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下周杰伦才真的可怕
世代的狂,音乐的王,万物臣服在我乐章 路还在闯,我还在创,指尖的旋律在渴望
我听见脚步声,预料的软皮鞋跟 他推开门,晚风晃了煤油灯一阵 打字机停在凶手的名称,我转身 西敏寺的夜空开始沸腾
表哥带我和外婆参加 她最最重视的颁奖典礼 结果却拿不到半个奖
03
刚闭幕的33届,入围的男歌手里,除了崔健,你大概一个不认识。
这里面有内地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也有在台湾本土小众创作人。
去年,最佳女歌手是单飞多年终获歌后的田馥甄。
男歌手又是不认识的,台湾嘻哈歌手蛋堡。
周杰伦时代。
是一个两岸共享一个乐坛的时代。
所以他的辐射范围,是今天无人可以企及的。
大众对于周杰伦的推崇,以及对于金曲奖的冷感,正是反映了音乐圈开始分道扬镳,各玩各的。
但还是那句话——
没有神的时候。
不代表没有音乐。
近年,你总能看到很多相对小众的乐队,独立音乐人通过金曲奖崭露头角。
比如摇滚乐队草东没有派对,落日飞车,闽南语乐队茄子蛋。
风格各异,包罗万象。
对这些音乐人来说,金曲奖是一个重要的平台。
不光是对于台湾本土音乐人,还有很多没有一个专业奖项来肯定的内地新人歌手。
比如这一届最佳男歌手入围的裘德。
较之从前,金曲奖更像是给一众华语天王天后开聚会,锦上添花。
如今的金曲奖,一是发掘新人,二是让还在活跃的台湾老歌手们继续有证明自己的舞台。
2010年后,在产业重创,北上掘金等大潮后,台湾乐坛经历了一波残酷的淘汰。
歌手们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有人甚至就此一蹶不振。
当时没有受到影响的,其实就只有周杰伦。
于是,周杰伦永远安全地停在了巅峰。
而剩下的许多歌手经历过阵痛,挺过来的,走上了新的道路。
典型的是蔡依林。
早年,她红成一线离不开周杰伦的功劳。
那些传唱至今的经典《布拉格广场》《说爱你》,也是周杰伦巅峰时期给华语乐坛留下的宝藏。
2010年左右,蔡依林迎来事业低谷,那时差评缠身的她,是垃圾快餐音乐的代名词,是台湾乐坛衰落时方寸大乱的最佳体现。
顶级唱跳天后都这样了,华语乐坛还有救吗?
再后来呢。
2015年她的《呸》获得金曲奖最佳国语专辑。
那首在如今内地综艺上屡屡被翻唱,却屡屡被改的面目全非的《玫瑰少年》就诞生于那一时期。
纪念的,是因为社会偏见被霸凌致死的台湾少年叶永志。
你并没有罪 有罪是这世界
生而为人无罪
你不需要抱歉
2018年,她又发了《怪美的》,来抗议对美的标准定义。
同年周杰伦呢?
发了《不爱我就拉到》,emmmm……就……
不爱我就拉倒
离开之前 不要爱的抱抱
反正 我又不是没有人要
哥练的胸肌 如果你还想靠
无法否认,蔡依林这些新歌虽然粉丝超爱,事实也是没有当年的传唱水平。
但你能说这不是音乐吗?
甚至你能说这不是蔡依林歌曲音乐性的更上一层楼吗?
是的。
我们都习惯于好歌=热门的时代。
当年的流行歌曲,百听不厌,流行于大街小巷。
但问题是——
数据和流量,是否是判定音乐的唯一标准?
如果是,那么以这种思路创作出来的,把你耳朵磨出茧的抖音神曲,真的走进过你的心吗?
一边,是在流量思维下,大家找不到新歌来听。
另一边,台湾新的的歌曲,走上了另一条路。
小众,冷门,个性,自我。
不再是当年流行乐坛的大红大紫,却乐此不疲地做着吃力不讨好的探索。
2022年,难得的华乐坛的女歌手大年。
陈珊妮的新专辑《调教》,SM主题。
他人便是地狱
眉目传情
都在搜寻恶与下流的底细
日夜鞭策自己
套上挽具
对着镜子说:主人我爱你
——《捆缚》
徐佳莹已经不再满足于在抒情歌领域的成就,开始做舞曲。
戴佩妮,时隔六年再发新专,她风格不改,依旧把一首首词曲拗口的情歌,唱得九曲回肠。
要多过从甚密
才算是意乱情迷
但看在底线的眼里
早越过安全区
——《后果自负》
华语乐坛不是没救了,也不是没作品了。
只是,大家更愿意去选择自己的道路,自己的听众。
而不是拼命去成为那个“唯一的神”。
04
对周杰伦的吹捧中,一种论调是,他就是无可置疑的唯一的神。
的确,以周杰伦的成就,不管是同时代,还是之后都没有人可以挑战。
口水歌玩票也好,不断重复自己也罢,周杰伦地位都不会改变。
因为我们一直需要这个神一样的权威。
在不同价值注定分化的时代浪潮里,去强行形成一种最高共识。
“怎么,周杰伦都骂?”
“不管怎样,周杰伦就是YYDS。”
可对于金曲奖和台湾歌迷来说,没有周杰伦,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2017年金曲奖歌王没给周杰伦,给了小有突破的方大同。
年度歌曲提名了《告白气球》,最后获奖的是新人乐队草东的《大风吹》。
新人还在出,老人还在创新。
何必只盯着一个永远的周杰伦呢?
不光是音乐,其实台剧也一样。
千禧年代一度霸屏的台湾偶像剧消失了,我们看的少了,那台剧就死了吗?
这些年,你会发现台剧变得非常多样化。
有《想见你》这样的爱情剧,有《华灯初上》这样的悬疑之作,还有《俗女养成记》这样的“返乡剧”。
台湾近年的文艺作品里,透露着一种逆向生长的倔强。
我要有自己的视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非要去迎合某一种最高权威。
重要的是,我可以有这样选择的空间和自由。
《俗女》讲的就是39岁的陈嘉玲,在大城市闯荡失败,决定回到家乡。
不再执着于世俗对于成功的定义,而接受自己是个乡土的“俗女”。
有趣的是,如果你看周杰伦的《稻香》MV,会发现这不就是一个男版《俗女》的故事吗——
中年职场失意,返现,在家人的帮助下重新找到生活的定位。
最后,Sir还想说一位四度获得过金曲奖的台湾音乐人林生祥。
他有一首歌非常火,电影《大佛普拉斯》的配乐《面会菜》。
他当然不需要。
没有歌手,会永远处在创作的巅峰期,哪怕周杰伦再也不出新歌,他也是华语乐坛不可取代的人物,是一代人不变的偶像。
可是。
我们不是周杰伦。
我们的乐坛也不是周杰伦。
那,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