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日本大阪世博会,8国展馆方案一睹为快
贫富差距和社会冲突的加剧等社会问题的频发,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新的社会挑战,以“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为主题的2025大阪世博会旨在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创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性社会。
近日,各国展馆方案陆续公布,让我们来一睹为快吧!
01
Expo Osaka 2025 园区规划
日本大阪世博会将于 2025 年 4 月 13 日开幕,并于 2025 年 10 月 13 日结束。这将是日本继1970年大阪世博会后第二次举办该盛世。本届世博会所提出的官方主题是“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次主题为拯救生命、赋予生命力量、连接生命。
本次世博会的场地位于梦洲,这是一个位于大阪最西侧海滨的人工岛之一,能够为游客提供濑户内海的景色。
岛屿面积超过155公顷,场地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西部绿化,南部水域和中央的临时展馆区。大量绿化被引入园区,努力实现联合国的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创造自然和谐的新环境。
临时展馆由木质环状回廊连接,形成环形流线。木质环状回廊全场2000米,直径615米、高度达12米的廊架完工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木构建筑。
360度的环形步道将园区内的各类广场和展馆连结起来,提供遮阳避雨的功能,通透的构造也方便游客同时饱览周边海景。
贫富差距和社会冲突的加剧等社会问题和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新的社会挑战,2025大阪世博会旨在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创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性社会。
园区中心的标志性展馆还将提供结合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各类体验,鼓励游客探索多样化生活和实践创造力。
2023年4月26日,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首次亮相。从2022年4月开始,中国贸促会面向全国征集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最终确定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的以“中华书简”为外观的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
“中华书简”是一座以绵延展开的中华书简为外观的竹黄色建筑,让观众一眼就能感受到强烈的中国元素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突出阐发中华文化发乎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
建筑外立面在温润华美的书简上镌刻诗词歌赋,描画山水意境,与馆前墨池竹影的园林景观浑然一体,为观众带来独特的参观体验。
中国馆的建筑外观融合了竹子、汉字、书卷三个主要元素。
其中,竹子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元素,中国人喜竹、种竹、爱竹,同时竹子也是一种可再生的生态建筑材料,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和当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真草隶篆,都在向世界传播着中华文明的丰富信息和独特魅力。
书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昭示着中国“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软实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持久的文化自信。
中国馆内部延续书简长卷的主题立意,并将其与现代展览建筑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的展示空间犹如文明演进,从历史走向未来。封闭的无柱展厅与自然采光空间巧妙结合,虚实相生,既便于布展,又在观览中营造人与自然互动的美妙感受,呼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巴西馆设计团队在这次会展中采用了“蒸汽云(Rios Voadores)”作为主题,以揭示巴西最宝贵的资源—亚马逊雨林在缓解世界气候方面的重要性。
主题旨在揭示了万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每一个生命都在保护森林、保护地球角落的每个人。
展馆的屋顶呈现一段顺滑的曲线,独立的内部空间四周由随风而动的编织金属幕布所包裹,形成与外部相隔的半透明屏障。建筑一角随性拉开的幕布将作为展馆的开放式入口空间。
内部由矩形体块和发亮的深邃通道拼合而成,游客可通过坡道依次进入展馆各展览区。
展馆内部还设有人造水面区,通过“蒸汽云”形成源源不断的雾气效果,行走在水面小径的游客可感受水雾萦绕的朦胧体验。
这座建筑被称为“雕塑活力”,采用螺旋形式唤起向上的动态螺旋运动,被认为是理想人生道路的寓言。建筑的概念基于空间由身体和灵魂的运动塑造的论点。通过参观者在展馆内部的积极活动,文化内容得以具体化,从而完成参观者的旅程——获得内在的活力。
螺旋形状的展馆被雕刻成一种运动形式的结构,通过在整个空间中看到的文化内容,轨迹既令人欣慰又合乎逻辑。
该馆建成后,直径为 15.5 米,高出地面 12 米。展览空间为 402 平方米,坡道宽度在 1.8 至 7 米之间。坡道的尽头是海景屋顶露台和俯瞰礼堂的玻璃天窗。一个楼梯,编织在圆柱体双层壁的空腔中,提供了一条通往商业大楼底层的通道,这也是展览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展览的最后一章。
手工制作的玻璃立面让人想起捷克共和国玻璃制造的历史传统。展览空间和外部环境营造出建筑闪耀的氛围。立面上的集成屏幕百叶窗可提供额外的遮阳效果,夜晚室内的人造光穿越通透幕墙向外界释放闪烁光芒。
承重结构的概念是一个规则的 CLT 木板框架系统,它形成一个连续的结构,以螺旋形展览坡道的形式始终坚持所选择的概念,在一个转弯内分为 36 个部分礼堂。
由于展馆建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复杂性,设计设想在捷克共和国生产和准备绝大部分部件,并在运送到日本后在现场进行相对简单的组装。返回捷克共和国后,将来在其起源地用作博物馆或画廊类型的展览空间。这将本着最初提出的寻找内在活力的展览概念的精神完成它的旅程。
05
德国馆方案
建筑设计:LAVA – Visionary Architecture Laboratory
“Wa! Germany” 是德国馆的主题,该主题在日语中有几个积极的含义:“Wa” 一方面意味着“圆”;另一方面,这个词还代表“和谐”,代表循环经济下自然和技术的和谐共存的目标。最后,“Wa” 也代表着惊叹声“Wow!”,这也是该馆在世博会上应该引起的热情反应。
德国馆像往常一样完美地将馆内主题与建筑融合在一起:由木材构成的七个圆形建筑体邀请人们参观,从木制的圆形建筑群中就可以理解其循环性的主题。
设计中,由圆柱形建筑组成的群体相互交融,提供了展示和餐饮区域,并带有一个可供人们漫步和探索的自由绿色公园。在室外区域,还设有馆内的活动舞台。
像既往的世博会中的德国馆一样,建筑学的概念源于展览的理念:参观者将进行一次情感和多感官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他们将了解循环社会的未来愿景。
06
波兰馆方案
建筑设计:Medusa Group
波兰这次策划了一座主要由建筑垃圾制成立面的独特展馆,粗犷的外形旨在传达环保意识,刺激人们不断探寻环境破坏的解决方法,呼应“拯救生命”的会展理念。
山体般的建筑大空间由颜色丰富的回收建材立面和简洁的单色人行天桥及小立方块共同组成,两者形成鲜明对照。
展馆将从拆除建筑物、废料场或回收仓库中获取立面材料,其组成可能是混凝土预制构件、玻璃、铝废料压缩块、电子垃圾或车身部件。
07
瑞士馆方案
建筑设计:Manuel Herz Architekten
瑞士馆的概念侧重于可持续性。由回收和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球体和模块化结构,以及在建筑物周围过度生长、封闭和封存二氧化碳的植物,构成了单层无障碍建筑,并有助于将生态足迹降至最低。
展馆由五个球形体块组合而成,嵌入一片绿植景观当中,设计方旨在将其变成下届世博会中最生态的展馆之一。
球形体块的铝箔外壳内部由轻质结构提供支撑,世博会后铝箔还可回收利用并制成其他家具。屋顶还设置有一间露天休闲酒吧,头顶开设圆形大天窗,独具特色。
08
卢森堡馆方案
建筑设计:STEINMETZDEMEYER
卢森堡馆同样以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为设计主题,以交流-多元-渗透边界的概念带领参观者感受多样化的人文体验。
巨大的拉伸帆布屋顶将游客聚集于此参观展区,促进交流。屋顶下设置有大小不一的景观庭院,与展区交错分布,给游客留出驻足休憩的场所。
展馆选用轻巧且易拆卸的结构建材,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标准组件,方便后期再利用。
09
日本馆方案
建筑设计:坂茂
近日,日本建筑师坂茂向 Dezeen 独家分享了他为 2025 年大阪世博会设计的展馆,这是一个起伏的展馆,将由纸管、竹子和碳纤维增强塑料建造而成。
海洋圆顶展馆呈蜿蜒曲折的形状,中央是一个大圆顶展馆,两侧是两个较小的圆顶。它将位于 2025 年世博会举办地大阪梦岛的填海土地上。
三重圆顶将使用三种材料建造,包括坂茂之前用于为地震灾民建造避难所的纸管系统,以及日本的一家茅草屋顶餐厅。
[ 感谢今日作者 ]
匠山行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