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三集冲上豆瓣9.5,这良心国产快给我火出圈

三集冲上豆瓣9.5,这良心国产快给我火出圈

电影

之前有条热搜,看得鱼叔胆战心惊——


中国泛抑郁人数超9500万。



这个数字是在2019年公布的。


而疫情三年,数量只增不减。


很多人都知道,人在经历重大创伤之后,进行心理辅助十分有必要。


去年东航坠机事件一发生,就立马有一组心理专家前往事发地,对遇难者家属进行疏导。


但,心理疏导不只局限于具体的事故受害者。


就像过去三年的疫情,即便大多数人幸运地挺了过来,但心理方面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最近,一档高分节目,就探讨了疫情之后大众心理的相关话题。


一针见血的观点,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十三邀》第七季




《十三邀》这档节目,鱼叔说过很多次。


过去许多期的内容,都曾引发了网络热议。


最新的第七季已经开播数周,口碑依然很高,豆瓣评分9.5



其中的一期,让鱼叔尤为感慨。


采访嘉宾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如此重量级的嘉宾,与许知远见面的时间点也很特殊:


疫情之后,清华大学第一堂线下课程。



再次走入真实的校园,就好像一种特殊的仪式,拉开了彭凯平与许知远的对话。


清华大学封闭了三年之后,第一次学生在线下上课,有什么感觉呢?


我觉得有一种解放的感觉。

就是人其实还真的不是封闭的生物。

人是一个行动的、开放的自然生物。

他一定要跟人在一起,要跟社会在一起。



三年的疫情,最大程度上地扭转了学生上课方式。


师生双方,难以共处同一个实体空间。


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上一个一个小格子,建立在网络的虚拟教学空间。


在疫情期间,彭凯平做过两次大型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他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整个社会的情绪下降。



尤其是在去年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彭凯平发现:


学生们的心理受到的伤害,更加明显。


学习没动力,生命无意义感,然后对这个社交丧失了能力。



这样的生活,又何止是学生呢?


这三年来,由于各种限制与恐慌,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投入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与现实中存在的高高围墙不同,网络的无边界性让大家可以快速、安全的进行交流与信息获取。


但要知道,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存在利弊共行的性质。


生活走向的失控,让不少人产生挫败感与不确定感。


就像钱理群曾经在节目中说的那样:


我们正在处于一个无真相、无共识,没有确定性的时代。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情绪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奏,也有了剧变。


可能这种情绪变得越来越(明显)。

好像让好多人感到非常无力。

等于互联网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会舆论的情绪。



这种情绪的产生并不是一时突然出现的。


网络技术发展这么多年,人们的生活已经无法与其分隔开来。


疫情就像一个催化剂,将人们的社会关系以最剧烈的速度向虚拟化转变。


正如彭凯平所言:


社交媒体,网络世界的一些工具的特性,现在开始变成我们的生活特性。

这种转变,对人们的心理有着极大的影响。



首先就是人际的疏离。


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迅速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们建立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欲望与渴望,在网络世界中也可以迅速获得。


就像电影《她》中,男主奥西多与人工智能的感情关系。


这种被称作「即刻的满足」在疫情期间尤为迷人。



但实际上,这完全影响了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生物的特性。


甚至在我们走出疫情之后,这种影响一直存续。


在前段时间热度不低的《网络迷踪2》中,投身于社交媒体中的女主角,不断地重新认识母亲,就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则是极端的自信。


这种心理的形成与上面一点有着紧密联系。


封闭带来一种盲目的自信。

永远认为自己没错,从而丧失自己的谦卑。



微博上关于某一话题的撕扯与骂战就最直白的例子。


人们很难产生共识,越来越难以对话、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走入断裂的状态。


然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不能全然归结于网络对于我们生活的侵蚀。


这也与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有关。


可以说,这是人们选择回应创伤的一种方式。



疫情带来的创伤,与其他创伤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生理上的伤害和精神上的痛苦,这两者在任何自然灾害、战争危机、恐怖袭击,甚至是抢劫、强暴等这种加之个体的创伤中,都是「公平」出现的,无所谓大与小,轻与重。


面对创伤的反应,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选择。


虚拟世界的慰藉,在许多人眼中就是一种「网络止痛药」。


在陈凯平谈到人们面对创伤的表现时,他提到了两种情况。


首先是遗忘。


在经历巨大痛苦之后,有人会主动选择遗忘、抹去这段记忆。


人是选择性记忆的。

这个记忆它就受到个人心理的影响。



就像《禁闭岛》中的男主角泰迪。


在接连经历了战争之痛,妻子杀子之伤,以及自己枪杀妻子的极端经历后,他忘记了一切。


即便是在恢复记忆后,他依旧选择通过「非自然方法」消除这段记忆。


因为不存在,就不痛苦。



其次是与遗忘完全相反的,反思


有一部分人认为不应遗忘。


反思的那个小群体,把过去的事情,再用理性的方式、全局的方式、比较的方式、逻辑的方式再过一遍。



电影《巴黎记忆》的女主角就是这样。


她在一个普通的夜晚经历了恐怖袭击。


因为受到冲击,她丧失事发当晚的记忆。


家人、朋友都认为这不乏是一件好事,但她坚持要找回这些失落的片段,并希望能够复盘当晚的前后细节。


在女主看来,如果不去直面这个创伤,不去超越这个痛苦,她的人生将不再会有幸福这件事情。



还有新海诚在日本311大地震之后所创作的「灾难三部曲」。


都是通过主人公积极面对痛苦的过程,来展示创伤后的心理建设问题。



除了彭凯平所言的这两种反应,其实还存在一种更为常见的应对创伤的状态:


颓废与崩溃。


前者是完全被痛苦打败,生活从此走向自毁。


2009年,由托比•马奎尔、杰克•吉伦哈尔与娜塔丽•波特曼主演的《兄弟》就全面展现了创伤是如何摧毁一个人的。



后者的样态则在去年大火的《她和她的她》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林晨曦愈发严重的「解离」状况,就是她灵魂破碎、精神崩溃后的应激反应,更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不论出现以上哪种反应,人们默认的是:


所有的痛苦情绪与应对机制都是来自「创伤」本身。


与此同时,很多人更会将这些创伤带来的痛苦扩大化与自我化。


疫情创伤就是这样:


我们有时候把整个的 ,比如社会的、集体的、甚至是制度上的困境,都最后变成一个自我化挺大的伤害。



「原生家庭的创伤」就是典型代表。


所有的困境、艰难、痛苦都可以归结于这种创伤。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痛苦的延续,使得人们很难走出这样的困境。


但是,如果说这种所谓的创伤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呢?


痛苦是不是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呢?



在那本火遍全球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开篇就打出了一个挑战常识的理念: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这一理论的来源是奥地利精神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在他看来,所谓的精神创伤只是一种借口。


是一种用来逃避现实的「人生谎言」。


这一理论乍听之下十分的「反人类」,就好像对着经历过911恐怖袭击或汶川地震的人说:


你的痛苦都是自找的!


然而,阿德勒否认的并不是「创伤」本身,而是在强调个人努力在其中的重要性: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亦如书中所写: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她和她的她》中的林晨曦,最终放下创伤,穿越黑暗。


正是因为她重新有了勇气,将曾经不堪的经历抛在了过去,直面现在的生活。



这些话听起来,很像是在给大家灌鸡汤。


或是在试图忽视现实的问题。


其实都不是。


鱼叔也和许多人一样,虽然还不太明白心理学的对错,但也确实在认真地思考一件事:


比起一味地归咎过去,我更想弄清楚自己的未来。


正如《十三邀》这一期的主题:


你愿意活出什么样的世界?




「心理学」在中国一直以来都算是比较冷门的学科。


尤其是个体的心理问题。


截至2020年底,我们国家仅有4万名精神科医生,每10万人中仅有2.9名。


这个数字与英国、美国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甚至与中国香港也有着一定的差距。



彭凯平在节目中,引用了一名西方学者迈克尔•邦德的说法:


中国的心理学,其实永远是社会心理学



中国人一辈子的问题是:


如何在社会适应、社会成长、社会成功。


之所以如此,与中国的文化特点与社会结构脱不了干系。


我们深刻意识到大形势、大局势、大环境的影响,永远超过个人。

所以甭管你怎么努力,你都是时代的产物。

这种心理在以前更加明显。


有意思的是,作为中国心理学界的大拿,彭凯平接触心理学只是一场意外。


当初考大学选专业时,他原本想要研究地震,选择了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



但因为调剂问题,误打误撞进入了北大心理学系。


彭凯平的中学老师听到这一消息差点哭了出来:


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前途被摧毁了。



因为在那个时候,心理学是边缘化的学科。


上学的时候,我们对面就是心理学系的学生。

我就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的,不知道他们在干嘛。



就连彭凯平当时上大学时的专业老师都说:


你们学心理学早了二十年。



当时的中国人还在为温饱而奋斗,心理学只是一个调味品。


可是,疫情之后,心理问题愈发受到了关注。


2022年的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


9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有心理问题,7成选择心理服务。


彭凯平也说,自己有关心理学的书在疫情期间更加畅销。


当然,这也与彭凯平所研究的方向有很大的关联:


积极心理学。


何谓积极心理学?


一种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的学科。


我讲的积极心理学,对很多人在这个黑暗中挣扎,冰河中间徘徊,有一种希望感,有一种力量感。



钱理群曾说过:


疫情,是中国百年来的一个历史巨变,同时也是百年来未有的历史危机。


它给人带来的最大恐惧与不安,就是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于是人们开始陷入到一种名为「意义危机」的困境中。


人找不着目标,找不到人生意义在哪里,开始无所适从。


于是人们开始渴求有什么能为自己的人生下定义。


就像这两年大火的16种人格测试,又称MBTI。



人们通过具体的文字意义与分类,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与处事依据。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和「心理创伤」相似的借口。


就像现在很多人将自己的不幸全部推给社会问题,结构问题。


诚然,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


但,就算它们都存在,都很难改变,我们也应该拥有选择的勇气。


鱼叔犹记得,电影《比海更深》中有一段父亲与儿子关于棒球梦想的对话:


爸爸还没能实现梦想。

但是,是否实现不是重点。

重要的是,是否有勇气追逐梦想。



这与处在社会巨变中的我们一样。


灾难、疫情、侵害...所带来的创伤与心理迷茫,是身为个人的我们无法修正的事实。


但这些并不是重点。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从社会中找到,自我的心理认知与肯定更加重要。


这不仅体现在个人意义的确定,也对社会环境有着不小的影响。


节目最后,彭凯平与许知远走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


两人走到四座铜像前,他们分别是:


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与梁启超。



四位可以称作为中国心理学的奠基者:


赵元任教授语言心理学,梁启超教授佛学心理学。


王国维教授教育心理学,也是他最早翻译了「心理学」这个词。


而另一位当时的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更是曾在德国师从世界心理奠基人冯特。


一百年前的中国,恰是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坚信,改变社会要从改变人心开始。


一百年后的中国,仿佛又站在了一个新的时代节点。


刚刚劫后重生的我们,又该如何直视自己的内心呢。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豆瓣9.5!打破国产剧纪录!神作《漫长的季节》中的最大“骗局”,带火它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咀外文嚼汉字(209)“巴塞杜”与 “桥本策”Zendaya又火出圈,这场“印度盛典”什么来头?越看越上头!豆瓣9.5,今年国产剧最高分!范伟秦昊主演的《漫长的季节》迎来大结局,秦昊发声:观众牛!豆瓣9.5,每周就靠这部青春片吸点阳气了熬夜党「续命」指南,快给我收好!豆瓣9.5,近期最炸的神番来了三集冲到8.3,黑马美剧惊艳全网!又爽又惊悚,坐等它爆火!豆瓣9.5,这个男人,封神了关于衰老:五胜肽、六胜肽的作用一集冲上豆瓣9.6,小黄台又出王炸豆瓣9.1分《狂飙》爆火后,这次该轮到它出圈了!瑞士卢塞恩(Lucerne),地标建筑淄博烧烤火出圈,这份“三件套”功不可没……豆瓣9.1分,这部电影上映三日票房全国冠军,连破多项纪录豆瓣9.7分,有人把97本世界名著画成了连环画,这套一定要给孩子看!!宾州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漫步校园豆瓣9.2!24年的「国产良心」,再看十遍都不嫌多5集冲上9.3,内娱算个屁!她才配叫国产顶流豆瓣9.8,说它是国产经典,没人不服豆瓣9.5,我最爱的物理化学漫画,6-12岁闭眼入会员日 | 豆瓣9.5,热评超200万,一部在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同名原著小说钟爱的二战后大钢琴家(四) Mikhail Pletnev豆瓣9.1分神作,这对法国夫妇的一生都在与死亡调情,在火山口边缘跳舞!冲上热搜,《浪姐4》回归,这个姐姐却彻底火出圈了!豆瓣9.6分,知乎几亿浏览,这套经典永不过时“嗨,快给我递拖鞋!”豆瓣9.5,催泪又治愈,这神综一秒都舍不得快进最终季冲上豆瓣9.5,果然了不起豆瓣9.8,说它是国产经典top1,谁敢不服?豆瓣9.4,这万年没见的CP又营业了豆瓣9.3,这位星二代又封神了!太上头了!豆瓣9.5分!又一封神国产剧收官,秦昊再次贡献"整容式"演技两位数可入手良心国货,速干清爽,穿过都不想脱...豆瓣9.1,这么牛掰的国产片再也没有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