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坑”之后,小米在印度大规模裁员?公司回应!
6月30日,有消息称小米印度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
据证券时报,一位小米印度员工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透露,目前公司员工数量已从1400人至1500人减少到约1000人。过去一周内公司就解雇了约30名员工,未来几个月可能会有更多人被裁。
据第一财经,小米印度方面回应称:“与任何公司一样,我们会根据市场状况和业务预测做出员工数量的规划。除了根据所需要的进行优化外,我们还继续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招聘职位。本着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团队目标,我们确保一年两次的绩效管理流程能够奖励表现最好的员工,同时也确保表现最差的员工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改进的机会,也并不排除对无法满足要求的员工进行合理优化。”
据小米2023年一季报显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米拥有32409名全职雇员,其中30020名位于中国内地,主要在北京总部,其余主要分布在印度及印尼。
而小米的2022年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32543名全职雇员,其中29967名位于中国内地,主要在北京总部,其余主要分布在印度及印尼。
小米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披露的员工数量变化反映出,小米在海外的员工数量或自今年一季度开始已有缩减。
近几年来,小米海外业务不断发展壮大,2022年境外收入占比接近50%。2022年年报显示,2022年小米海外收入达1377.86亿元,占比49.8%,海外收入主要来自印度及欧洲。
IDC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印度市场的份额为24.8%,位居第二,仅次于三星。2022年全年,小米在印度21%的市场份额仍是第一,领先三星的18.1%和vivo的15.9%。
今年一季度,小米在印度的市场份额继续下滑。据Counterpoint数据,2023年一季度印度手机市场总出货量为3100万部,同比下降了19%,刷新了印度单季降幅纪录。其中,小米的销量排名第三。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小米曾以23%的市场份额位列印度市场第一,排在其后的分别是三星、realme、vivo和OPPO。而到了2023年一季度,印度市场销量排名出现较大变化,三星以20%市场份额排名第一,vivo以17%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小米以16%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其后是OPPO和realme。
印度市场一直是小米海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开资料显示,小米2014年进军印度市场。2017年成为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机品牌。
小米不仅在当地推出面向印度消费者的智能手机,还在印度投资兴建了工厂。2017年时,小米还对外表示,计划未来5年内向印度的100家创业公司投资10亿美元, 围绕其智能手机品牌建立一个应用生态系统。
不过在这“5年计划”接近到期之际,小米印度公司却接连收到来自印度执法机构方面的调查。
2022年4月,印度执法局对小米进行指控,称从2015年开始,小米及其旗下印度子公司小米印度就以“特许权使用费”的名义向国外实体非法汇款,这违反了印度1999年《外汇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因此,印度当局扣押了小米印度子公司银行账户555.1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8.2亿元)的资金。
今年6月9日,印度执法局发布文件称,该局已经向小米技术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小米印度分公司、部分高管及花旗等三家银行发出正式通知。
这次通知或意味着上述扣押资金将被正式没收。
小米公司当时回应称:“小米在全球范围内坚持合法合规经营,并遵守经营地的相关法律法规。”
小米反驳称小米印度支付的这些专利许可费都是为了印度版本手机上的授权技术和专利,并指出执法局扣押的数目中有超过84%是支付给高通公司的特许专利费。
面对印度执法局的指控,小米表示,对当局冻结其资产的命令感到失望。此次的税务问题,根源是各方对进口商品的价格认定存在分歧。对包括专利许可费在内的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应该计入进口商品的价格,这在各国都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性难题。
事实上,过去一年小米已多次尝试维权,就该指控与印度有关部门进行申诉和沟通。不过最新进展是,2023年4月21日,印度当地的一家法院再次驳回了小米的申诉。截至目前,印度执法局尚未提及对冻结资金的处理结果。
数据显示,小米集团2022年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85亿元。这笔资金相当于小米去年净利润的57%。
据极目新闻,印度《经济时报》13日报道,印度政府要求中国小米、OPPO、realme和vivo等智能手机制造商任命印度籍人士担任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等职位。
印度媒体报道截图
此外,政府还指示他们将合同制造工作委托给印度公司,开发有当地企业参与的制造流程,并通过当地经销商出口。报道称,政府官员还特意指示中国公司要遵守法律,不得在印度逃税。
印度ABP新闻网报道称,印度政府官员是在电子和信息技术部最近举行的会议上与小米、OPPO、realme和vivo等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讨论了这些问题。
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编辑|孙志成 杜波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证券时报、第一财经、极目新闻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