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龙图腾与星条旗

龙图腾与星条旗

历史

[本文2118字,阅读约需6分钟]
这趟子明兄来河南的“文化之旅”“朔源之旅”“寻根之旅”,既然去了只有河南,那么还有一个地方也不能错过,那就是每年三月三举办“拜祖大典”的新郑黄帝故里。所以今天就一同去了新郑黄帝故里,参拜了人文始祖“黄帝”
严格意义上,“黄帝”只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与其说是人,不如说赋予他更多的“神话色彩”。《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再结合黄帝“携团队”,围绕吃穿住行,先后发明并普及了,养殖技术,纺织技术,建筑技术和轮轴技术。听起来妥妥的类似于一个穿越者的模板。
黄帝还别称为姬轩辕、有熊氏、帝鸿氏,号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在经历了“阪泉之战”,“冀州之战”和“涿鹿之战”后,黄帝成为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而关于黄帝故里到底在哪里,之前有很多种说法,学术界存在河南新郑、山东寿丘、甘肃天水、陕西黄陵、湖南长沙等不同说法。
不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祭拜,今天始建于汉魏新郑的黄帝故里,已经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主流”圣地。(对了,这里说一句,新郑黄帝故里是拜祖,陕西黄陵是祭祖,两个定位不太一样
我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基于此,每年三月初三在新镇黄帝故里举办的拜祖大典,就是华夏炎黄子孙拜先祖黄帝的仪式。2008年国务院确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龙图腾与星条旗
因为黄帝故里整体的改扩建工程还没有完全完工,现阶段还不是太适合游玩,这一次一同是简单的近距离瞻仰了一下整体的气势,嗯,大概是下面图片这样:
整体感受下来还是非常的震撼。尤其是结合河南几千年来厚重的历史。
想一想,通过了上百代的繁衍,今天我们中国十四亿多人身上,大多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流淌着这个部族的血脉,这是一种既穿越,又神奇的感受。
关于黄帝能讲的故事很多,今天分享其中一点。就是“龙图腾”的故事。参观的时候,讲解员有认真介绍最早的“龙🐉图腾”,是出自黄帝。每一个中国人都号称“龙”的传人,那这个“龙”是怎么来的呢?
闻一多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当时他提出:“龙图腾”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这个原理,可能是对的,但是中间的节大概率还可以再斟酌,据这些年相关考古研究,有专业学者提出了下面这个说法:
在平定中原的涿鹿之战结束之后,以实现天下统一、确保中原地区长治久安,黄帝即率部队回有熊国(今河南新郑),选定农历三月三在西太山大会各个部落,宣布建立以国都有熊为中心、万方统一的帝国。同时议决国都、国号和政体等建国大事。会上,各方诸侯共推轩辕为帝,这就是轩辕黄帝。
会议制定国旗(也就是图腾)的时候,各诸侯部落各执其词,有的说用熊,有的说用马,组后集中各部落意见,提出融各部落图腾于一体,统一为熊头、蛇身、鹰爪、牛鼻、鱼鳞、狮头、马耳、兔眼、鹿角、虎掌的龙图腾。
也就是说,龙图腾大概地区是一个融合的“图腾”,而这个图腾并不是谁“兼并同化”了谁,而是各个部族,大家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抵御外部的威胁
从这个图腾可以看出来,再中国最早的政治版图中,大概率采取的是和美国独立时期比较像的“邦联制”(注意不是联邦制)。
1774年在马萨诸塞和弗吉尼亚的号召下,除乔治亚以外的12个北美殖民地的56位代表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
第二届会议在1775年5月召开,1776年7月,大陆会议发表《美国独立宣言》后,正式成为十三个殖民地的共同领导机构。
而今天的的美国国旗是于第二次大陆会议批准成为美国国旗的,该旗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构成,旗的左上方蓝底上排列着50颗白色的星,代表了美国的50个州,而13条间纹则象征着美国最早建国时的13个殖民地。
181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国旗上的红白宽条固定为13道,五角星数目应与州数一致。每增加一个州,国旗上就增加一颗星。之所以,美国国旗采取这种方式,也是为了体现,“这十三个洲的存在感”。
我们的龙图腾,本身就寓意着众多部落的大联合,而美国的国旗也象征着最早美国邦联的大联合。
从这个“VI体系”的角度上来看,美国在建国时候所做的这个“美国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方式,也不过是模仿我们5000年前“龙图腾”的创意罢了。
至于美国是如何通过“制宪会议”完成了从邦联制变成联邦制中央集权的构建,中国又是如何从黄帝变成了“皇帝”完成了中央权威的树立。这或许是属于另一代人的故事了……
不过从5000多年前开始,中华民族文明始祖轩辕黄帝带领中华先民肇始了绵延至今的华夏文明,薪火相传,世代景仰。炎黄子孙在这里了解祖根,认同祖德,感受中华民族“根”的凝聚力。
这的确是穿越了50个世纪,依然没有消亡的共同民族记忆。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