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135年的隐秘富豪家族,坐拥千亿家产,富过四代,在“双增”政策下仍有财富密码
今天是Olina陪你的第2955天
第1787章
Olina
持续日更
努力的创业者
陪你一起在路上
《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公布,其中香港地区上榜的有耳熟能详的房地产大亨李嘉诚家族、李兆基,以及顺丰的创始人王卫、周大福的拥有者郑家纯家族。
而榜单中,一个神秘的名字“李蔡美灵家族”坐拥1350亿的人民币财富,却鲜为人知。
实际上,李蔡美灵原名蔡美灵,是李锦记集团第三代传人、前任董事长李文达先生的遗孀。而在2021年7月,91岁高龄的李文达安详辞世,李蔡美灵作为第一继承人,一跃成为了李锦记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而李锦记作为香港地区唯一上榜的有关传统食品行业的公司,其悠久的历史还要追溯到1888年,光绪年间。
01
有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然而李家却身体力行地打破了这一固有传言。
1888年,光绪年间,在广东省珠海的一个小渔村开茶寮卖蚝豉谋生的李锦裳一次偶然的机会煮蚝忘记了关火,锅里的蚝水就变成了黑色糊状液体,李锦裳不舍得扔,反而尝了一口,意外发现味道很鲜美,便放在茶寮里卖。就这样,蚝油和李锦记便一同诞生了。
1902年,李锦裳举家迁往中国澳门。1920年,李锦裳之子李兆南接手李锦记并于1932年将公司总部迁往中国香港,李锦记的蚝油和虾酱销路大大扩大,并畅销北美。
1972年,李锦记传到了第三代传人李文达这里,他从原先售卖的蚝油和虾酱两种产品中跳出来,学酱油制作,还引进了先进设备并开始实行现代化管理,将李锦记从单一的特级蚝油发展到了拥有数十个品类,百余款调味品的“酱料王国”。
李锦记的产品卖到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占据美国酱油调料市场88%的份额,新加坡的货架上几乎清一色的李锦记。就连酱油文化浓厚的日本,李锦记都能杀出一条血路,市占率仅次于日本味业龙头龟甲万。
而如今,李锦记集团平稳过度到了以李惠中、李慧森为代表的第四代继承人手中。
人们常说“豪门恩怨多”,例如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杉杉股份,在创始人去世后,其儿子和继母为了市值400亿的家财而不惜大动干戈。但到了坐拥1350亿的李氏家族这里,李文达膝下有四子一女,不仅从来没有红过脸,合照在外人来看也是极为和睦的一家子。
▲图片从左至右分别为:李惠雄(次子)、李惠民(长子)、李美瑜(女儿)、李文达夫妇、李慧中(三子)李惠森(四子)
不仅如此,李家兄妹五人在学业有成后都在李锦记各司其职。
其中李锦记的核心业务酱料以及健康产业分别由主修化工的三儿子李惠中、主修财务管理的小儿子李惠森掌管。
主修食品科学与技术的大儿子李惠民则做起了幕后工作,负责李锦记中式料理佐料的推广,是现任李锦记集团执行董事;主修工商管理和市场学的次子李惠雄则负责整个海外市场销售的管理;女儿李美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主管质量与食品研究,如今,则负责李锦记家族学习与发展中心,重点培养家族下一代管理人。
李家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为此不仅设立了家族学习和发展中心,还有“超级妈妈小组”,供家族妈妈们沟通交流后代培养经验。为了培养后代继承人,李锦记家族不惜斥巨资送子女远赴瑞士学企业管理,家族也经常安排第五代成员到北京专门参加“李锦记清华大学暑期学习班”。
而后代想要进入家族企业也设了重重关卡,例如至少要大学毕业且在外工作3-5年,考核程序和非家族成员相同且要从基层做起等。而如今,李锦记第五代一共有14人,已经有2人通过考验,顺利进入李锦记。
相比于同样坚守不融资、不上市的传统辣酱老干妈的创始人陶碧华拥有2个儿子却“后继无人”;千亿美的集团交班职业经理人方洪波而非自己的儿子何剑锋,李锦记家族的成就不仅在创业,更在于“守业”。
事实上,一份数据显示,在1394家民营A股上市公司中,有684家是家族企业,占比达到了49%。而其中二代已经接班董事长的仅有45家,占比只有7%。
02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而李家则在2002年设立了家族委员会,2003年则推出了“家族宪法”。
上至股权分配、下至儿女教育,“家族宪法”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而家族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则负责日常家族宪法的修订。
李锦记家族委员会的核心成员最初为李文达夫妇及其四子一女,共7人。而委员会主席则由大家轮流担任。所有家族内的大事小情都在委员会上决议,而重大决策,则由核心成员投票决定,75%以上投票支持方能通过。
除此之外,家族委员会下还设立了四个机构——家族办公室、家族慈善基金、家族学习和发展中心、家族投资公司,分别由核心成员担任负责人。
为了家族团结一致,家族委员会每个季度都要召开一次为期4天的会议,而负责人需要在每一次家族会议上汇报工作进度。成员无论在世界各地都要按时参加,迟到就会受到相应惩罚。
将家族事务的管理当做一个企业,甚至为了避免自家人对家事讨论过于偏颇,2005年,李锦记家族委员会甚至还引入了家族外专业人士参加,香港贸易发展局前总裁施祖祥就这样加入李锦记家族委员会。
看到这,你或许觉得李锦记家族的家族宪法就像是企业规章,看似毫无“人情味”,但有一条会彻底打破你的想法。
那就是在众人商量如何管理企业事物,究竟该听谁的指挥时,李文达老爷子说了一句话:
“不要晚结婚、不准离婚、不准有婚外情。违背后两条者,退出董事会!”
这句话像烙印一样打在了李氏家族每个人的心里。
原因没有别的,李文达看遍了身边人因为家庭破裂而让家族企业毁于一旦。香港赌王何鸿燊拥有万贯家财又如何?4个老婆,17个孩子,互相争夺,到老反而成为了各房争夺家财的工具。
看惯了风雨,年过古稀的李文达相信“公司只是家族的一部分,我们更关注家族怎么延续,家族利益至上。没有家族内部的和谐,家族企业的长久发展就无从谈起。”
李锦记家族最为看重“血缘关系”,坚持家族控股,必须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才有资格成为股东,持有公司股份。下一代无论男女, 只要具有血缘关系,就具有股份继承权。除此之外,家族委员会每年还会安排一次家族旅游,让家族几代人一同分享和交流经验,升华感情。
对此,李锦记集团第四代成员之一,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李惠森曾对外表示:“李锦记家族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并不一定要进入董事会,我们的想法是让家族的精英分子进入董事会去影响、保持家族控股,而在管理方面则请市场上最棒的精英人才来做。在李锦记的家族中,不会强迫孩子们必须回来接班,如果孩子们实在不愿意回来,我们最大的底线是董事长必须是家族成员,CEO可以外聘。”
实际上,目前李锦记的CEO靖捷曾出任天猫总裁,也是现任阿里巴巴掌门人张勇的昔日助理。
“一般家族企业把核心放在企业永续上,而我们则把核心放在家族永续上。”
就这样走过了135年,坚持不借钱、不亏钱、不上市,传承到了第四、五代的李锦记甚至还登上了清华学子的课堂。
事实上,李锦记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是李文达亲自经历的两度“分家”风波才有了如今的李锦记。
顽强的李锦记公司,从危机中超越,继续发展壮大。第三代长子李文达也得到了企业的全部控制权,看起来有了圆满的结局。但在这样一场内忧外患的家族纷争中,又有谁是真正的赢家呢?李家痛定思痛,最终成立了家族委员会,并制定了在企业界知名的,众多企业传承和学习的教科书级文件 -- 《李锦记家族宪法》。
《李锦记家族宪法》树立了家族委员会的领导地位,并详细说明了家族成员在企业经营和企业股份的参与、获得、使用、退出机制。将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家族成员的之间问题如何处理,出现特殊情况如何通过家族委员会讨论决议,都说的清楚明白。至此,李锦记再也不会因为家族内的问题而影响企业发展,至今已传承4代,超过135年。企业即将转交给第5代经营。让很多家族企业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李家的危机也成了企业传承探索的契机。
我们来看看家族宪法中几条特别值得学习的内容:
家族成员如果要到企业中就职,需要先到外部企业中锻炼3年。3年之后,李家欢迎家族成员根据个人能力加入企业合适岗位,和所有员工一样遵照公司制度做事。如果出现问题,同样会被炒鱿鱼。给工作机会和给股份是两件事情。只要是家族成员,就会按照身份拿到相应股份,但工作要看个人能力和岗位胜任水平,这是不是给子承父业的问题很好的参考答案呢?
家族成员共同遵守三不原则:不要晚结婚,不准离婚,不准有婚外情。如果有人离婚或有婚外情,需自动退出董事会。在目睹周围很多朋友因为家庭不和以致生意衰败、家族衰落后,李锦记家族深知“家和”对一个家族兴衰的决定性作用。
李家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超级妈妈小组。这个小组巧妙的化解了诸多家族女性成员的问题。要知道正是因为李文乐的太太怂恿,才导致了当年李家的分家官司。所以李家尤其注重对家中女性成员的培养。这个超级妈妈小组由李家所有当了妈妈的成员组成,每月举办一次聚会。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心得,并不断融合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这种“太太外交”的方式是不是很妙呢?
每一年固定时间,李家的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参加由大家长组织的全家族旅行活动。旅行期间,有全家族的快乐互动,有家族企业的经营研讨,有家族后代成员的分享支持。全家人在一起,共同学习家族宪法,体验家族的快乐和责任。
帮助家族传承4代,富过135年的《李锦记家族宪法》,不只为李锦记家族带来了兴旺,更是当代家族传承的典范。
03
作为第四代传人,李惠森的父亲李文达接手时,李锦记这家还未远近驰名的调味品企业,正陷入困境时期,资产所剩无几。
多年后,李惠森有感而发:人生是美好的,但过程是痛苦的。
1945年,在澳门读高中的李文达,听到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决定不再念书了。
当时,李锦记第二代传人李兆南正被生意上的问题所困,希望儿子李文达能帮忙照料家族生意。
李文达便按照父亲的意思去了广州,每天踩着单车给城中各大酒楼送货。彼时李锦记蚝油在广东坊间的名头已经很响。
李锦记并非李文达创立,但却是在李文达之后,才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和当下所有的企业都不同,李锦记的故事,要从清光绪十四年讲起。它的故事太长,长到足以涵盖李文达的一生……
李锦裳是广东省新会人,在当地卖煮蚝来维持生计。有一次煮蚝时间过长,他揭锅一看,只见一层厚厚的浓汁沉在锅底,入口一尝,鲜美无比。李锦记的第一锅蚝油,也是中国食品业的第一锅蚝油,就这样诞生了。
1888年,李锦裳创立李锦记,正式开售蚝油。1902年,李锦裳举家迁往中国澳门。1920年,第二代李兆南接手,当时的李锦记还只是个普通的小作坊。李锦裳去世后,3个儿子李兆荣、李兆登和李兆南又将总部迁到了香港。
李兆南育有二子,长子李文达早已长大成人。但过去,李兆南考虑到家族各房之间的利益平衡,并没有让李文达及早投身家族事业,而是鼓励他在外历练,于是把李锦记的日常销售工作给了侄子掌管。但当侄子们开始想移民之后,便放松了企业的管理,家族生意因此停步不前。
在守业的四十余年里,社会经济环境处于低谷期,先是经济下行,再是生意场上各种风险的干扰,生意难度大大增加。此时,动荡的时局也影响到了李锦记家族,家族第二代出现了裂变。三兄弟在家族事业发展愿景上秉持不同的态度,在管理公司的能力和努力方面也各有不同。而在李兆南的心目中,只要能够把祖业做大,什么艰难险阻他都愿意克服。
原本,李兆南想以和为贵,共同壮大家业,就算分家,也要在企业资金充足、稳定发展的阶段进行。可另外两家对于李锦记买地建厂的操作,极力反对,非要兜售股权套现。面对这个情况,李文达和父亲李兆南只好妥协,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将另外两家的股权全部收购,以防止家族企业被外资侵占。与此同时,出力收购股权的还有弟弟李文乐,全力而为帮哥哥李文达渡过难关。
最终,李兆南父子三人被迫举债收购其他两家至亲的股权,得以将家业保了下来。
04
1972年,李文达正式接手家业。海外市场在李兆南时期就已开拓,并在李文达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彼时,李文达发现,全国经济在大发展阶段,从总体看趋势向好,短期的低谷过后,未来还会有大幅增长。这对于李锦记家族事业来说是个好机会。综合判断下,李锦记的产品优质完全有机会再上一层楼。而要做到这一点,李锦记就不应继续守着祖业吃老本,而要增加投入,扩大产品线,在蚝油和虾酱等产品上多下功夫,同时,加快改善落后的制作方法。
通过李文达的改革,总算万事顺遂,扭转了局面。
而在李锦记家族的历史上,他们仍把那一次股权收购叫做“家变”。之所以叫“家变”,是因为中间伴随着各种不愉快。两房买一房容易,一房买两房困难。另外,关于股权的估值,以及支付条件的约定,都是伤和气的事情。第一次家变,完成了李锦记家族企业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传承。
李惠森曾总结道,“我们知道,在变化的世界上,没有能够永远守得住的东西。唯有永远创业,才能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传统调味品进入门槛很低,做的人又多,竞争很激烈,做大不容易。在李锦记的发展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产品单一、市场单一,这样走下去只会日渐败落。
此时李锦记摆脱了危机,逐渐发展成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实力雄厚的企业,但它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却十分有限。它立足于香港,希望进一步打开国内和东南亚等地的市场。但由于李锦记的定价偏高,销售量并不可观。
李惠森父子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开始了一系列冒险的改革。
在接管后,从研发生产,到营销渠道,再到管理与传承,李锦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李锦记还是小作坊式生产,李家花了大笔资金引入先进机器,投入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变高了,李锦记销售的产品也变得多元化起来。
彼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变快,方便快捷的调味品的需求变多,李锦记也从仅有蚝油一种产品,扩展到XO酱、蒜蜜、咖喱汁、排骨酱、豉油鸡汁等多种调味品。
为了将这些产品销售出去,李家人还着力于组建推销队伍,打造灵活销售战略,不再只向企业供货,建立了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渠道、物流等环节,也拓展了大型商超等重要的销售渠道。
此时,李锦记已经不再走高价路线,还遇到了一个机遇: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将中方赠送的重礼——一对熊猫,带回美国。父亲李文达从中嗅到商机,将李锦记平价蚝油产品冠以“熊猫牌”,成功占据了平价蚝油市场。
这一事件为李锦记打开国内和美国市场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李锦记也试图往日本、欧洲等更广阔的海外市场销售产品。
在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等地,李文达一步步成立分公司、开设工厂,一个跨国公司的雏形逐渐形成。
从李锦裳、李兆南,再到李文达、李惠森,李锦记的四代掌门人,从创业、守业到再创业的过程横跨百年,三个世纪。坐在关键的位置上,李文达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2021年7月26日,李文达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91岁。
▲李文达
在李文乐的印象里,哥哥李文达曾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因为他不仅全权继承了祖辈的衣钵,还将家族企业扩展到海外,甚至还在香港,从事着众多其他商号的生意。“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这是李锦记早期的宣传语。后来,这句话变成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
等李文乐正式加入李锦记,与哥哥一起联手整顿家业之时,李文达已经奋斗了27年。也正是因此,李文达处世的格局和对弟弟的情感,有了全新的提升与认知。
刚加入李锦记的李文乐,斗志昂扬,一门心思只想将家族企业做大做好。
他早出晚归,埋头苦干,重视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细节,也善于在企业当中,细化产能和监督产品质量。
与哥哥李文达擅长扩大经营,和部署未来发展的能力有所不同,李文乐十分擅长处理琐碎之事。李文达天生具有冒险精神,弟弟李文乐,则喜欢墨守成规,稳中求进。
因此,兄弟二人之间天生的性格差异,促使他们二人在发展李锦记的同时,也成了密不可分的工作伙伴。
可之后,二人的关系突变,使企业陷入了困境。
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帆风顺的生意,又一次危机,向李锦记逼近。
05
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兄弟反目,还老死不相往来?
那是1982年,李文乐加入李锦记不久,便被检查出鼻咽癌。
在那个年代,得了“癌症”就意味着生命走向终结。李文乐担心自己会英年早逝,妻子担心李文乐不在之后,兄长李文达会借此机会将其一家人扫地出门,因此又上演了一出“分家闹剧”。
的确,时代变了,人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变。
被鼻咽癌折磨两年的李文乐忽然向哥哥提出“股权清算”。面对弟弟突如其来的“分家”请求,李文达震惊不已。
眼下公司产品供不应求,新建立的工厂,发展势头正猛。李文达为此刚刚斥巨资签下了一大片土地,眼看工厂到了筹备阶段,又要面临着停工的风险。当时就连父亲李兆南也没有想到,小儿子会在这个时候闹“分家”。
除此之外,李锦记当时的发展正处在历史的关键时期,海外刚刚打开了“先验货后付款”的市场格局。如果公司在此时出现经济危机或者股权清算,便会让其他企业有机可乘,甚至导致企业分崩离析。
事实上,没有人喜欢风险。面对弟弟的强势,李兆南亲自出面劝说未果,反而引出了一系列家庭矛盾。李文达只好同意“清算股权”。
为了公平起见,李兆南自出马,可李文乐坚持“五五开”才能算公平。弟弟所言的“公平”,不过是将家族企业完全当作家族的私有财产分配,但未曾顾及股权对商业层面的影响。商讨不成,二人对簿公堂,这场兄弟之间的官司足足打了两年之久,双方不仅没争出个所以然,还使李文达害了一场大病。
1986年4月,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于在兄弟二人的和平谈判下,落下帷幕。
早前不接受“四六分成”的李文乐,最终接受了分配,并将自己的股份以8 000万港币,卖给了哥哥李文达。历经此劫之后,李锦记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春天,李文达除了在洛杉矶成立分公司之外,还积极拓展了东南亚市场。
到了90年代初,还在内地建立了李锦记生产基地,并逐渐将市场,扩大到祖国各地。
06
李文达之后,传承成为李惠森的一种情节,因为祖辈父辈为了家族企业付出了很多,所以记对于李家而言,有不一样的意义。
第三代李文达接班开始的时期,队伍不到30个人。
路在一步一步走,但前面有更大的困难:缺钱、缺人、缺经验、缺技术,也缺用户。围绕在李文达身边的,大多是亲戚、同乡、朋友。李文达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班底上,带领李锦记开始了从作坊到国际企业之路。
1980年,李文达的1个女儿和4个儿子陆续大学毕业,正式成为家族事业的一分子。这使李文达结束了在家族孤军奋战的状态,李锦记家族由此建立起一支包括第三代和第四代的父子强军,战斗力大增。
李文达夫人很早就把孩子们送离身边,看起来相处的时间少了,但可以从很小起就锻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对下一代的成长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安排。
李惠民是李文达的长子,大学主修食品科学及食品科技。
1980年临近毕业的时候,李惠民接到父亲的电话,希望他毕业以后回到李锦记工作。当他犹豫时,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一张回香港的单程机票。从此他正式加入,并一直为家族事业服务至今。李文达和李惠民一起在国外选购了一款二手机器,再加购一些必要的煮锅和灌装设备,改装成一套生产和灌装蚝油的新设备,开启了以现代化方式加工传统酱料的新时期,使李锦记的技术能力得到了关键性的升级,同时也积累了创新的经验和信心。
改良了设备,使李锦记的业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第四代中唯一的女儿莫李美瑜,有较长一段时间负责产品研发和质量检验工作。
李惠雄是李文达的次子,专业是市场学。就在毕业前夕,他接到了父亲李文达要他回来的电话。李文达在电话里对李惠雄说,李锦记在美国市场上卖了很多货,但钱收不回来,再不及时追讨,也许就永远无法回收了。李惠雄知道,如果应收账款过多,用不了多久,家族业务就会出现大麻烦。家族的召唤让他无法拒绝,他义无反顾地决定先帮助家族收账,再帮助爸爸整理美国市场的业务。
据李惠雄回忆,他刚刚加入公司时,公司的现状让他大吃一惊。有一次,他收回了很多现金,当他把现金交给会计时,会计却说这笔钱已经销账了,反过来问李惠雄,你想怎么处理这些钱?李惠雄被吓了一跳,这太不专业了。于是,他向父亲建议,必须要改善现有制度,李文达接受建议,并授权李惠雄从美国市场开始,逐步建立新的市场管理体系。他不停地往返于美国和香港,努力与父亲和哥哥一道,共同构建起一个适合家族事业实际情况的管理体系。
李惠中毕业后也按照李文达的要求加入了公司。他从加入公司开始,就跟随李文达见客户,一直默默地为家族作出重要的贡献。
而李惠森则指向了李锦记集团的第二使命——进军中草药健康产品领域。定位于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中草药健康产品企业,旗下主要品牌有“无限极”。李惠森早年便对健康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文达曾给予这份事业支持。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初见成效,社会购买力逐渐增强。在包括李惠森在内的家族人心目中,香港固然有一流的国际贸易环境和金融服务条件,但规模太小,而内地其他区域的舞台更大,只要有能力,就有机会实现家族的梦想。
于是,李锦记逐渐开始加大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投入力度,才有了1995年前后广东新会基地的建厂。据参与建设的人回忆,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建设厂房的管理人员租住在当地的一个两层楼房,唯一的一个女工程师住在一楼,其他同事住在楼上。
工地周边是一片田地,一到下雨到处都是淤泥,各种毒虫四处乱飞。
彼时,已进入李锦记10年的李惠中,作为家族代表来到新会,在基地开创时期担任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职务,主持设计、建设以及投产的有关工作。李惠中希望自己的到来,能够鼓舞一下建设者们的士气。经过不懈努力和持续拓展,才有了后来的上海徐汇区总部的落成。
放眼望去,在当下的商业江湖,李锦记大概是少有的“慢”公司。有人曾问现任主理人李惠森:“李锦记做产品这么慢,难道不怕错过时机吗?”李惠森回答:“我觉得时机是个伪命题。”
在新的历史节点面前,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贪婪与恐惧滋长,急功近利与焦虑并存。大家被未来技术趋势和互联网整体的演化方向裹挟着,向着“风口”冲锋。
但时过境迁,跨越百年,于当下而言,李惠森已深谙企业延续永存之道。
07
2022年1月,预制菜概念股飘红。国联水产、得利斯等相继出现“3连板”“7连板”;“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横空出世,水产预制菜鲜美来提交招股材料,多个预制菜品牌获亿元融资,就连瑞幸前董事长陆正耀也孵化起预制菜项目“舌尖英雄”。
百度指数显示,疫情期间“预制菜”搜索热度达到峰值,2020年天猫预制菜销量同增111%。京东今年5月发布的《2022年京东超市即享食品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1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156%。
预制菜的爆火,也让李锦记分一杯羹。2022年11月“螺味有‘李’,共创味来——柳州市螺蛳粉协会与李锦记战略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李锦记提出多款螺蛳粉底酱调味应用方案,如番茄螺蛳汤底、焖烧汁螺蛳汤底、鲍鱼螺蛳汤底等,助力螺蛳粉企业研发多样性的创新口味;另外,2022年李锦记还与“预制菜上市第一股”味知香一起联合研发推出“一品酱大骨”“梅菜红烧肉”等多款新菜式,在市场上反响不俗。
入局预制菜的李锦记,把100多款原来仅在食品加工领域销售的特色大包装产品,推广至预制菜市场,其中既包括具有特色口味的复合酱料新品,也包括高性价比的蚝油、酱油等基础调料,以满足客户对特色口味、便捷应用及成本优化的需求。此外,李锦记以销售、厨务、研发组成服务团队,可以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美食解决方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