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清华北大劝退,“高考狂人”张非如今怎么样了?
阿呆爸育儿(微信ID:adaibaba520)
作者:杨米辣
参加4次高考,一次复旦,一次北大,两次清华,他曾被称为“考霸”张非。
可复旦他不上,清华北大更是先后两次将其“劝退”,关键原因就在他自身。
从“天才少年”,到“泯然众人矣”,张非到底经历了什么?
01
1983年4月,张非出生在四川南充的香山村,父亲是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母亲则在中学里打工。
所以张非的小时候,相比同龄人要清闲得多,别人下地帮父母干农活的时候,他都在父亲宿舍的书架旁,捧着各种类型的书籍打发无聊时光。
有时候看书看得累了,张非就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小鸟、蚂蚁身上,观察它们的活动。
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因为成长环境的缘故,张非就非常容易沉浸在个人的世界当中,与外界的交流是欠缺的。
但他自己无意识,他的父母也没有及时关注到。
再加上,作为家中独子,张非打小就备受宠爱,他要什么,父母就会尽力给什么。他做什么,父母便会尽力支持什么。
按照父母的想法,张非如果可以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凭他过目不忘的学习能力,考重点高中读重点大学,毕业之后找一份心仪的工作,应该不成问题。
在小学五年级之前,张非也的确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他学得快,记得牢,甚至还具备一定的总结能力,所以成绩很是突出,尽管父亲是老师,也不需要他过多辅导。
读五年级那一年,张非便提前通过小升初的测验,顺利完成跳级,比同龄人早一些升入初中。
原以为这样好学且会学的张非,可以就此在求学路上大放异彩,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中考结束张非进入了一所中专,四川邮电学院。
关于这个结果的缘由,众说纷纭。
有人说进入初中后的张非个性顽劣,上课睡觉,不写作业是常态,所以中考失利是意料之内的。
有人说张非在初中时期成绩优异,而且一直名列前茅,父亲以他为荣,母亲对他照顾细致,但中考前夕他因和父亲爆发过一次争吵,所以中考失利。
还有人说,因为当时大兴中专热,成绩优异的张非在家人亲朋的建议下,放弃读重点高中,以极其优异的成绩入学中专,并非他本人所愿。
对于这段往事的因,后来的张非也未曾提及,但在接受采访时,他总结那两年中专经历时,用了“调皮”二字,肯定了这段往事的“果”给他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02
对于张非而言,中专的课程简单,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而中专的时间自由,则是让他有了“如鱼得水”之感。
没有父亲在旁督促学习,没有母亲时时叮咛生活细节,张非完全放飞了“自我”。也正是这两年的中专生活,让他逐渐沉迷“网络”。
他打游戏一打就是一个通宵,课不好好上,觉不好好睡,全身心都在网络上。但因为本就天资聪颖,所以尽管他学得随意,但成绩却极佳。
所以在老师的建议下,在父母的支持下,张非从中专退学,进入岳池中学从高一开始读,备战高考。
刚进入高中时,张非的确成绩平平,但仅用半年时间,他便“异军突起”,名列前茅。
张非的成绩耀眼,所以他的很多“坏习惯”便被选择性忽略了。
他动不动就旷课,他在课堂上经常睡觉,他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他甚至因为和母亲赌气,直接在网吧待了一个月,把压岁钱花完了才回家……
其实,那个时候的张非,已经非常需要父母适当引导了,但因为儿子成绩不差,而且脾气暴躁不听劝,所以父母尽管知道有问题了,却未敢多言。
就这样,张非在父母的“溺爱”之下,按照自己的想法“野蛮”成长着。玩的时候不听别人意见,学的时候也不会被身边任何其他人影响。
2002年,张非参加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高考,619分的成绩让他收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已经是不少同学的“可望不可即”了。
但张非不满意,因为他的目标是北大,如今这样的结果他不满意,也不愿意接受。
张非决心复读,父母则是二话不说就支持。一年之后,张非取得了606的高考成绩。分数虽然还不如去年,但因为那一年题难,所以他如愿考上北大。
这一次,张非可以说是“一考成名”。
不认识人的赞美,认识人的追捧,学校的奖金……张非瞬时成了那个被簇拥在鲜花和掌声中的人。
可张非对这些却毫不在意,因为他本就不是喜热闹,擅交际的性格,而且他对网络的热情也从未消减,所以那个暑假他仍日日泡在网吧。
开学前行李是母亲帮他整理的,去往大学后需要注意的点滴也只是父母自顾自的交待罢了,张非自己从来没想过大学应该怎么学,大学生活应该如何过。
03
进入北大后,“高手”云集,如张非这般在中学时期是尖子生者,不足为奇。
大学里自由时间多是事实,那是因为在大学里的提升,全靠自身。
这一点,恰好是张非的欠缺所在。他依然像读高中时那般沉迷网络,也以为自己会如读高中时那般,随随便便就考出个好成绩。
可他终究是失算了,他在学习上偷的懒,终究会表现在成绩上,或早或晚而已。
大一结束,张非18门课程中,有7门都不及格,少的甚至直接考了5分。
这样成绩的他,直接被北大劝退,因为北大“一学年挂满5科被劝退”的规定不是唬人的。
家人失望至极,张非也在那一刻觉醒,痛定思痛后他选择重度高三,再战高考,好好读大学。
因为他有高考成绩出众的经历,所以从北大退学选择高中时,他也是经历了一轮争抢的。父母权衡之后,为张非选择了远离市区的十一中,为的就是给他创造远离网络的客观条件。
次年高考,张非没有辜负期待,直接以南充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
三次高考,成绩一次比一次惊人,张非的事儿几乎是不胫而走,他本人更是受到了极大关注。
高昂的奖金,铺天的报道,蜂拥而至的赞美,出了名的张非同年9月,顺利进入清华大学读书。
一开始张非是有“吃一堑长一智”的觉悟的,但清醒期限仅半年,大一下学期他又一次被网络夺去了专注力。
大一结束还是有学科达不到及格线,怕儿子再走之前的老路,张非母亲抛下自己在家乡的生活,毅然决然在清华大学旁边租房陪读。
可那个时候的张非已经听不进去母亲的劝说了,甚至于她看得越紧,他越是“叛逆”。
2007年2月,已经读大二的张非,因为多门功课不及格,再一次被劝退,这次是清华。
两次读名校,两次被劝退,父母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张非了,张非自己也是沮丧不已。因为他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他不具备解决那个问题的能力。
04
张非遭劝退,被母亲带回老家时,距离当年高考已经只有三个多月了。
他还能不能续写“高考传奇”谁都不知道,甚至长期沉迷网络的他还能不能考上大学都是个未知数。
但那三个多月的复读时间里,张非好像铆足了劲儿,他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他把害其不浅的网络抛诸脑后,他每一次模拟考的成绩都有进步……
只要他肯学,他就能成绩喜人,2007年已经改名“张空谷”的张非再次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外人都欢天喜地为其庆祝,但张非的父母却只希望儿子能够学会自控自立,踏踏实实地把大学读完。
这期间,因为多次参加高考,因为次次成绩不俗,奖金颇高,所以惹得外界产生了很多针对张非的恶评。
可张非本人完全否定,“职业高考人”的说法,因为在他看来那些奖金,根本弥补不了他多次退学的损失。
想要证明自己,也终于认清了网络与现实的张非,在第四次高考之后,也如他开学时所言顺利从清华毕业。
但因为大三时对哲学产生了兴趣,某种程度上也想通过哲学的学习完成对自己的自救,因为他很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性格上的问题。
所以他开始备战考研,目标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哲学硕士。
但第一次,他因为跨专业考研,准备不充分无缘。
第二次,他顺利通过初试,已经出现了复试名单上,但依然落榜。
第三次,张空谷报考中山大学哲学系,且初试排名靠前,但后来复试排名倒数,他再次失败。
后来,有消息说,张空谷还参加了两次考公,但结果都不太好。
是高考状元,是四川考霸,是清华毕业生,是获得无数赞美的“天才少年”。
但也是沉迷网络的网瘾少年,是在大学无法自理的生活短板者,更是让人不甚唏嘘的“神坛跌落者”。
是,张非的悲剧主因在自身。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张非太过专注自我,是一次又一次地沉迷网络世界,还是大学生活无法自理,抑或是完全不懂如何与他人交流……
每一点,都和父母对他的骄纵相关。
说白了,因为成绩好,父亲对他的脾气大无限包容。因为成绩好,母亲更是在生活里为他做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因为成绩好,父母发现了他专注自我的问题,但没有及时纠正。
如果这一切,能抛开张非成绩好的外衣呢?可能父母及时恰当的引导,某种程度上会避免悲剧的发生,至少是减轻“悲剧”的程度。
05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学会合理引导,要学会适时退出。
还记得《西游记》中那个灵气十足的红孩儿吗?
饰演红孩儿的赵欣培当年只有七八岁,被导演千挑万选后确定,电视剧播出后,他深受观众喜爱,一炮而红。
走红之后,赵欣培收到了很多角色邀约,所给出的片酬就算现在看也是很高的。
但赵欣培的父母没有被钱打动,反而是以更长远的眼光,为儿子做了更大格局的规划,先重学业读书,在他可以为自己做主时再选走怎样的路。
因为当时的赵欣培不具备分析当下,规划未来的能力,所以他的父母站出来,做了适时引导。
不仅如此,赵欣培的父母,还会尽全力支持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
8岁那年,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赵欣培因此产生了极大兴趣,看到孩子对计算机如此着迷,并不太富裕的赵欣培父母为孩子高价购置了计算机。
听上去很相像对吗,都是和计算机与网络相关,但张非的父母是管不了孩子,而赵欣培的父母则是在这方面引导好了孩子。
因为自己喜欢,再加上父母悉心培养,赵欣培在学业上也成绩喜人,高考那一年如愿考入北大计算机系。
4年后顺利毕业,赵欣培又面临了和8岁那一年性质相似的选择,是上班赚钱,还是继续深造。
在孩子纠结不已的时候,赵家父母又站出来了,他们让孩子大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不要因物质改变初衷。
有父母做后盾,赵欣培再次踏上求学路,再后来他出现在大众眼前时,落在他身上的标签可不单是“红孩儿的扮演者”,而是“北大保送、硕博连读、中科院博士、身家上亿”等。
张非两次退学的“悲哀”和后来求学失利的“未能如愿”,与赵欣培目标坚定后一路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
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赵家父母的教育是“尊重先行,适当引导紧随”的,而张家父母更多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
是,父母终归是引导,孩子的成就终究在孩子。
但父母的眼界和家庭教育里,当真藏着孩子的未来。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能在家庭教育中,学会真真正正的尊重,学会恰如其分的引导,学会正合时宜的进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