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赛道是人心
观 点 / 刘润 主 笔 / Neko
(本分享来自进化岛社群日常)
私域:用户的门,只能自己打开
这几年,好像全世界都在做私域获客。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
早上起来,就开始被一些群全员@通知,课程提醒、直播通知、餐厅福利……退出吧,好像还用得着,不退吧,消耗注意力。
而真正重要的聊天窗口淹没其中,找起来很费劲。
算了,干脆折叠吧,想起来再搜。很多时候,也就没有然后了。
于是,全员通知失去了它的作用,真正重要的通知,也就不重要了,久而久之,你也忘了这个群的存在。
你确实会有需求,但是,你更希望是自己需要的时候能找到,而不是在不需要的时候占据你的注意力。
私域,本来是触达用户生活、给用户增加便利的方式,却被滥用,成为一种打扰。
可一些人还没有意识到。
前些日子,我删了一位好友。因为未经同意就擅自把我拉进群,我遭到了信息轰炸。
我的手机,是全天静音的。
所有的群都是免打扰。如果有人经常给我发消息,我会对这个人也开免打扰,如果他继续发,我会删除他。
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
而相对来说越是高价值的客户,他的注意力就越不希望被分散。
我不一定是典型用户,但用户普遍不爱被当成韭菜收割,你这么做了,他一定是会有感受的。
上周,在进化岛社群上,我回答了一个关于客户加入私域社群后的运营问题。
这位岛民十分困扰,每月有1000多位各类渠道成交的客户入群,但社群活跃度低,退群率很高,后续销售效果不明显。
社群运营的重要心法是,用私域来服务客户,而不是用私域来销售产品。
服务客户,是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提供匹配的内容和服务,客户满意,从而产生购买。
从产品销售出发,不断卖东西,客户感觉自己只是在被收割,那就一定会不断流失。
可能你会反驳,我推荐的产品就是有价值的、真正能帮助到对方的啊!
我猜,一些公司也是这样培训销售的:我们的产品就是在帮别人解决问题,你不只是在销售,更是在助人。
嗯,我不否认,你的产品可能真的会对用户有帮助。
只是,你的逻辑,和用户逻辑是不一致的。
是不是广告,是不是打扰,不是你说了算,是用户说了算。
你站在产品销售的角度,当不得不做和认知矛盾的行为时,会给自己找理由,让行为合理化,你的认知就能协调了。
如何衡量是用户真的需要,还是你发生了“认知协调“呢?
不妨想一下,当你退出销售的角色,站到用户层面,是否会改变想法。
如果改变立场,就会改变认知,那么,答案也就很清晰了。
退一万步讲,哪怕你真的想单纯帮助对方,没有经济利益,也需要给到对方选择权,让对方舒服。
过于热心,也是一种对边界的不尊重。
回到社群场景,服务的边界感是什么?
用户的门,只能自己从里面打开,不能从外面撞开。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能让用户愿意从里面打开门呢?
难道,我就什么推广动作都不做,只能被动等用户来找我吗?
嗯,那你一定会死得更快。
营销,让别人知道你,还是必要的。
只是,知名营销战略咨询师小马宋在《营销笔记》里说过,营销的营,是经营的营。
站在客户的视角,才能看到真正的需求。
最好的营销,是产品本身。
产品:需求的尽头是多巴胺
那么,怎么才能设计出用户觉得好、还忍不住推荐的产品?
一定是围绕用户需求,做到极致。
但是,用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很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上来。
iPhone 4 出来之前,用户说买手机要买诺基亚,防摔。
数码相机出来之前,用户说印照片、拍证件照找柯达,大品牌,更安心。
这些过往的大品牌,都有各自的长板和优势。只是,后来,用户不再需要这个长板了。
根据自己的长板开发,是解决我为什么做的问题,而围绕用户的需求,是解决用户为什么需要的问题。
用户不会因为大品牌和百年老店买单,只会因为产品满足需要买单。
每个阶段,产品开发者都要不停问自己:当下,用户为什么需要这个产品。
如果沉浸在自己的优势光环之中,在行业变革到来时,没有敏锐觉察、及时掉头,就很可能面临淘汰。
而洞察到用户新的需求,也会催生新的行业。
小红书上,00后正在兴起一种很新的约会——和喜欢的动漫人物约会。
服务提供方扮演成客户喜欢的游戏或动漫中的角色参加约会。
角色通常是男性,但实际上供需双方都是女性,以此营造一种安全的"梦想成真"式约会体验。
这项约会服务被称为"cos委托"。
如果穿越回20年前,这个职业简直是行为艺术,无法理解。
但今天,你就知道了,这项服务卖的,是"心动的感觉"。
从温饱到小康,物质需求开始转变为情感需求,用户需求的尽头,是让人快乐的多巴胺。
陪伴、心动、疗愈、成长、健康……一切刺激多巴胺分泌、让人感到美好的服务,都可以形成新的产业。
比如,很多都市人会养猫狗作为陪伴。宠物成了家人,也需要关心它们的健康与快乐。就衍生出:宠物健身、猫粮品尝师、宠物饮品奶茶店……
真是创意辈出。
我怎么才能想到呢?
创意可以设想,但要能形成商业模式,一定不是凭空设想的,而是需要,离用户近一点。
全球最大民宿平台爱彼迎(Airbnb)在创业早期业务惨淡,寻求资金支持,却被20来位硅谷投资人集体判了死刑。
投资人认为:这个创意简直是异想天开,没有人会愿意和陌生人分享自己的住所。
直到创始人从硅谷跑到最大的客户群所在地纽约,亲自住过二十多家房源之后,才发现了真相——租不出去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因为房东拍的照片不够吸引人。
当他们协助纽约的房东意识并解决这一问题之后,爱彼迎的业务也迎来了全球的爆发性增长。
中国服务设计领域顶尖高手、桥中创始人黄蔚,在《服务设计》一书中提到,比起大数据,深入用户得到的小数据更能帮助捕捉用户的底层需求,更适宜在产品或服务设计早期使用。
及时洞察身边人的需求变化,老生意或许也能打开一片新市场。
很多在外面打拼的年轻人,或许就收到过父母的唠叨:少吃点外卖,不健康!
"好的好的知道了。"
敷衍过后,他也很无奈:是我想不健康吗?是时间不允许啊!
有人就洞察了这一无奈背后的需求。
前两年,湖南长沙一家菜摊的阿姨,因为发现儿子工作后没时间洗菜做饭,就创造性地在自己的菜摊增设"一周菜单"服务,广受附近年轻人的追捧。
现场购买后,洗菜、切菜、搭配、菜谱一条龙服务,回家一炒就好了,节约时间。
这位阿姨真正做到了孟子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把对自家孩子的操心,转化成了对天下孩子的关心,也就赢得了这些年轻人的心,自然生意兴隆。
如果眼里只有利益,是看不见用户的深层情感需求的。
带着关怀去理解具体的人,会发现一个人的背后,其实是一类人的需求。
产品和服务永远要围绕用户体验来设计,离用户近一点,用心觉察,说不定就能嗅到未来的机遇。
售后:放下自我,看见用户
产品推出了,但是,众口难调,服务能力也有限,还会有意外发生,难免会遇到用户不满意的情况。
一个个不满意的用户,就是一张张嘴角下拉的脸,会随着解决问题的时长和对回复的不满意,越来越愤怒。
😕☹️😠😡🤬
如果问题没有顺利解决,积累了很多愤怒的用户,不但直接影响口碑,也会影响客服人员的工作体验和对用户的态度,加剧矛盾。
实际上,很多用户只是一时情绪上头,并非为了找茬。
假设你走进一家餐厅,扫码点完餐后,等了30分钟还没有上来。你有些生气,催服务员上菜。
结果他说,不好意思,这边并没有看到您的订单,您是不是还没有支付?
你重新扫码打开点餐页面,发现果然,下单成功下面还有一行灰色的小字:点击支付后生效。
如果你那天刚好心情不好,或者着急赶时间,可能就会说,你们字写太小了吧,根本没注意!
服务员马上解释说,真的非常抱歉,其实这也是担心支付提示写太大不好,怕客人觉得我们就是急着收钱,才缩小的。
你可能腾地就冒火了:对啊,那你急什么呢?干脆别写,走的时候再付啊!让我白白等了半小时,也没人提醒我!
服务员继续解释,让您久等了真的非常抱歉,只是我们有规定不能提醒用户点餐,也是希望用户使用我们的空间时,不点单也不会有压力……
你看,一口一个为用户考虑,不断道歉,可还是得罪了用户。
问题出在哪?
一方面,重要提示写得太小,就不再是一种提示,而是一种免责声明:
我已经写了,你看不见是你没仔细看,不是我的责任。
另一方面,用户的真实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优化参照,没有人比用户更了解自己的体验。
如果不先接纳,就开始解释,就是在否定对方的体验,用户就会觉得你并没有看见他的真实诉求,只是沉浸在自以为的"用户诉求"里。
既不能让用户满意,又浪费了一次了解用户的机会。
可能你会觉得,我已经道歉了呀,而且我也是有原因和苦衷的,我拼命为他考虑,他怎么就不能听听我的解释呢?
请问,你是想被理解,还是想让用户继续用你的产品?
你是想被原谅,还是想让用户满意?
为什么这么问?用户如果能理解、原谅我了,不就会包容我一些吗?
理解可以。只是,凭什么?
用户是朋友的话,也许可以理解你,会说,是啊,做这行确实挺不容易的,这么辛苦,要不你转行做点擅长的吧。
善良一点的陌生人,可能会说,理解你不容易,但是我的需求确实没有满足,可能我们不太合适。
原谅,也是一样。凭什么?
男女朋友吵架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一句话:
"我都道歉了,你还想怎么样?"
潜台词是,我是做错了,我也很抱歉,但是我已经道歉了,你怎么还不原谅我?
对方不原谅,一定是因为,你的道歉,只是解决了自己的歉疚感,并没有解决对方的问题和情绪。
所以,如果只想通过道歉寻求原谅,你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对方的体验。
用户,也是一样的。
歉也道了,补偿也给了,他还是不原谅你,因为他的情绪和潜在的担忧并没有被看见和解决。
货没收到,也许,这次是通过补偿解决了,但是,下次呢?我还该不该继续信任你?
如果只是补偿,表面看这次问题解决了,可用户依然有担忧情绪和不信任的感受。
情绪还在,那问题永远都在。
情绪被看见了,就像一束光打入黑暗,愤怒也就开始消失了。用户也就能听得进你的话了。
沟通是为了站在同一侧,从用户的感受出发,共情对方的情绪。一味解释自己,忽视对方的感受,只会愈加对立。
最后,能不能让用户看到,你做了流程上的优化迭代,让用户进一步放心,重新信任你。
嫌货才是买货人。有愿意反馈的用户,一定要特别珍惜,用心对待。
他愿意提醒你,是因为此刻还在意你,否则,他就像更多的用户一样,直接转身而去,再也没有回来。
分手,就是不爱了,不需要理由。
所以,好的售后服务,需要带着同理心,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情绪。
如何做到?
放下自我,看见用户。
最后的话
流量红利,看似正在消失,其实只是在往体验更好的地方转移。
没有用户喜欢成为韭菜,但所有用户都喜欢被真正关怀和重视。
带着对边界的尊重,用私域服务好用户,而不是一味销售产品。
带着对个体情感的关怀,围绕用户的多巴胺体验来开发产品、设计服务。
带着同理心,在面临投诉时,放下自我,真正看见并理解用户的情绪。
正如分众传媒创始人、董事长江南春在前不久的进化的力量·季度盛宴上分享时所说:
人口增长的红利已经结束了,但是人心的红利正在展开。
祝你,赢得人心。
加入刘润老师唯一商业付费问答社群
获得向老师提问的机会
来进化岛
和1.4万创业者和管理者一起进化
提早一步,看见商业未来
点击下方图片,来进化岛,提前获得刘润老师第一手洞察。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