玄奘苦行的精神,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梁思成则送他四个字:“破釜沉舟!”张大千说:你这是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从这一点上你就能看出:在当时战乱的局势以及敦煌艰苦的条件下,到敦煌去是多么疯狂的做法!可是辗转一个多月终于到达敦煌莫高窟的常书鸿,在给妻子的信里却说:从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在想,哪怕以后死在这里也值!但当常书鸿从激动中冷静下来后,石窟的惨象让他倍感辛酸:许多洞窟由于被人居住、烧火做饭,熏成漆黑一片;周边草木被牛羊啃食,空空如也;几乎全部栈道都已毁损,无法登临;壁画受潮,发生起鼓酥碱现象;一百多个洞窟被流沙掩埋,几十年来无人清扫···未治理前莫高窟的流沙危害总之,彼时莫高窟的“惨状”,令人绝望。但常书鸿在那一刻却暗自发誓:再也不允许任何人蹂躏莫高窟。1944年初,常书鸿与同事在莫高窟勘测上百个洞窟遭流沙掩埋,当务之急先治沙,可请工程人员一算清沙的代价,光雇民工就要花几千万,这对只有5万元资金的研究所来说无疑是天价。没钱雇人就自己上,一天不行就一年,一年不行就十年,一生不够我的儿女再接续上···流沙堆满了洞窟白天排沙、种树、夯强,晚上面对荒无人烟的环境,还得时刻提心吊胆防狼,一个法国归来的浪漫艺术家,如今面朝黄土背朝天,像老农民一样日夜操劳。换做谁恐怕都难以接受这种落差,但常书鸿却“忍”了下来。哪怕是国民党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在经费无着落的逆境中,他为地主画像“创收”,只为给石窟安一扇门,他也咬牙坚持下来。彼时,敦煌的苦是真的苦,睡破庙,吃咸菜,喝苦水(矿物质太多),一年四季风沙就没有停的时候。吃喝还能将就,最怕的就是生病。当地根本没什么医疗条件,书鸿后来生的一个女儿,就因急病得不到治疗死亡。唯一的“宝贝”,是县法院从土匪那儿没收的一匹马,书鸿打死也想不到,有一天他会骑着它追赶私奔的妻子···为了敦煌,常书鸿没日没夜地忙,导致他几乎没有精力管家。妻子的怨言越来越大:敦煌的事业果然重要,可你常书鸿也不能老婆孩子全不管啊!莫高窟的工作不是三年五载能忙完的,难道你常书鸿真的要窝在这里一辈子吗?对妻子的关心渐少,直接导致妻子背叛,与别人私奔。书鸿发现后骑马连夜追赶,最终没追上,自己还因体力不支摔下马晕倒在路边三天三夜,幸好被一位地质学家发现并救了回来。常书鸿知道:追不回来了···身体恢复后的他,立马又投入到敦煌的守护工作中。这一守,便是一生。十年动荡时期,常书鸿成了“牛鬼蛇神”,被打得遍体鳞伤。小将们知道他把自己亲手栽的树视作生命,便在他伤口上撒盐。每喊一句“打倒常书鸿”,当着他的面砍倒一棵树。即便如此,往年常书鸿回忆往事,依旧说:“虽九死犹未悔”常书鸿对莫高窟的爱护到了什么程度?有次他的第二任妻子李承仙,挺着大肚子,衣袋系的松了点,都被他骂哭了。万一系带扫到壁画,这些东西一千多年了,碰掉一点就没了···莫高窟通电的那一天,常书鸿爱惜地走过一个个洞窟,回来对妻子说:侍女对他笑了。这不是“又疯又痴”了么?李承仙与常书鸿但话说回来,那个年代到敦煌的,哪个不是“傻子”?因为不傻不行。“某种程度上,常书鸿的‘傻’,决定了今天敦煌的这般模样。”以至在日本,他被称为中国的“人间国宝”。去世前,老人仍不忘未竟之事。向国家提出请求:希望能让孩子继续进行敦煌研究。去世后,遵照老人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埋葬在三危山下与莫高窟九层楼互相守望。真正和他热爱的敦煌生死相伴在一起。墓碑上,赵朴初为他题下:敦煌守护神。或许是他做到了人不能做到的事,所以被称为“神”。 获联合国和平奖的池田大作,曾问常书鸿:如果有来生,你将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常书鸿坦言: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如果真有来世,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我想为敦煌所做而尚未做完的工作。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庆幸的是,自常书鸿老人1994年辞世后,女儿常沙娜继承父亲遗愿,继续守护、传承敦煌文化,而且历时20余年,梳理、集结父亲有关敦煌文化研究的文章,将其放进“敦煌三书”中。常书鸿与女儿常沙娜点击下图,即可购买收藏。▼半个世纪,18000多个日夜,常书鸿老人在荒芜凋敝、物资匮乏的艰苦条件下,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日夜研究推敲,才给我们留下这套“珍宝”。难怪这套普及性的论著,敦煌学的泰斗级专家:饶宗颐、樊锦诗、柴剑虹都愿意担纲学术顾问,为它保驾护航。敦煌研究院更是为“敦煌三书”拿出“压箱底”的宝贝:提供多张珍藏洞窟图片。可见它的规格之高。点击下图,即可购买收藏。▼如此一来,我们即便无法前往敦煌,也可以展开一趟纸上之旅,尽享敦煌美景,云游敦煌石窟。而且,常书鸿老人还在书中解决了我们众多关于敦煌的疑惑:僻处边塞的敦煌,为何会有如此丰富的古迹?莫高窟中究竟有多少幅飞天?如何临摹敦煌壁画?古代匠人如何能在塑像上刻画出“窃眸欲语”的表情神态?等等常书鸿老人学识渊博又50余年潜心于敦煌保护、研究,其画家的审美眼光与学者的细致严谨并具。著作这套人人都能读懂的敦煌文化“入门指南”,我想一定是老人为传播敦煌文化的良苦用心。《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三本书总价268元,今日特惠价三本仅需145元点击下图,即可购买收藏。▼而且再赠给大家1份大礼包其中包含:1张敦煌主题海报2张敦煌主题书签3张敦煌主题明信片点击下图,即可购买收藏。▼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想必书鸿先生若能看到自己一生的著述被女儿整理成书如今又有机会被世人翻阅,也会很欣慰吧?参考资料:《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此生只为守敦煌》,叶文玲著《“来生还要守敦煌”——敦煌保护神常书鸿先生》吕宁发现更多艺术之美关注艺非凡视频号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