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性的“多巴胺穿搭”法则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文|读者:静思
我,一个人生字典里衣服只具备遮体意义、毫无穿搭概念的中年妇女,在这个夏天,被网上刷屏的多巴胺穿搭“亮瞎了眼”。
我们对多巴胺不陌生了,它是一种产生于人的大脑、能够让人感到快乐的激素。获得多巴胺的方式便宜又便捷,只要做做运动、睡个好觉、听听自己喜欢的歌、冥想一会儿,都能获得多巴胺,让自己开心起来。
《芭比》预告剧照
美国时尚心理学家Dawnn Karen博士发现,穿衣服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确切地说,她发现相对明亮的颜色容易引发积极的情绪。于是,媒体就把明亮颜色的服饰搭配称为多巴胺穿搭(Dopamine Dressing)。
我看了Dawnn Karen在TED上做的服饰颜色对人们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的演讲。讲台上的她,一身紫红色的修身西装、口红与西装同色系;内里搭配着驼色的吊带衫、脚上踩着与吊带衫同一色系的驼色高跟鞋,令人过目难忘。
这恰好印证了她的那句话:“明亮的颜色是一种杀伤力”。
博士说的都对、我很赞同。但我也只是被饱和度浓烈的颜色晃了一下眼,颅内并没有喷涌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多巴胺。不是科学研究不准确,而是中年妇女——尤其是生了俩娃后——已经脱离了对外在美的关注。
外型于我如浮云。
这个夏天刚来临时,我就从优衣库买了七件款型一样、颜色不同的V领短袖,黑色、驼色、淡蓝色各两件,淡粉色一件;配了她家三条棉质短裤、外加两三条牛仔裤保底。一周七天,OOTD搞定。
我这种快餐式的穿搭风格,有点像前几天上热搜的那位搬砖人——一周花两小时备好周一到周五的晚饭,冷冻起来,下班到家加热后,五分钟就能吃上饭。
虽然很多网友“不屑”这种天天吃一样的饭菜的做法,但我理解她。生活嘛,大家首先图个方便、其次都是其次。
就像在穿衣这件事上,时尚达人们在践行当下流行多巴胺穿搭;铁骨铮铮的中年女性们只希望暑假里孩子少烦妈。
《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这种“快餐式的穿搭”是因为我求偶成功了、老了、懒了造成的后果。后来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
有个姐妹去散步,进电梯后发现跟隔壁大哥撞鞋、撞裤、还撞衫,都是深色系的人字拖、大裤衩、大T恤。
至于夫妻互相穿衣服的人也有,老公穿老婆的运动短裤、老婆穿老公的短袖。洗之前是oversize style,多洗几次后就变成了fit style,省钱还环保。
还有更豪迈不羁的女性,夏天衣衫单薄,讲究的人还穿件内衣、或者出门时直接贴俩胸贴完事儿。也不乏不穿bra就出门的“猛女”,主打一个天大地大、舒服最大。
一些中年女性,不仅在着装上不屑一顾,甚至连自己那张脸,也懒得捯饬了。以前的脸,霜水露精华一应俱全,走的是轻奢风;中年后,面霜洗面奶绰绰有余,走的是“糙汉”风。
我以为自己“面霜洗面奶”的全套洗脸流程已经够糙了,然后朋友偷偷告诉我,她从两年前早上就已经不怎么洗脸了,用清水清洁一下眼屎就算洗过脸了。“晚上做了护肤,底蕴都在,你说早上还有必要费劲洗脸吗?”
我竟然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
这位朋友,年轻的时候热衷在美容院里捯饬自己的脸,现在忙着工作、鸡娃,没有do脸的心思了。她说,这两年美容院里的男性开始崛起了,植眉、打玻尿酸、水光针的弟弟们,一个个水灵灵的。
世界真是不一样了。男同胞们开始花心思打扮,女同胞们开始玩命搞钱,风水在雌雄界轮流转。
我想,我们中年女性不愿捯饬的原因之一是,有孩子以后,娃极度费妈,大家在涂脂抹粉和躺平歇会儿之间,更愿意选择后者。
除此之外,女到中年的我们褪去了浮华,大家开始改修内在美了。毕竟,“面子”多数时候是给别人看的,“里子”才是自己真正在享用的。
《西瓜》剧照
在追求内在美的路上,我们可以粗浅地分为两个流派:
流派一:借助大自然修身养性的田园派。
这一派主修种花种菜和园艺。荒地、阳台或顶楼,他们都能给你变成“菜园”,就没有我们勤劳的中华儿女不能种的东西。
我的一位朋友,还不到35岁,就已经加入了中年人的田园世界,蓝莓、番茄、青菜、甜椒、蒜头……从种植、采摘、烹饪到下肚,完全实现了自产自销投喂自己的一条龙服务。
在种植这件事上,中老年人甚至还种出亚洲、走向了世界。
之前看过一篇报道,说在耶鲁大学的某个社区里有一块荒地。随着中国留学生人数的增多,来陪伴、照顾留学生的父母也多了起来。于是这些父母凭借一己之力、用十来年的时间,将这片荒地发展成了菜园,种满了“异域香草和蔬菜”,把荒地打造成了“中华菜园”。校方很是支持,还为这些家长提供化肥。
我们中华儿女真的是对土地——纯字面意思——爱得深沉。
中年的我们爱上种花种菜种瓜果,大概也是发现了种植比搞钱和养娃更容易带来成就感。前者真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后两者——主要看命和运。
《小森林 夏秋篇》剧照
流派二:“遇事不决、问心理学”的学院派。
这一派的中年女性走的是学院派路线,尤其主攻心理学。至于为什么是心理学,我想原因之一可能与女性是带娃主力有关。
前段时间,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在当妈四年后准备“跑路”去国外读心理学硕士了,主修儿童心理学。她以前是学新闻传媒的,硕士毕业后曾在两家著名媒体集团任职。养了孩子后,她发现自己的新闻硕士文凭在育儿路上没有用武之地,反而是心理学成了“软资本”:
孩子还没出生,你需要学习产妇心理学防抑郁;
宝宝出生后,你需要学习婴幼儿心理学,不能耽误他们0-3岁人格养成的关键期;
孩子上学的年龄,你需要开始学习儿童心理学,好让孩子顺利融入学校这个大环境、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到了孩子的青春期,你又需要开始学习青少年心理学。倒也不图为了更好地和孩子沟通,主要是通过摸清青少年的心理来安慰自己,让自己能活过孩子的叛逆期。
既然养娃路心理学如此重要,那就把自己鸡成专家吧。一手抓孩子语数外、一手抓自己心理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养娃路上,伴侣没指望上多少,到头来心理学成了灵魂伴侣。
《加油!妈妈》剧照
抛弃外在美、主修内在美的中年妇女,总会让我想起《功夫》里的包租婆。她顶着五颜六色的塑料发卷、穿着宽松的白睡衣裙,素面朝天的脸上带着三分凉薄三分讥笑和四分漫不经心的表情,叉腰站在天井,看上去是不起眼的中年妇女,实则是深藏功与名的武林高手。
而屏幕外的我们,虽然没有修炼成武林高手,但早已历练成为自己生活里的大拿。
排版:城子 / 审核:同同
故事须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要求故事性强,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佳,有相关图片更佳。
稿件字数5000字以内为佳。
稿件请同时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