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院士团队与王奇慧研究员团队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与王奇慧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论文“Rapid evaluation of heterologous chimeric RBD-dimer mRNA vaccine for currently-epidemic Omicron sub-variants as booster shot after inactivated vaccine”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安全与健康(英文)》Biosafety and Health在线发表。
新冠病毒持续变异导致免疫逃逸不断增强,当前全球广泛接种的新冠疫苗普遍面临失效的风险,给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带来了极大挑战,也使得研发广谱新冠疫苗的需求更为迫切。目前,中国以及其他众多国家广泛接种了灭活疫苗,需要探索在灭活疫苗免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免疫有效性与广谱性的加强策略。此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和安徽智飞龙科马合作,研发了基于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域(RBD)二聚体设计的ZF2001®疫苗,在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和哥伦比亚获批使用。为应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研究团队在ZF2001®疫苗的基础上,进行了以Delta、Omicron变异株RBD进行异源嵌合二聚体免疫原的设计,并在蛋白亚单位疫苗和mRNA疫苗平台上展示了其诱导针对多种Omicron亚型的广谱、强效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能力。本研究进一步探索了多种RBD异源嵌合二聚体的mRNA疫苗,并在小鼠模型中评估了其作为两剂灭活疫苗之后的加强针时的广谱免疫原性。
图1. 七种新冠RBD异源嵌合二聚体mRNA疫苗的设计
该研究首先设计了一组包含新冠病毒原型株和多种变异株(Beta,Delta和Omicron BA.1)RBD异源嵌合二聚体的七种mRNA疫苗(图2),系统研究和比较了每一种疫苗设计在小鼠体内两剂接种后的免疫原性。研究发现,在所有七种mRNA疫苗设计中,DO(Delta-BA.1)的异源二聚体疫苗设计依然具有诱导最广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能力(图2)。
图2. 七种新冠RBD二聚体mRNA疫苗的广谱性评价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从七种mRNA疫苗中选取了四种异源嵌合二聚体疫苗作为加强针,在两剂灭活疫苗的基础上,小鼠体内针对多种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和特异性T细胞反应得到了显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PB(PT-Beta)作为加强针比DO更具优势(图3)。本项研究为广谱疫苗的免疫原设计提供了依据,为全球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基础。
图3. 四种新冠RBD嵌合二聚体mRNA疫苗与灭活疫苗的作为加强针时的广谱性评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安徽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生陈茜、微生物所副研究员杜沛、博士生韩雨璇和实验助理马雪慧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和王奇慧、戴连攀、赵欣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项目的经费支持。
来源:Biosafety and Health、病毒学界
微信学科群:神经科学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喜欢本篇?让我们知道你“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