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美国顶级名校毕业生齐赴华尔街,他们为何自戴“金手铐”?

美国顶级名校毕业生齐赴华尔街,他们为何自戴“金手铐”?

作者:Luna

转载:外滩教育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预防失联,请关注视角备用号:

看点


四年前,很多名校生的大学申请文书里,都在谈兴趣理想、谈改变世界;四年后,这些天之骄子都去了哪儿呢?据统计,每年藤校毕业生有超30%步入金融、咨询行业,他们奉行“进入华尔街就是成功”,孤注一掷将求职路径锁死在极少数的几条赛道上,却也在无形中,给自己戴上了进退两难的“金手铐”......


“职业主义正在毁掉哈佛的课堂!”


前不久,一向很敢说的《哈佛深红报》上,一篇文章语出惊人。作者Aden Barton是哈佛今年即将毕业的经济学研究生,作为一位经济专业的研究者,他敏锐地观察到——


不管是职场人,还是在校学生,甚至是想要报考哈佛的学生,都越来越多地希望借助哈佛的金字招牌,向“钱”看。每年都有差不多40%的学生步入多金的金融行业,比如麦肯锡因为哈佛毕业生聚集,甚至还得了个“麦哈佛”的外号。


但在追求实在的收入的过程中,这些精英学生也舍弃了哈佛的教育灵魂。他们不再看重在学校里精进学业、开拓思想和视野、塑造价值观,大学阶段的精神成长无迹可寻。


而这么做的后果,可能会在工作几年之后才显现出来。到那时,这批对人生感到迷茫的精英学子,要面对的就不只是换份工作这么简单了。


毕业生涌入华尔街银行和咨询公司,并不单单发生在哈佛。升学指导机构College Transitions在2022年统计了一份数据,关于华尔街上知名的15家银行近10000名新投行分析师的背景。


不难看出,这些银行最大的新员工来源就是声名显赫的藤校,表格后面甚至还有TOP15的文理学院。


从左至右的数据为:排名、大学、被雇佣毕业生人数、本校毕业生最多的银行、本校毕业生比例最高的银行


来自这些顶尖大学的学生,其实也和哈佛学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就曾在《优秀的绵羊》中说到过:以藤校为代表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深陷误区,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既聪明又有斗志,但同时也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就像一群绵羊,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走。


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


除了金融界对名校精英不断投递橄榄枝,Aden Barton还着重提到了整个环节中的教育影响,甚至从高中开始的教育就已经初露端倪。


01

不断向着成功而努力,

为何成了名校生的陷阱?


哈佛毕业的精英学生们都去哪儿工作了?各行业肯定都有,但是金融、咨询肯定占了大头。


根据统计,除了经济危机那几年,每年确认要去金融行业的大四学生,都差不多在30%-40%,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



耶鲁的情况也类似,2022届本科毕业生有16.6%选择了金融岗位,12%选择了咨询岗位。类似的职业选择可以说是一众藤校毕业生的典型代表。



而比这个更让人吃惊的是,对很多学生来说,与其说这是个人选择,不如说是在随波逐流。麻省理工毕业的美国风险投资研究员Kathy Cheng的经历极具代表性: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告诉我,只要我从一流学校毕业,那世界就会向我敞开大门。可当我在麻省理工读到大三、大四,需要考虑毕业后去向的时候,我却没有那种自由。相反,我觉得自己被困在了少数几条‘成功’的职业道路上,对我来说,就是金融和咨询。”

这样的结果,并非偶然。这背后跟大学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稍微了解一些美国大学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像哈佛这样的顶尖私立大学最开始都是富有白人的代表。虽然现在大学越来越注重生源多元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这些顶尖大学不仅是学术精英的象征,依旧还是经济精英的象征


只要看一眼2025届哈佛新生家庭收入统计,就能明白。那一年,美国个人年收入的中位数为46,000美元,高收入家庭依旧是哈佛生源的主流。



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价值观割裂。


来自哈佛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Guillermo Hava就有很割裂的感受,一方面,哈佛的课堂提倡学生要有好奇心,要发展智慧,但另一方面,聚集了哈佛精英的社团里,社交生活又在鼓励学生追求财富、资历和声望


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就曾说过,美国的精英教育系统实际上更关注如何培养未来的富豪,而不是培养更多的思想家,因为富豪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捐款。


顶尖大学的学生们也最终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是把课堂上说的那些虚的目标作为自己大学四年的努力方向,还是转而追求更实际的财富、资历和声望?很显然,很多人还是选择了后者。


杜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Emma Rasiel也感受到,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表现出了类似的想法,希望交完高昂的学费以后,能找一份投资回报率高且稳定的工作。



这也就到了第二个问题,精英教育没有扩大学生的人生选择,反而把成功限定在了有限的几个赛道上。为了实现未来职场的成功,整个大学的学习,甚至高中的学习,都变得越来越功利。


诚然,追求财富并没有错,但在有限的那么几条赛道上,竞争何其激烈,学生们不得不为了进入金融、咨询行业全力做准备。


原本应该享受充实大学生活的他们,不再有兴趣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哈佛前新生院长Dingman就说,现在的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更加保守”,蜂拥挤入就业前景好的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也一直都是经济学原理和计算机科学概论交换坐头把交椅。


在耶鲁大学,经济专业也一直都是人数最多的,每年都有差不多250名大四学生会选修经济学或相关专业。耶鲁的经济专业每学期也都能给本科生开40多门课。



原本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的社团,比如咨询和金融分析相关的俱乐部,也都不再举办兴趣使然的活动,转而变成了职前培训。


再回头看看他们的大学申请文书,很多学生都在谈兴趣、谈理想。但他们真的相信自己所写的内容吗?


至少在经济学专业的Aden Barton看来,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也是为未来职场规划的计划的一部分。


即使很多学生的家庭条件十分优渥,没有必要如此功利地求学,但财富、资历和声望组成的三驾马车已经让他们停不下来了。


02

华尔街就是成功?

无数精英学生为自己拷上“金手铐”


如果说进入金融、咨询行业真的能让学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那情况或许还不算糟。但问题就在于,等到学生进入行业两三年,他们才开始面对真正的问题。


别看藤校每年进入金融、咨询行业的学生有30%,甚至40%那么多,两年后,真正想留下来的有多少呢?


6%左右。而且根据相关报道,每一届最终能在这些行业里扎根的人,几乎差不多。这就意味着,其实有大把的学生选择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但这还远远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更糟的,是他们摘不下来的“金手铐”。



六位数的高薪让年轻人们可以穿着做工精良的衣服,住在设备齐全的公寓,坐在时髦的办公室,有机会带薪旅游,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可等到这些物质带来的兴奋感消失,年轻人们幡然醒悟自己志不在此。


这时候,早已习惯了“精英生活”的他们,想要换一份自己更喜欢但薪水不高的工作,谈何容易。


这就是戴在精英学生手上的金手铐。


他们是怎么带上这副金手铐的?华尔街高明的抢人套路可能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纽约时报》撰稿人Kevin Roose发现,华尔街发明了天才的招聘方式:


一方面是设置“two-and-out”制度,为新人提供两年的临时职位,到时他们可以再决定是留下来拿一个正式职位,还是跳槽。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要么录用,要么拒绝。


另一方面,他们还早早就向学生递出橄榄枝,把“成功人生”的社会时钟拨快了好几年。大一就做宣讲会,大二招募学生参加实习、参加竞赛,大三面试暑期实习,为大四入职铺路。甚至有的学生大二就能签下稳定的实习合约。

双管齐下,效果惊人。藤校1/3的高材生都被吸引着来投简历了,他们坚信,在这里历练两年,能带来很多收获,即使工作内容是Excel上的大量繁琐运算,一版又一版地改PPT,还有为客户修改各种微小错误……


各种隐患却被忽视,直到两年后集中“暴雷”。



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其实也没那么了解金融、咨询行业,而在求职路上飞驰的他们,也错过了为转行积累经验的宝贵机会。


来看看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社会学教授Amy Binder 的调查。她曾采访了来自哈佛和斯坦福不同背景、专业的60名学生,他们都在毕业后一头扎进了华尔街。可是只有2人说自己在大学时就了解这些行业,其中一位学生的父亲还是华尔街在职银行高级职员。


半懂不懂才是大部分学生的真实状态,有哈佛的大三学生说,华尔街的金融岗位应该和银行出纳、会计差不多。


但就是为了这些他们还不了解的岗位,他们愿意顶着教授失望的目光,不惜翘课也要去参加一面二面三面。


顶级经济学期刊《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有份论文发现,从1961年到2003年,美国全日制大学生每周花在课堂和学习上的时间从40小时降到了27小时。


现在呢?


达特茅斯学院学生给出了一个平均水平的回答:每门课每周会有大约3~4小时的课堂时间,加上每门课4~5小时的课后作业。至于具体要花多少时间,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课。



这还算认真体验了大学生活的,也有比较急于把时间献给未来工作的学生。哈佛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Engell说,“感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哈佛的核心经历,就只剩下每学期的四门选修课了。”


那在华尔街的两年琐碎工作,真的让学生积累了足够的跨行业技能吗?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图注:大学新生认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目标


对一些尚抱有理想主义的学生来说,痛苦在于他们最终会发现,金融、咨询行业的价值和自己梦想中的工作完全不同道。


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主席就曾说过,金融、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的工作是帮助大公司完成它们的任务,不掌握“核心科技”,也不创造新的商品和服务。


西北大学管理与组织学教授Lauren Rivera发现,金融公司提供的高薪岗位对学生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就连生物学专业的硕士、博士都更愿意选择投身其中。可是,真要论工作的成就感,可能还得是制药或生物技术公司。



《纽约时报》撰稿人Kevin Roose在调查中还发现,在金融、咨询这类行业的工作会严重影响一个人对“价值”的定义。


“‘什么事是可以创造价值的?’面对这个问题,经历了华尔街工作洗礼的年轻人们,很难再用开创性的视角去思考答案了。”


对想要跳槽的年轻人来说,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可比经济上由奢入俭难多了。


03

不要让别人来定义自己,

用行动赋予工作更大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负面影响,那孩子们还有机会避免重蹈覆辙吗?


在撰稿人Kevin Roose看来,最终能不能在金融、咨询行业留下来,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关系不大,而是和他们的初始动机关系密切。在他跟踪采访的8位初入华尔街的年轻人中,最后最可能离开的,是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理由入行的人。


有的人说投简历是因为自己真的对金融、咨询行业感兴趣,“从 12 岁起就开始阅读《巴伦周刊》,我非常想成为一名投资银行家”;


有的人是因为要偿还高昂的学生贷款,


还有的人可能是想要工作签证或者绿卡……

不管这个理由是什么,有明确目标的人,才能坚持或是忍受每周在桌子前工作100个小时。


“但如果有年轻人仅仅是为了规避风险,追求一份有面子的工作,”Kevin Roose说,“我会告诉他们,这会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痛苦,不仅需要数年才能恢复,而且先前在金融、咨询行业的工作经历也不会带来什么帮助。不如趁早离开。”


Kevin Roose接触过的金融圈HR都说,绝大多数学生都只会在这圈子里呆一两年,因为他们对这个行业的热情最多就只能维持这么久。



其实,孩子们对自己的目标感到迷茫其实很正常,因为很多父母都从小就对孩子念叨,要上好学校,才能找到好工作。可什么是好工作,却从来没给出答案。


很多顶尖大学的学生也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扰,只好从学校的求职指导中心,或者是事业成功的校友身上找答案。


但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因为父母、校友,甚至就业指导老师给出的成功模板,未必契合每一个人。就像尽管绝大多数人都觉得金融界的精英们是成功的典范,是实际真心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学生,也就占了总数的3%。


Paul Graham的建议很直接:喜欢成为某种职业的人是不够的,你需要真正喜欢它涉及的实际工作。



就拿写小说来说,有的人是因为喜欢读小说,所以想动笔,有的人是看到小说家获奖了很光荣,所以想创作。但最终能在这条路上坚持下来的人,必然需要喜欢创作的这个过程,享受为读者编织故事这件事。


检验你是否热爱自己所做事情的标准很简单——如果没有报酬,或者你必须从事另一份可能不喜欢的工作来维持收入,你还愿意做这件事吗?


Paul Graham还反问道:“如果必须在业余时间免费工作,并靠做服务员来养活自己,有多少公司的律师还会坚持手上这份工作?”


他鼓励年轻人尝试去做一些自己不仅喜欢而且欣赏的事情,去做一些会让朋友称赞的事。


确实,金融、咨询类的工作很有面子,但一个人的成就感不是由工作给予的,而是人赋予工作的。“当你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干出成绩来的时候,别人自然就会觉得你的工作很棒,也很有意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藤校每年都依然会有10%的学生选择加入“为美国而教”这样的非盈利组织。如果他们只是为了钱,是绝对不会放弃高盛的offer,选择去密西西比河畔免费教书的。



有时候,找不到喜欢的工作,徘徊在路上,也是正常的。Paul Graham说,这是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想要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向理想状态靠近。


来自新加坡的Faith就花了6年时间才找到自己的方向。她在19岁时就励志要做临床医生。这个看似坚定的理想并不牢靠,刚进大学她就觉得不太对劲——学习对她来说,虽然不枯燥,但也没有什么兴奋感。她隐约觉得自己可能选错了专业,但还是咬着牙读完了课程,甚至进入医院实习。


但渐渐地,她对临床工作越来越抵触。她开始发现,真正吸引她的并不是那些医学理论研究,而是医学中和人打交道的方面。纠结了很久,在25岁那年,她还是在家人的支持下选择了离职。


如今,她加入了一家医疗科技初创公司,通过线上线下的社区网络,让人们使用各种设备、APP来关注自己的日常健康。在这里,她终于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名校生涌入金融、咨询界的潮流,已经流行了很多很多年。每一位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学者,都不认为这些行业的工作本身不行、不好,他们强调的总是“适合”“动机”“自我评价”。


Paul Graham的一段金句非常值得孩子们在困惑和迷茫时,拿出来反复品读——


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非常困难,大多数人都失败了。即使你能成功,也很难在三四十岁之前就能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是,如果你知道要朝哪个方向前进,就更有可能到达目的地;


如果你能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热爱的部分,那你就只差一步了;


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恭喜!你已经抵达了终点!

参考文献:
1.How Harvard Careerism Killed the Classroom
2.McKinsey, Snakes, and the Purpose of a Harvard Education
3.Meet the Class of 2025
4.How Wall Street recruits so many insecure Ivy League grads
5.Why Are Harvard Grads Still Flocking to Wall Street?
6.The Great Resignation (Part 2): the prestige trap + cognitive dissonance + jumping when you can afford to drown
7.How to Do What You Love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精英中国学子华尔街生存实录:你还想让孩子拼命进投行吗 ?
28岁自媒体人创业实现财富自由,扬言挑战《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银行家开始“造反”了


作者:Luna,转载:外滩教育。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心痛!16岁华裔女孩因不堪受罚,命丧顶级名校揭秘哈佛名校毕业生的真实生活痛惜! 两名华裔女孩, 美国名校毕业, 毕业旅游, 竟遭如此毒手!“美元见顶论”引爆华尔街,人民币反弹后怎么走?一夜损失200亿!“华尔街狼王”被全球知名做空机构盯上,《华尔街》以他为原型,曾做空多家世界500强华尔街少数派陈韵|挣脱你的“金手铐”难以维生!顶级名校博士生开展学术罢工!中国企业“带着镣铐”混战大模型[唏嘘]加拿大华人父亲崩溃,16岁爱女命丧顶级名校! 学费38万一年长篇小说连载《此世,此生》第四十九章四悲痛!16岁华裔女孩因不堪受罚,命丧顶级名校多伦多父亲悲痛欲绝!送16岁女儿出国读顶级名校,却命丧校园!藤校毕业生都去了哪?美国顶尖大学就业报告&就业排名发布!加拿大父亲悲痛欲绝:送16岁女儿出国入读顶级名校,却命丧校园!憨老头吐槽名校毕业挤进体制内抢“金饭碗”,留学生的路越走越窄了吗?加拿大华人父亲崩溃,16岁爱女命丧顶级名校! 学费38万一年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一边涌入华尔街,一边戴上了“金手铐”……悲剧|加拿大华人父亲崩溃,16岁爱女命丧顶级名校!学费38万一年哪些美国大学毕业生最能“搞钱”?美国顶尖大学创业率&就业排名发布!AI、Web3.0人类新“奇异点”出现!世界顶级名校招生方向随之转变,如何影响7-11年学生的选择?日本顶级名校女生患癌辍学当陪酒女!5年后生活现状曝光,竟让无数网友佩服感动…太火爆了!为何从世界名校毕业的学霸们都扎堆去了香港纽曼夫妇5/26 波士顿新闻总汇 |​ 市长吴弭宣布新夏季安全战略 波士顿一公园发生枪击事件 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毕业生获得现金作毕业礼物《西线无战事》拍出战火浮生录微档--周光炯美国入境档案心碎!多伦多父亲崩溃:16岁华裔少女命丧顶级名校!森林中发现尸体!美国医生有自杀意愿者是常人的两倍,他们为何不敢求助?当名校毕业生主动成为“蓝领”血战华尔街,中国大妈这次赢麻了!震碎三观!华裔女子放弃华尔街,当“职业女友”,一小时$150000后投行女最爽的秘密:人在华尔街,睡后月薪7位数…从日本顶级名校辍学当陪酒女,历经患癌、男友去世,5年后打了所有人的脸!"金手铐 "锁住房主, 待售房屋供应量匮乏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