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房到筒子楼,再到单元房、高层公寓,这是几代人的住房记忆,而我们居住环境的变迁,与一位叫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师有关。
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的一个钟表匠家庭,靠着自学和旅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大师之一,在建筑设计、家具设计、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诗歌创作、绘画雕塑等诸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在7个国家的17个建筑作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走向新建筑》是柯布西耶最知名的著作。柯布西耶从1920年起,在他主编的《新精神》杂志上连续发表文章,提倡建筑革新,1923年,这些文章集结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走向新建筑》,100年来,这本书一直是建筑行业人人必读的经典作品。《走向新建筑》中的理念,让柯布西耶成为建筑的伟大旗手,成为离普通人最近的建筑师。100年前,他确定了现代建筑的基本规则,现在,他的思想依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在100年前的《走向新建筑》中,柯布西耶创造性地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思想,他认为应该采用新技术批量生产建筑,给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提供满足使用功能的安身之所。柯布西耶用了整整一章讲述他心目中伟大的古代建筑,比如古罗马、拜占庭、古希腊的建筑,他将帕特农神庙称作“激动人心的机器”。他把欧洲古建筑对于品质的卓越追求和生产飞机、汽车、轮船的机器工业放到一起,诠释自己的建筑思想。勒·柯布西耶提出,建筑师在进行住宅设计时应向工程师学习,住宅应像轮船、飞机、汽车一样功能健全、配置合理,一切以生活实用为主,当所有的功能都得到合理安置后,自然会产生新的风格。柯布西耶对住宅的结构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提出了多米诺体系,彻底改变了此后100年的住宅设计。柯布西耶把自己的设想画成了一张草图,一共三层楼板,楼板和楼板之间靠四个角上的柱子支撑,上下两层楼靠楼梯连接,其他地方都是空的,可以设置墙或玻璃,这便是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的原型。多米诺体系(图源:柯布西耶基金会 fondationlecorbusier)
多米诺体系把盖房子变成跟搭积木一样简单的事情,可以随意组合,后来在多米诺体系的基础上,柯布西耶又提出了“雪铁龙住宅”模型,基于这一体系成批生产的住宅,很快在全球得到推广。雪铁龙住宅模型(图源:柯布西耶基金会 fondationlecorbusier)
柯布西耶又继续提出了著名的现代建筑五要素,即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长窗和屋顶花园,颠覆了大众对建筑的传统认知、确定了现代建筑的规则。完全体现了现代建筑五要素的萨伏伊别墅(图源:柯布西耶基金会 fondationlecorbusier)
柯布西耶还专门拟定了一份住宅指南:住宅应由一间宽大的客厅取代一系列小客厅,大面积的玻璃窗将自然光线有效地引入室内;餐厅、卧室、客厅留出白墙,悬挂少量精品画作,杜绝纯装饰性的物件;以嵌入式功能隔板取代耗费空间的大型家具;厨房设置在顶层,防止气味弥漫;按不同功能配置房间,居住者可以在阳台进行体育锻炼,这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房间(图源:Archdaily)
柯布西耶特别重视建筑的尺度,强调建筑为人建造,发展出了模数理论。层高2.26米,是身高183厘米的人举起手臂的高度,这是让一个成年男子住得舒服的一个建筑的基本模块。柯布西耶模数理论示意图(图源:柯布西耶基金会 fondationlecorbusier) 2.26米这个数值成为柯布西耶确定建筑内部空间的标准高度值,在马赛公寓、拉图雷特修道院以及海边小木屋等建筑中得到充分呈现。海边小木屋(图源:柯布西耶基金会 fondationlecorbusier)
柯布西耶的建筑理念承载了他的社会理想,在“精确至上,经济先行”的理念指引下,他运用可以精确计算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建立了建筑构件与住宅模型的标准,让普通人都可以充分享受干净的,有阳光与新鲜空气的,犹如“宫殿”般的住宅。城市规划要关心人类的幸福和痛苦,致力于创造幸福并驱逐痛苦柯布西耶认为:“城市规划要关心人类的幸福和痛苦,致力于创造幸福并驱逐痛苦。”100年前的20世纪20年代,巴黎是一座混乱嘈杂的城市,穷人流离失所,流行疾病肆意传播,生存环境恶劣……柯布西耶想要改变这一切。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明确表示,老旧的建筑风格、散乱的城市布局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要通过改造建筑,重新建立城市秩序,让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有归属感、自豪感、幸福感。20世纪20年代巴黎城市面貌(图源:维基百科)
20世纪30年代国际建筑协会的《雅典宪章》就是在柯布西耶的主导下完成的,宪章里面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定对现在仍然影响很大:将城市按住宅区、工作区、休息区等功能严格划分区域,然后各个区之间通过汽车出行。柯布西耶第一个著名的城市规划设想是一个300万人的大城市,在这座大城市中,有十几座摩天塔楼和很多板楼,中间是绵延的绿地,汽车在高架公路上飞驰。柯布西耶提出的巴黎“瓦赞规划”(图源:柯布西耶基金会 fondationlecorbusier)
今天的很多大都市,其实都可以看作是柯布西耶300万人大城市的翻版。在印度昌迪加尔的规划中,柯布西耶强调几何秩序,将原有弯曲的道路修改为正交的格子,他将城市的平面布局划分为一个个长方形的区,充分体现了高度理性化的城市规划理念。昌迪加尔总体规划具有生物学的隐喻,以“人体”结构进行城市布局,政府广场是城市的核心地带,位于城市的“头部”位置,包括议会大厦、高等法院、秘书处等政府部门;全城商业中心紧邻旅游服务设施,位于城市横纵轴线主干道的交叉处,象征“心脏”;大学区及工业区分别位于两侧,被视为“四肢”;城市的交通系统被看作是“骨架”,通信、水电系统好似“血管与神经”,绿地好比供给呼吸的“肺”,一座座建筑如同人的“肌肉”。 昌迪加尔总体规划(图源:Archdaily)
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是真正全面实现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念的一个样板。沿着长达8千米的“巨大中轴线”,布置了一系列国家机关的巨型建筑,包括国会大厦、总统府、最高法院、外交部、司法部、总统官邸、大教堂、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电视塔等,宽阔的车行道把居住区分割成一个个“小岛”。巴西利亚(图源:Archdaily,摄影:Joana França)
时至今日,建筑界对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理论仍旧褒贬不一。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描绘的理想城市与之完全不同,简·雅各布斯认为一个好的城市,得有很多条小街道,街道旁边有小商店,这样城市才能越来越有活力。的确,柯布西耶所向往的城市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考虑得比较少,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基于秩序的自由、多功能集体社区理论,仍是现今我们面临城市拥挤问题的一个参考模板。顺畅的车道、安静的人行道、耸立的建筑、自然与人共生互融……仍是我们所期待的明日之城。(图源:柯布西耶基金会 fondationlecorbusier)
柯布西耶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几代建筑师,建筑师们追随着他的脚步在现代建筑之路上不断探索。在著名解构主义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心目中,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是最好的建筑,它将建筑与人及自然联系在一起,它有一种自由,从建筑的所有常规的几何图形中释放出来,像是绘画。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图源:Archdaily,摄影:Gili Merin)
弗兰克·盖里认为,如果没有柯布西耶,他就不会以现在的创作方式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弗兰克·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图源:pixabay)
理查德·迈耶是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代表人物,他早期的作品诸如史密斯住宅、道格拉斯住宅具有鲜明的柯布西耶式的特征:极具雕塑感的纯粹几何外形,白色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共生关系,建筑内部运用立体主义的构图形式强调空间的穿插与灵动,大面积玻璃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可制造丰富的光影变化。理查德·迈耶设计的史密斯住宅(图源:Archdaily,摄影:Mike Schwartz)
在英国,史密森夫妇首先提出“粗野主义”的观点,并用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朗香教堂来说明粗野主义的建筑样式,粗野主义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材于柯布西耶的后期建筑作品。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图源:柯布西耶基金会 fondationlecorbusier)
史密森夫妇设计的罗宾伍德花园(图源:Archdaily)
202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伊冯·法雷尔(Yvonne Farrell)和谢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认为,《走向新建筑》中有梦幻般的照片和图像,还有一些文字,能把你带回到童谣中。柯布西耶认为每个公寓都应该像一个别墅,为集体生活创造了令人惊讶的东西。她们的一系列社会住宅作品,深受柯布西耶的影响。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设计的大公园G、H、I 座大楼530套公寓改造(图源:普利兹克官网,照片由Philippe Ruault提供)
完成于1959年的日本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柯布西耶的三位日本弟子——前川国男、坂仓准三和吉阪隆正,都参与了这一项目。他们深受柯布西耶的影响,在日本设计了不少打破常规的高度现代主义建筑,他们日后都成了日本现代主义建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并且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建筑师。柯布西耶设计的国立西洋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另一位受柯布西耶影响极大的日本建筑师是安藤忠雄,他说:“我知道了柯布西耶这位现代建筑界的巨匠,实际上也是自学出身的建筑家,通过文字叙述,我了解到他与老旧的体制相抗争,从而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他的存在,对我而言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崇拜。”安藤忠雄仔细研读柯布西耶全集,认真描摹每一件作品,沿柯布西耶的旅行路线游学,甚至给自己的狗取名为“柯布西耶”。在设计作品时,安藤忠雄经常会询问自己,如果是柯布西耶在进行这个项目,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柯布西耶的影子,比如从安藤忠雄设计的表参道之丘中我们就能发现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影子。柯布西耶设计的拉图雷特修道院(图源:柯布西耶基金会 fondationlecorbusier)
安藤忠雄设计的表参道之丘(图源: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柯布西耶也深深影响了另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贝聿铭将柯布西耶的三本巨著视为“圣经”,将学生时期与柯布西耶在一起的两天称作“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贝聿铭甚至专门配了和偶像一模一样的圆形黑框眼镜,一戴就是一辈子。在设计中,贝聿铭善用三角形、椎体、立方体等抽象几何形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新型材料创作出具有雕塑感的建筑,采用天窗将自然光线引入,光与空间的结合营造静谧、雅致的室内氛围,这些方面均能体现出其受柯布西耶的影响。在六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贝聿铭一直秉承现代建筑的语言,被建筑界称为“最后的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图源:unsplash)
(图源:Archdaily,摄影:Willy Rizzo)
柯布西耶一直饱含着对未来的热情,正如尼采笔下孤独的超人,承担着实现建筑革新的重任,他认为,投身建筑,你必须奉献自身,怀抱忠诚并给予。100年过去了,柯布西耶的理念与人生,仍在深深影响着世界。(图源:柯布西耶基金会 fondationlecorbusier)
《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耶 著,杨至德 译,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百年:重看其对建筑的意义(澎湃新闻,编译自《卫报》,作者:建筑评论家Rowan Mo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