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访华在即,中法当年是如何引爆“外交核弹”的?
据中国外交部消息:4月5日至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同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将访问中国。
4月3日,冯德莱恩前往巴黎与马克龙讨论即将展开的访华事宜。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宣布消息时说,“经中欧双方商定,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于4月5日至7日访华”。这些外交方面的用词都是推敲斟酌过,没有“邀请”两字。
冯德莱恩为何与马克龙同行,外界说法很多,这里不想讨论她。
重头戏当然是马克龙和法国代表团。
每逢法国总统访华,中国都会提到一句话:“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
在1964年,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共同推动两国建交,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世界格局,对当今世界也具有重要意义。
提及往事,是中国人念旧情,不忘老朋友的一种表达方式。
中法建交就像一枚“外交核弹”,震撼了整个世界。
如果说中法建交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毛主席与戴高乐将军缘悭一面。
戴高乐将军原定于1970年冬天访华,却不幸在1970年11月去世。
1973年蓬皮杜总统才替他了却了这个心愿。
中法的共同利益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怼美帝、反苏修、在苏伊士运河和中东问题上反对英法、还揍了印度一顿,从表面上看,中国在大国里面没朋友。
英国虽然在1950年就承认了新中国,但英国在联合国支持国民党代表,两面三刀。
而戴高乐许多做法得到了中国的认可:
一、独立发展核武器的愿望
美、苏、英为了垄断核特权,大搞核裁军把戏。
法国作为西方阵营国家,美英声称要对它提供核保护(你不必拥核)
同样,苏联也不希望中国拥核。
在所谓限制核试验的口号下,全世界的政治力量无论左还是右,几乎都反对中法拥有核武器。
所以,新中国对法国拒绝参加联合国核裁军会议的立场高度赞赏。
二、自己的安全由自己保障
法国在北约内部要求收回地中海舰队、大西洋舰队、空军中队的指挥权,赶走美国部署在法国战略轰炸机。
中国也绝不允许赫鲁晓夫在中国搞什么“联合舰队”、“长波电台”。
坚持独立自主的军事政策,中法持有共同的立场。
因此,双方有互相靠近的动力。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就曾打算承认新中国,但在议会投票时被否决。
在1958年之前,法国内阁极不稳定,中国跟他们讨论建交事宜纯属浪费时间。
1958年,戴高乐上台执政,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实行总统制,中国开始调整对法政策。
如果能跟法国建交,那么非洲一大批法语系国家(包括未独立的),如尼日尔、中非共和国、乍得、喀麦隆、贝宁、科特迪瓦、吉布提等都会跟进,否则,它们一般不敢先走一步。
从贸易方面来说,中国需要拓展贸易空间,突破美国的全面封锁,在西方世界找到贸易伙伴。
而法国企业界也有意与中国发展贸易关系,那么,我们急需的材料和设备可以从法国获得,这对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非常有利。
从政治方面来说,法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欧洲领导者之一、是西方阵营中重要成员,中国要打破西方的政治包围圈,法国是重要的突破口。
不过,毛主席并不是用示好的方式来与法国接触,而是以斗争促建交。
1957年,毛主席在接见东欧代表团时就说过:对于西方主要国家,现在主要是和他们斗争,而不是建交。
总之,中国不急。
中法分歧
戴高乐把法国定位为“东西方沟通桥梁”,跳出意识形态束缚,要做一个独立自主国家。
能否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对法国能否恢复大国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只要涉及到亚洲事务,如果没有中国参与,就不要谈什么战争与和平。
但是,中法之间存在原则性的矛盾,就是北非的阿尔及利亚问题。
地中海南岸的阿尔及利亚是法国最重要殖民地,战争时,它是法国本土防卫的屏障;和平时,又是法国向非洲扩张影响力的据点。而且它还有石油。
阿尔及利亚是法国的核心利益,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但中国一直坚定支持阿拉伯人民的独立运动和解放事业。
中国的支持不只是道义上的,大量军火也源源不断来到阿尔及利亚。
法国受不了,1961年2月8日,法国派一位参议员(社会党)到中国访问,毛主席在杭州南屏接见了他。
他转达戴高乐的态度:法国愿与中国进行建交谈判,但前提是中国停止支持阿尔及利亚。
毛主席告诉他,阿巴斯总理(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说法国将军在学习毛泽东游击理论,想以此来扑灭游击队的斗争,但这是徒劳的。殖民主义者必将失败,法国应当认清这一点。
我们在阿尔及利亚没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但也决不拿原则做交易(建交)。
参议员回国告诉戴高乐,阿尔及利亚非但不是法国钱袋子,反而是消耗法国国力的无底洞,中国不可能放弃对反殖民反霸权运动的支持,法国早放手,早有利。
这位参议员就是后来的法国总统密特朗。
事情的进展正如毛主席所料,1962年3月18日,法国与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签订了《埃维昂协议》,正式放手,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中法关系之间最大障碍消失了,周总理马上指示进一步开展对法工作。
但新的障碍随即出现,此事不关法国的核心利益,却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那就是台湾问题。
美国之前认为,由于阿尔及利亚问题的存在,中法至少在十年内无法建交。但阿尔及利亚问题消失后,美国就紧张了。
1963年10月23日,法国前总理富尔前往东南亚旅游,在暗中观察法国政要一举一动的CIA立刻提醒白宫,富尔可能是戴高乐的代表,不是什么旅游者。
CIA判断是正确的,富尔真正目的地就是北京,肩负着特殊使命。
他除了拜会毛主席之外,还要与周总理举行关于两国建交的会谈。
富尔带来了戴高乐总统的亲笔信,信中写道:我重申我对你会见中国领导人的重视,请相信,我相信你所看到的和你所听到的一切。
富尔实际身份是总统特使,周总理与他的会谈已经到了实质性阶段。
10月底,CIA得到情报:富尔在出发前曾与戴高乐共进午餐。
再结合其它情报信息,美国判定,中法在进行建交会谈。
要阻止会谈进行,美国准备打出“台湾牌”。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被暗杀身亡,美国乱成一团,法国这头只好暂时放下。
12月16日,北约峰会在巴黎举行,美国国务卿腊斯克非常鲁莽地问戴高乐总统关于中国的问题。
戴高乐对他的失礼质问非常反感,他直接告诉腊斯克,孤立中国对西方没好处,如果西方愿意跟中国建立关系,则有助于改变中国人的好战性格。
腊斯克再问,法国是否计划与中国建交?
戴高乐说,他无法谈论有关将来的事情。
美国媒体报道后(美国国务院故意透露),美法矛盾公开化。
1964年1月9日,中法在瑞士达成建交协议,富尔对《费加罗报》公开阐述了中法建交理由和逻辑。
1月15日下午2点,法驻美大使阿尔方正式通知美国,法国已决定与中国建交。
美国国务院竟当场表示反对,要求法国重新考虑。
约翰逊总统决定动用王牌--蒋介石。
蒋公闪亮登场
白宫安全事务顾问邦迪认为,法国主动宣布与新中国建交,是为了让台湾当局在一怒之下主动宣布与法国“断交”,这样中法之间的最大障碍将自动消失。
但只要台湾当局不主动宣布“断交”,法国也不会宣布“断交”,而北京更不会接受“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后与台湾当局断交”的程序。
因此,蒋介石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邦迪建议约翰逊向蒋介石表明美国这个态度。
在1964年1月15日,戴高乐就已经派贝志高(二战时自由法国驻重庆代表)送亲笔信到台北给蒋介石,表明法国的决心。
蒋介石在16日晚上召开最高级会议,他倾向于主动断,挣点面子。“法国佬 ,娘希匹,断交就断交”
但就在16日,约翰逊也写信给蒋介石,“您的耐心将引起毛泽东的极大尴尬,会大大减少中法建交预期目的。”
总之,老蒋你别冲动呀,千万别冲动。
美国总统的信函到后,蒋介石的“一个中国”原则就动摇了,但没有给美国肯定的回复。
美国派出CIA副局长克莱因赶往台北,他暗示台湾当局,如果主动跟法国“断交”,美国将停止对台湾的支持。
1月27日,克莱因与蒋经国举行会谈,蒋经国表示可以考虑美国的建议。
当晚,蒋介石的“外长”沈昌焕对法国表示严重抗议,但不提“断交”两字。
戴高乐就难堪了,在当时法国自恃大国身份,不想给西方世界留下为了讨好新中国而抛弃“朋友”的印象,他不愿意宣布“断交”。
1月30日,毛主席在接见法国议会代表团时指出:你们不要学英国人,要我们承认“两个中国”或“一个半中国”,那都不行。这一点不搞清楚,我们就不派大使到你们那里,也不接纳你们大使来中国,事先跟你们讲个清楚。
周总理正在索马里访问,他对法新社总裁特赛兰表示坚决反对“两个中国”。
戴高乐对蒋介石动怒了,因为蒋介石的代表在美国怂恿下赖在巴黎不走。
2月6日,戴高乐让法国外长顾夫去告诉台湾代表,法国不承认其外交官身份。意思就是,你不走,只能赶你走了。
2月10日,法国驻台北代表再向台湾当局表明,当北京外交官抵达巴黎之时,就是台湾代表被驱逐之日。如果台湾代表主动离开,法国将给予补偿。
当天晚上,蒋介石下令“外交部”宣布跟法国“断交”。
老蒋的心路转变历程,后人很难判断,但美国“只会施压,不给好处”的做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1964年5月27日,法国首任驻华大使佩耶抵达北京,31日递交国书。
6月2日,中国首任驻法大使黄镇抵达巴黎,7月6日递交国书。
中法建交终于划上圆满句号。
美国气得不行,美国一生气,日本首相池田勇人马上表态:哪怕全世界都跟中国建交,日本也愿意当最后一个建交者。
美国摸摸日本狗头表示很满意,还是你孝顺啊。
中法建交历史意义就不再过多述写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没有红地毯的情况下来北京访问,把盟友吓得一楞一楞的。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第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斗争艺术,就不会有如此丰硕的外交成果。
同样,我们也希望马克龙总统能继承戴高乐将军的独立精神,给欧洲国家立个榜样,不要做超级大国的附庸!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