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为什么不“刚”了?电影2023-04-08 02:04冯小刚终于要有新动作了。在国家电影局的官网上,公示了他的新项目《非诚勿扰3》,剧情梗概是这么说的:20年不见妻子笑笑的秦奋,在老范帮助下,得到了一个智能人笑笑;与假笑笑的相处中秦奋逐渐产生了模糊的感情,而这时候真笑笑回到了他的身边;两个笑笑对秦奋互不示弱的争抢,让秦奋苦不堪言的同时,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作为熟悉冯小刚作品的人来说,这个项目的介绍,就跟他从《南辕北辙》后开始的作品一样,让人越来越陌生。不是对他说的故事陌生,毕竟它们都跟中国大多数烂俗作品一样,让人熟悉。而是说冯小刚拍这样的作品,让人很陌生。更让人陌生的,是前一段网络传言冯小刚移民国外。以怼人著称到被叫作“小钢炮”的冯小刚,居然没有在微博上火力全开,而是在私密度较高的朋友圈里发言回复,言辞之间谦卑恭谨。从作品到言论,都让人禁不住困惑。冯小刚,为什么不“刚”了?逆行POST WAVE FILM从电影来看,冯小刚一直是个逆行的人。1997年,刚从电视剧跨行做电影的冯小刚,接连有两部片子被毙掉,先是《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刚开拍十天就被叫停,紧接着那部《我是你爸爸》也被胎死腹中。那个年代,中国电影还处在文艺大于商业的阶段,谁要是拍商业片,多少是羞于见人的。但对那段往事稍有了解的影迷都会知道,着急站稳脚跟的冯小刚,根本不在乎这种虚名。所以当韩三平找到意志消沉的冯小刚,希望他拍一部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影时,冯小刚很快就交出了一个名叫《比火还热的心》的剧本。这个剧本,改编自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和《顽主》,严格遵循“让老干部满意,通过审查;让老百姓高兴,保证票房”的套路。于是就有了以葛优为首的四个年轻人,承诺帮别人梦想成真的荒诞故事。这就是1997年贺岁档的《甲方乙方》。《甲方乙方》海报这部电影,预算500万,拍了一个半月,最终票房3600万。作为新中国最早实现以小博大的电影,中国导演协会专门为它举行了庆功会。《甲方乙方》让冯小刚成了第一个在文艺片浪潮里,向商业片逆行并且成功的导演,也让他获准在接下来两年里,拍摄了风格和题材相似的《不见不散》(1998)和《没完没了》(1999)。这三部电影,奠定了冯小刚在中国电影圈的地位,让他从不受投资人待见的“冯裤子”,一下子变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冯小刚导演。《不见不散》海报身份的变化,让冯小刚变得更自信,毕竟他是把中国电影推向商业化的第一人。带着这份傲人的成绩,冯小刚越来越自信,以至于在《没完没了》的见面会上,冯小刚第一次开启“小钢炮”模式,说好莱坞和成龙电影,都不是他的对手。但这还只是冯小刚开启“小钢炮”模式的开始,毕竟他这时候怼的,还只是跟他关系略远的好莱坞和成龙。等到他韩三平同意他把之前毙掉的《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改名为《一声叹息》拍摄后,票房卖了3000万,在当年国内票房排名第三。《一声叹息》海报只不过很可惜,《一声叹息》没能入围金鸡奖。对这个结果,冯小刚有点坐不住,在公开场合对金鸡奖开炮,最终闹出了“冯小刚永不参评金鸡”的风波。这时候的冯小刚,压根不怕得罪圈里人。因为在他心里,观众认可是他最大的底气。用他的话说就是:“我的信心来自于我的广大的观众,来自中国人民对我的支持和喜好。”怼观众POST WAVE FILM冯小刚在影视圈的第二次逆行,是从2006年的《夜宴》开始的。《夜宴》海报在《夜宴》之前,冯小刚依旧在“冯氏喜剧”里钻营,拍出了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作品,比如《大腕》(2001)、《手机》(2003)和《天下无贼》(2004)。这个时候,中国电影的商业气氛,已经被酝酿得七七八八。张艺谋搞出了《英雄》(2002),把国产片一举推向“大片时代”,陈凯歌也不甘落后,拍出了超大制作的《无极》(2005)。一系列向市场迈进的大片,让艺术电影变成了昨日黄花。冯小刚也注意到这个变化,于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拍摄了阵容豪华的《夜宴》。《夜宴》剧照只不过,《夜宴》在冯小刚作品里处于转型期的位置,所以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它都显得不伦不类。但是,冯小刚再一次显示出自己的机敏和叛逆来。《夜宴》失败后,冯小刚花开两枝,搞出了“苦难三部曲”和“非诚勿扰系列”。“苦难三部曲”分别是《集结号》(2007)、《唐山大地震》(2010)和《一九四二》(2012)。《集结号》海报他后来的《我不是潘金莲》(2016)和《芳华》(2017),基本可以看作是对“苦难三部曲”的另一种延续。“非诚勿扰系列”当然也是个笼统的说法。它其实包括《非诚勿扰1》(2008)、《非诚勿扰2》(2010)和《私人订制》(2013)。《非诚勿扰》海报这一时期的冯小刚,显得很拧巴。他既不想对市场的商业诱惑妥协,于是搞出了“非诚勿扰系列”;却又在整个市场越发商业化的时候,选择用更加艺术化的手法,来重塑自己的电影,这就是“苦难三部曲”。说得夸张一些就是:当大家都向商业看齐的时候,冯小刚反而掉转头,拍摄艺术气息很浓的电影去了。《唐山大地震》海报只不过,冯小刚的第二次逆行,没有那么彻底,否则也不会断断续续有《非诚勿扰》和《私人订制》。这种拧巴,也让他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像第一次逆行时那么亲密。比如2013年《私人订制》上映后,口碑遭遇滑铁卢,评分暴跌。冯小刚当时连发6条微博,怒骂影评人的口味。《私人订制》海报但冯小刚,还是不解气。在公开场合,他把那些批评他和电影的观众,统统从他此前说的“中国人民”里剔出来,把他们说成是“大尾巴狼”。但这还不是冯小刚最“刚”的时刻。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正处于华谊和万达两家民营电影公司,暗中较劲的关键阶段。华谊不像万达那样,在电影院这个产业下游也有阵地,所以《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影院的排片就少得可怜。为给《我不是潘金莲》争取更大面积的排片,冯小刚就以“潘金莲”为口吻,给王健林写了一封公开信,对万达影院的低排片率表示质疑。冯小刚这一顿酸不拉几的阴阳怪气,引得“娱乐圈纪检委”王思聪暴跳如雷,直接在微博上跟冯小刚掐了起来。到了2017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冯小刚直接把他的电影不行,归结为中国的观众不行。用他的话说就是:“中国垃圾电影这么多,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很大关系。如果不去捧这个场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制片人也就不去制作垃圾电影了,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高。”这时的冯小刚似乎忘了,如果不是这些积极买票的观众,他是不可能成为第一个把中国电影,推向商业化潮流的导演的。全面失效POST WAVE FILM《芳华》之后,冯小刚彻底失去了对电影和市场的判断。《只有芸知道》的票房和口碑,遭遇双重滑铁卢,然后他转战网络剧,拍摄了《北辙南辕》(2021)和《回响》(2023),再次被市场批评得一塌糊涂。《回响》海报最近放出立项消息的《非诚勿扰3》,也是收获一批群嘲。但是就像前边说的,现在的冯小刚收敛得很厉害,哪怕被人说他移民美国,都只是在朋友圈里,谦卑恭谨地作回复。这种转变背后,其实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里没办法具体展开。倒不如从冯小刚的电影里,找出一些可供咂摸的蛛丝马迹。冯小刚在《回响》拍摄片场第一次逆行时的冯小刚,喜欢批判精英和贵族,在公开场合也以草根自居,喜欢标榜自己跟人民大众的趣味息息相通。可是如果真的跟大众趣味息息相通,那为什么在“屌丝”这个称呼最盛行的那些年,冯小刚反而对这个自轻自贱的无奈说法,表示出极大的不理解和不认同?就像他说的:实在想不通,人们怎么会这么热烈地自我轻贱。这其实压根就是个不难理解的问题,因为冯小刚最开始标榜的“草根”说法,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姿态,或者说是他达成自己理想的某种伪装。所以,当他开始被捧上高处后,这种姿态或者说伪装,就很容易失去土壤,让他显出本来的面目,也就是要开始批评中国观众是垃圾。现在回头看可以发现,他这些怼人的言行,更像是一种营销策略,为新片带流量和热度。更宏观来说,这种硬刚,就跟他一开始标榜自己是草根一样,都是一种姿态。也就是说,他能从这个姿态里,谋求到更大的价值利益。这么去看就会发现,冯小刚更像是一个油嘴滑舌的现实主义者。只要有利,他就会找到一种相应的姿态,来包装自己,从最开始标榜自己是草根,到后来怒怼各种人,到现在变得谦卑恭谨,都是如此。所以说,并不是冯小刚不“刚”了。而是这个现实主义者,需要更新自己的姿态,来给自己重新定位。 作者丨毛头所见即所想。编辑丨 三水 排版丨石页「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推 荐 阅 读《泰坦尼克号》又双叒叕重映了,这次有什么不同?更 多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