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未买过奢侈品,却靠微薄工资收藏了5000件艺术品,去世前全部捐出
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La rose | 图:Google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
九十年代的纽约曼哈顿,如果你在街头遇到这对老夫妻,赫伯特 • 沃格尔(Herbert Vogel)和多萝西 • 沃格尔(Dorothy Vogel),或许会不以为意的匆匆离开。
因为这座纸醉金迷的欲望之都里,路上多的是衣着鲜亮的行人,电影海报般奢靡的上东区富人,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还停留在《欲望都市》的经典台词里。
「你好,我的名字叫惊艳。」「我爱你,但我更爱我自己。」「为啥人人都要结婚生子?太老土了。」
赫伯特和多萝西,就是这座城市最不起眼的一对,也是最老土的代表。
他们一个高中没有毕业,在邮政总局分拣邮件,一位倒是拿到了硕士学位,但是嫁给了低矮且样貌平凡的快递员,且做着图书管理员的无聊工作。
这对老夫妻在任何方面,都不值得让行人驻足。
但就是这样一对月薪4千美元,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生活节俭,衣着朴素,一贫如洗,住在不足40平米老公寓里,无儿无女无钱的夫妇,连续10年禅联收藏家榜首,收藏了将近5000幅现代艺术品,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收藏家」。
就连当时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馆长,也在听闻这对夫妻的事迹后,无不惊诧的表示:这简直就是奇迹!
「他们年收入不足 5W,但他们的收藏却填补了整个艺术圈的空白。」
「这两个人就是一座美术馆。」
据多萝西说,「除了动物,艺术是赫伯特唯一的兴趣。」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这对夫妻便开始了收藏艺术品的道路。
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而言,艺术收藏简直遥不可及,而赫伯特夫妇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他们单纯只是追逐艺术审美,并不计较市场价值。
在极简艺术和概念创作还不热门,很多极简艺术家们甚至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敲开了艺术家的门庭,几乎遍访了所有艺术家的工作室,只为寻找那些自己喜欢的作品。
他们不像那些皇室贵族,追求名人作品,也不像那些投机倒把的商人,追捧流量之作。他们只是专研艺术,并去市面上寻找那些自己感兴趣的画作,并在这些艺术家还籍籍无名时,已经收购了他们几千幅作品。
艺术作品就是这样,需要收藏者具备极高的审美和修养,以及对艺术的赤诚之心。
那一年,约翰 • 张伯伦还未成名,作品甚至多次被清洁阿姨扔掉,但赫伯特夫妇入手的第一件收藏品,就是张伯伦的雕塑。而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后来甚至被以三千多万的高价拍出。
他们也痴迷克里斯托夫妇的一幅拼贴画,那时,这对夫妇还未成为包裹凯旋门的大师,也没有凭借《包裹群岛》而世界知名,可赫伯特夫妇还是买不起他们的作品。
他们多次登门,多次观摩,却囊中羞涩,以至于连艺术家都看不下去了,打算免费送给他们。
赫伯特夫妇却郑重其事的表示:我们爱你的才华,并不是贪图你的作品。你们不是要出差半年吗?我们可以给你照顾小猫。
就这样,夫妻俩给克里斯托照顾了半年猫咪,换回了喜爱的拼贴画,而这幅画在艺术家出名后,自然价值连城。
而那一年,极简主义与概念主义创始人,后来对整个艺术界、乃至建筑界造成重要影响的艺术家 —— 索尔 • 勒维特特(Sol LeWitt),更是穷得叮当响。
他的作品无人问津,走不下去时,这位日后首屈一指的艺术大师,已经决定放弃创作了。
赫伯特夫妇却敲开了艺术家的大门,购买了他的第一幅作品,并付出了远高于作品当时售价的钱。
「那是我第一幅卖出去的作品。爱讲价的他们付了比原价更多的钱,告诉我:请你一定要画下去。」
赫伯特夫妇表示:我们的钱不多,只够买一些灵魂的光。但请用力去燃烧吧!
将近五千幅大师级的作品,大多购买于大师们还未成名之前,甚至填补了整个艺术史的空白。支撑这对夫妻的,单纯只是对艺术的热爱而已。
华盛顿博物馆说:「他们领先于很多博物馆。他们不惧怕具有挑战性的艺术。他们的收藏具有前瞻性,令人深思和惊叹!」
《华盛顿邮报》表示:他们支助了至少二十多位艺术家,他们不是带着功利性在从事艺术收藏,而是全凭热爱在做这件事。
坚持就是力量。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凡,但累积的热爱和时间,的确会变成力量。那些把热爱做到极致的人,都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最终不知不觉中兑换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过着有灵魂的生活
有人说:上帝造人的时候,把灵魂分成两半,于是终此一生,要去互相寻找另一半。有时候会找到,但大多数时候都找不到。还有人说: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
而赫伯特和多萝西,是幸运的那一对。他们不仅彼此相爱,还彼此相互理解和支持。
如果想要知道何为灵魂伴侣?那应该好好听听他们的故事。
1922年8月16日,赫伯特 • 沃格尔出生。这位在哈莱姆区长大,身高只有一米五,高中没有毕业的男孩,是一名俄罗斯犹太裔制衣工人的儿子。
他的父亲是裁缝,母亲是家庭主妇。
二战期间,赫伯特曾在美国陆军服役。之后,在美国邮政服务局担任文员,并被分配到曼哈顿几个不同的分支机构,直到1979年退休前,他都平凡的不能更平凡。
而出生于1935年的多萝西,父亲是纽约埃尔迈拉的文具商,家境优渥,热爱读书的她,获得了锡拉丘兹大学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在1990年退休前,一直在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
她年轻时就长得美,风姿绰约,优雅博学,还比赫伯特年轻13岁。
但两个人第一次在展览会上遇见后,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一年后,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段婚姻在外人看来,并不算门当户对。但多萝西甘之如饴,因为她看到这个男人灵魂的光。
赫伯特虽然学历很低,但酷爱学习。他从50年代中期开始,就利用微薄的薪水,支撑自己在纽约大学 (NYU) 美术学院,修读艺术史课程,并学习现代绘画。
他很有爱心,收留各种流浪动物,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用来谋生、阅读,以及去大学蹭课。
婚后,受丈夫的影响,多萝西也开始去美术学院上课,学习绘画技巧,欣赏现代艺术。他们一起听了马克斯 • 弗里德兰德、罗伯特 • 戈德华特和欧文 • 潘诺夫斯基等,很多现代艺术家的课程。
还领养了8只流浪猫、19条鱼、20只乌龟,以及收藏了满屋子的艺术品。
虽然现实生活一贫如洗,但是精神生活无比丰沛。
索尔 • 贝娄在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里,借助主人公的对话,对爱情有一段精湛的概括:
「在抵达生命的尽头前,你有一张关于痛苦的清单得填满 —— 那单子长得像联邦文件,只不过那上面要填的是你得去受的苦。有无数种分类。首先是肉体上的痛苦 —— 比如关节炎、胆结石、痛经什么的。下一类是丢面子、遭背叛、上当受骗、遭受不公正对待。但所有项目中让人最难熬的必然与爱情有关。」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每个人依然要坚持呢?如果爱情伤得他们那么痛,而且到处都可以见到为情所伤的惨象,那人们为什么不理智一点,早早抽身而退呢?
因为不死的向往,或者只是希望得到幸运的眷顾。」
对爱情本能的追逐,是人类不死的向往。因为爱情本身是奢侈品,灵魂伴侣更是难得的人生际遇,虽然人人知道遇见的可能性不大,却依旧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幸运的眷顾,万一遇上了呢?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笨拙的赫伯特,曾对多萝西说:「你的侧脸,像维纳斯的诞生。」而七十年后,多萝西依然满足地表示:「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嫁给了他。」
当俩人决定将毕生收藏捐赠时,博物馆的馆长,万分感谢他们的牺牲。赫伯特却立刻反驳说:「这不是牺牲。是我和爱人在人间贩卖了一趟浪漫。」
2012年7月,多萝西推着轮椅上的赫伯特,去参观俩人毕生收藏的那些展品,如今这些展品,已经全部对外开放。
2012年7月22日,像经过了郑重的告别后,可以安心离开一样,赫伯特与世长辞,享年90岁。
曾有人问多萝西,如果没有遇到赫伯特,人生会怎样?多萝西笑着说:「我可能是一个家庭主妇,养儿育女,终此一生。」
而当问题抛给赫伯特时,他大笑着回答:Nothing!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什么都不是。」
「我不会去收藏,不会去画画。因为有你,世界才有趣。」
赫伯特去世后,多萝西停止了收藏,她说:「这是我们一起做的事情,我不想在没有他的情况下继续下去。」
在曼哈顿的狭小单卧室公寓中,她守着那些动物,和有他的回忆,过着静静缓缓的生活。一如过去几十年一样,外面的喧闹与她无关。
黑塞在《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里写道:公职、条框、时髦与汇率当道,在这可怕的「现实」中,我寻找道路。最终总是孤独逃走,失落又自由,想去那儿,梦幻与极乐流淌的单纯之地。
人们向往灵魂伴侣,但灵魂伴侣可遇而不可求,人们渴望单纯之地,而世间尽是功名利禄。
赫伯特与多萝西这对伴侣,倾尽一生于热爱的艺术事业中,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都市的灯红酒绿里,搭建了心灵的单纯之地、极乐净土。
96岁的荣子奶奶,是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最高龄在职药剂师」,在写的人生哲理书《时间是良药》里,她告诉大家:烦恼的产生,都是在生活富足的时候。只有当没有生命危险、生活富足之后,你才会产生烦恼,才会担心「这份工作真的适合我吗?」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还有被别人强加的‘应该’会成为有害身心的毒药。对于这样的‘应该’,也许有必要质疑一下。好的‘应该’会消除烦恼,被强加的‘应该’会给心灵制造牢笼。」
黑塞也在《悉达多》里表示:如果你将一粒石子投入水中,石子会沿着最短的路径沉入水底。
但是人类不一样,人类世界有太多应该的事,以至于人们很少去坚持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而那些应该的事,无疑遵循趋利避害的人类共性,最终的后果就是:大家都追求同样的过程,就会都挤在低处,像蛆一样熙熙攘攘。
如果遵循世俗的标准,多萝西不会嫁给赫伯特,而赫伯特也不应该做烧钱的收藏。如果按照世俗的眼光,他们本可以过着百万富翁的生活,但这对夫妻,从不下馆子,衣着寒酸,将毕生奉献给艺术收藏,却又将毕生收藏,无偿奉献给大家。
当家里已经放不下这些收藏后,当这些作品开始变得名贵起来时,赫伯特夫妇并没有坐地起价,靠着收藏大发一笔横财,而是将他们的毕生收藏全部捐献。
1992年,他们将2490件艺术品,捐给了国家博物馆。2008年,他们又捐出了剩余的2500件藏品。
夫妻俩开展了「五十个州的五十部作品」的活动,在每个州都选取一家国家博物馆,送出捐献的五十件艺术品,确保公众可以免费观赏。
有商人高价购买,赫伯特却表示:艺术不是冰冷势利的财富,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是我们和艺术家在人间相遇,然后窥见了一眼星空。
有富豪好奇的问他们:你们这样的收藏有什么意义?是呀,在世俗眼里,收藏如果不能兑现为财富,收藏的意义在哪里呢?
赫伯特夫妇却表示:意义?为什么要有意义?我们只是为了开心,只是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仅此而已。
「如果艺术不能被大众看见,美好不能寻到纯洁的眼睛,那就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垃圾。」
回到最初的问题,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赫伯特夫妻,用自己的实践告诉人们:没有应该的人生,只有想要的生活。
「大多数人都想把钱花在汽车、假期和食物上。我们没有。我们非常小心。我们量入为出,我们过去从未负债累累。我们坚持坐公共汽车。我们对假期的美好想法,是一本好书和一盒糖果。」
40多年来,多萝西的工资用来生活开销,赫伯特的工资用于购买艺术品。
贫穷让他们住在仅有40㎡的一居室,出门只能坐公交车或地铁,甚至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从不下馆子,自己在家煮饭,也不买车,更不购买任何昂贵的东西,除了艺术品。
他们过着最简单的生活,却做着最伟大的事情。
正如作家黑塞曾写过的那样:世界是肥皂泡,是歌剧,是欢闹的荒唐... 释然之路既不向左也不向右,它通向自我内心。
1. THE NEW HORK TIMES | Herbert Vogel, Fabled Art Collector, Dies at 89
2. THE TIMES OF ISRAEL | America’s least wealthy art collectors see 50/50 vision realized
3. GREYNOTGREY| Herb & Dorothy Vogel Built a Priceless Art Collection on a Budget
4. ART IN AMERICA| Herb Vogel Half of Legendary Collecting Couple Has Died
艺术的价值不在于金钱,而在于欣赏时那颗单纯的心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
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
© Copyright
丹尼尔主编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和彼此生命的连接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