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乐坛要完?他们第一个反对
被看见
02 被理解
实际上,李宇春现象早已超越了她的歌声。李宇春所拥有的,是态度、创意和颠覆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中性风格。
03 被相信
当我们在谈论华语乐坛后继无人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
是再也不会出现周杰伦、孙燕姿这样的巨星了吗?
是再也不会出现创作水准和传唱度对等的作品了吗?
不要忘了,如今就连周杰伦自己,虽然歌迷无限包容,但他也很久没有一首新曲,能成为当年那样被人津津乐道的“伟大的作品”了。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前提,时代真的变了。
从传统唱片行业衰落开始,华语乐坛就注定走上另一条路。
曾经的华语乐坛,是唱片公司的时代。
突然一个新星出现。
其实是被唱片公司包装、宣传,推到我们面前。
那些很多被我们奉上神坛的很多歌手,早年被挖掘的时候,其实也并没有卓尔不群的天赋,而是贴近大众的追求梦想的年轻人。
天才,永远是少数。
就像蔡依林曾经总结自己一路走来的名句:
Jolin不是天才,Jolin是地才
在肯定个人才能的同时,成熟的唱片工业和造星体系,让地才有机会成巨星,让天才更容易成为天王。
当年,台湾每一个横空出世的年轻人背后,都离不开“台湾乐坛“这张闪亮的招牌和一帮成熟幕后音乐人的加持。
所以当年那英前往台湾,才有了后来《征服》《出卖》《白天不懂夜的黑》等代表作。
世纪之交,李宗盛一手挖掘、培养了马来西亚女孩梁静茹,用优秀的词曲,为她量身打造了前几张专辑。
李思菘李伟菘兄弟在东南亚开办音乐学校,挖掘新人,将孙燕姿、林俊杰带到了台湾,并为他们写歌、制作专辑。
姚若龙、姚谦、袁惟仁、小寒等幕后制作人,贡献了好歌神专的半壁江山。
就连神坛上的周杰伦,也有一半功劳属于方文山。
毋庸置疑,每一代的人当中都会出现天才。
但什么样的平台和环境,就决定了天才们能够到什么高度的天花板。
早年间,网络下载、mp3听歌的模式,几乎摧毁了唱片业。
今天,我们听到的“神曲”其实是按照短视频平台的算法逻辑,定制出来的产物。
当我们没有歌听的时候,与其骂大环境毁了歌。
为什么不去打造一个,能够让好音乐不被“劣币驱逐良币”的小生态呢?
也许它无法立刻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焦点。
但至少有这么一方舞台,能够让不同类型的音乐,自由生长,保存特性。
就像我们过去听得最多的台湾流行乐。
现在完全沉寂了?
不。
而是率先走上了分众、多元的道路。
每年的金曲奖,当内地网友只盯着周杰伦的时候,获奖名单却总是涌现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年轻音乐人。
其中也包括来自内地的裘德、吕彦良、九连真人乐队等。
所以乐坛不是没有了新人,也不是再也创造不出好音乐。
而是好音乐,本身就是行业、歌手和听众共同催生出来的结果。
不会再被动地等待。
也不要一味地埋怨。
不如,把耳朵贴近新生的细微处,去发现。
《青年π计划》里有一段,Sir印象深刻。
节目组问童宇,你为什么来参加?
孩子很实诚。
因为没有知名度
没有人认识我 我参加过任何音乐竞技类节目 不是节目糊掉
就是没什么人关注过
所以我想更多人见到我
然后听到我的音乐
很多年轻人,就是试图在如今这个听众掌握主动话语权的时代,先被看见。
然后,被对的人理解、相信。
就像吕彦良说的,他的歌其实只能影响一部分人。
对于听众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发现和再度寻找的契机。
华语乐坛或许并没有死,有那么多年轻音乐人还在默默努力创作,发出他们的声音。
只是外界浮躁的声音过于洪亮,淹没了这些声音。
也让我们忘了探索,自己真正喜欢听的是什么。
你的发现,你的关注,你的选择。
最终也决定了,你能听到什么样的音乐。
所以Sir相信,听者有心,就会后继有人。
未来之音,一定是现在的回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哆啦K梦、M就是凶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