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壶小则香不涣散

壶小则香不涣散

文化

宜兴紫砂,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情独以钟。文人之所以对紫砂推崇备至,源于紫砂可以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寄情之物。


热衷于品茶的吴地文人,十分推崇江苏宜兴所制的紫砂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曾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者为上”,并道明原因:“盖既不夺香气,又无熟汤气”。

清早期 邵仲华制紫泥美人肩壶

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


“阳羡”即今江苏省宜兴市古称。清人汪文柏的一首《陶器行赠陈鸣远》诗里这样赞美宜兴紫砂: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和今天类似的饮茶方式,是从明代开始。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令禁止制造费时费力、工序繁冗的团茶,改制散茶、叶茶。明朝人便改用茶壶容茶,煮沸水冲泡,再注入茶杯饮用。

明代 唐寅 事茗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记载:


紫砂制壶名家时大彬,起初喜好做大壶,后来游历江苏太仓,听闻陈继儒与王鉴、王时敏几位文人品茶时,对小壶推崇备至,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玲珑有趣。于是改做小壶,以应文人饮茶风尚之需。


紫砂壶自然古朴、素淡清雅的品质恰与文人心境契合。文人雅士的参与,不仅让宜兴紫砂壶迅速成为茶器新贵,其欣赏性、审美性也越来越丰富。


清中期,能书善画的艺术通才陈曼生即是其中杰出代表。他将文人意趣注入紫砂制器中,其壶制形式雅而不俗,壶身的铭文镌刻更是雅韵横生。

曼生十八式


十八种壶式的设计把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不仅将紫砂工艺与文人的风雅生活密切结合,对当时和后世的宜兴紫砂发展影响尤为深远。


紫砂艺术历经数百年潮流变化,饱经历史沧桑而魅力不减。自明清以来,不论物质生活是否富足,形形色色的爱好者对紫砂艺术的追捧都未曾中断。


长久以来,紫砂传承的经典壶型使用者众多,而精工的紫砂品茗杯则极少,观复博物馆推出【朱泥小品系列紫砂壶】


明清制壶名手众多,称名者有张君德、惠孟臣、惠逸公、陆思亭等,为后世仰慕。所传壶品多小巧精妙,成为经典壶式,成为后世朱泥小壶的代名词。


明清时期,紫砂器风靡,因朱泥窑温高,冲泡时散热慢,以朱泥为胎的梨形紫砂壶,一度纵横茶界。


耿宝昌先生曾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谈到:“梨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是传承了几百年的经典之器。

梨式,因其型似梨状而名,最早为瓷器造型。其原始造型出现于五代,宋、金时期南北方各窑也有相似造型瓷器烧制。较为标准的梨形壶是在元代开始出现。


此梨式壶壶身线条较一般梨式而言稍矮,更具丰腴安稳之感,三弯流曲度舒展,由壶腹延展而出,与耳环把间隔壶身相衬。

此壶挺秀,为孟臣壶变式,壶身昂挺,腹部鼓出,型如扁灯。


壶口、壶底均需收束,在横向形成一种张力。口盖子母线清晰,尤见精神。壶盖圆鼓顶平,壶钮长圆,便于拿取。三弯流胥出,鋬把蓄劲,式度凝练,形器型张弛有度,透出一股清雅古韵。

俗谚有:“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其中逸公,即惠逸公,清雍正、乾隆时制壶高手。逸公所制茗壶,作品雅致脱俗,巧而不纤,古朴可爱。

此逸公壶,为变式,壶形制古雅,式度凝练而饱满。流出三弯与壶身明接,曲把如耳,线条畅顺和谐。


盖式高隆平顶,圆钮安然于壶上,边沿直出,显干练挺拔,尤具特色。壶底内凹,做隐圈足,倍见巧思。


古人说“养壶如养性”,进而养出壶的气韵及生活的意趣来,实在是至美的人生享受。

6月1-11日,此观复朱泥小品系列紫砂壶限时特惠中~

店铺搜索:朱泥、小品、紫砂壶查看更多茶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