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全网封杀,作品下架!她这瓜也太大了……
——TL编辑部 塔塔
万万没想到,《长安三万里》口碑崩了。
作为当下最热门的影片,这部国漫最新力作目前票房已破8亿,豆瓣评分高达8.2。
然而,很多成年观众看完却无奈表示:现场太多小孩子了,本应沉浸观影的电影院变成大型背诗现场,非常吵闹,严重影响观影体验。
对此,众多家长们却不以为意,表示小孩子有表现欲很正常,作为大人不应对孩子如此苛刻——
还有家长把老祖宗都搬出来了,上升到民族自信心的高度,认为成年人不应该磨灭小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试图对大家进行一番道德绑架。
甚至,有家长愤怒地指责年轻人对于孩子过于苛刻,并给网友们冠上了这样的名号:
厌 童 症 。
好家伙!这罪名,可真大啊……
“你和小孩子一般见识什么?!”
可大家讨厌的,是所有小孩吗?
当然不是。
很多网友都表示:不讨厌聪明可爱听话的小孩,讨厌的只是那些熊孩子。
随便看几则最近发生的“熊孩子”新闻——
2023年7月7日,湖南一列火车上,一位姓黄的乘客当时正在后座休息,前排的熊孩子突然过来扯他的头发。
黄先生提醒了一下,但男孩不仅没有停手,反而变本加厉,用手指弹黄先生的脑壳,虽说只是一个孩子,但无缘无故被骚扰,还是让他气愤不已。
他找到孩子的父母理论,没想到家长也并没有制止自家孩子作恶,反倒冲黄先生大喊:“他这么小的人,他才上一年级!”
2023年6月3日,广东一位博主发视频控诉,称珍藏多年的限量动漫周边被亲戚的小孩一夜之间全部毁坏。该视频发布后引发热议,很多人都表示代入了博主的心情。
没想到后续,孩子家长不仅没有道歉,还傲慢地甩过来一个红包,态度强硬地要求博主将视频删除:“怎么还把事情闹大了?赶紧删了!”
从这些家长的辩驳中,可以窥见一套很清奇的逻辑,那便是:孩子还小,做了什么都是可以原谅的,做大人的就应该忍一忍。
可有些事,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蹬鼻子上脸。
2022年8月22日,上海一女子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被后排的熊孩子和其家长踢椅背,后来去医院诊断结果为:“有脑震荡的可能。”
而肇事者事后却表示:“也不严重,只出200。”
1月3日,河南信阳,一女子在优衣库试衣间更衣时多次被两名男童猛推帘子。
在女子制止无果后,男童的家长竟对女子破口大骂,“荡妇羞辱”,并抢走了她的手机。
说到底,大家厌倦的并非是所有天真烂漫的孩童,而是那些不守规矩的熊孩子。
而比熊孩子更令人讨厌的,则是对“熊孩子”的吵闹心安理得、用道德来绑架批评者的“熊家长”。
可明明是这些家长自己纵容熊孩子,怎么还要给大家扣上“厌童”这么一顶大帽子呢?
太冤了……
这锅,我们不背!
那么,究竟是谁在教出熊孩子?
来看一组数据——
据《新华社》和《检察日报》发布,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刑事犯罪总数的比例,高达70%以上。
并且,其中14—16岁年龄段所占比重,还在逐年提升。
正如导演昆丁塔伦蒂诺所说:“比起电影,我更害怕你看新闻。”
而又究竟是谁,让熊孩子如此猖狂?
以上的这份数据报告中,就总结了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除了无业人员及城市周边地区人员居多,留守儿童、父母离异、畸型家庭子女犯罪得多。
而另一组数据统计则更加触目惊心——
每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
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
每15个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有12个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
子不教,父之过。而李玫瑾教授也曾在《圆桌派》上说过:“孩子的任何一个表现,基本上就是父母的水准。”
每一个被教坏的熊孩子,其父母都是第一责任人。
然而,太多父母将责任推出去。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越来越多的动画片正在被家长举报——
比如,前阵子被家长举报的国漫《中国奇谭》,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操刀,一经播出便大获好评。然而,这样一部广受大家喜爱的口碑之作,却遭到了家长的炮轰:
“动画片应该是给儿童看的吧?可这样的动画片会吓哭小孩子,甚至给孩子留下童年阴影,请问有什么教育意义吗?是让孩子从小就厌世吗?”
更早一点,《迪迦奥特曼》也被家长举报下架。
而举报的理由,竟然是:血腥暴力,孩子看了老打架。
遭殃的还不只是奥特曼。包括《熊出没》《小猪佩奇》《小马宝莉》《熊出没》《刺客伍六七》在内的多部经典动画片都在被举报之列。
而这些动画片被举报的原因,一个比一个奇葩——
《熊出没》:光头强追熊,还拿着电锯砍树,宣扬暴力;
《喜羊羊与灰太狼》:灰太狼抓羊,不热爱小动物;
《名侦探柯南》《虹猫蓝兔七侠传》:宣扬早恋;
《小猪佩奇》:孩子看了学猪叫跳水坑,然后叫爸妈猪爸爸猪妈妈;
《菲梦少女2》:里面的人物染头发,教坏小女孩;
……
遭殃的也不仅仅是动画片,还有性教育教材。
甚至,经典读物、游戏、直播等多个领域也都出现越来越多抵制的声音。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
“我们不需要了解这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们只需要一个背锅侠,一个可以掩盖家庭教育失败、学校教育失败、社会教育失败的东西。
四十年前它是武侠小说。
三十五年前它是香港电影。
二十年前它是偶像。
十五年前它是早恋。
十年前它叫做手机。
五年前它叫做游戏。
而现如今轮到更多。”
说到底,痛斥年轻人“厌童”也好,痛斥动画片“带坏小朋友”也好,背后都只是这些家长在不断寻找着“家庭教育失败的背锅侠”。
而这样的家长,却又往往对下一代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望子成龙。
在这些父母身上,有着太多诸如此类的“自相矛盾”:
他们认为小孩不能接触暴力血腥,但却又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却又擅自杀死孩子心爱的宠物;
他们认为小孩不能过早接受性教育,但却又带着男童公然进女厕女更衣室;
让自己的女儿走什么奶辣风;
认为小孩不能接触手机游戏,但回到家自己却又不理孩子自顾自刷手机;
认为小孩在电影院背诗喧哗无伤大雅,但遇到旁人吵醒自家孩子睡觉却又会大骂对方没素质;
……
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却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败笔,就在于这样的“双标”。
小时候见过世面
长大才不会猎奇
然而,太多家长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不懂得因材施教。
一旦发现孩子偏离了预期,就一味地要求他们顺从听话,甚至干脆将他们罩进一个真空的玻璃罩子里,与外界隔离开来。
动辄举报,动辄呼吁下架整改,不听不看不了解。
殊不知,连世界都没观过,哪里来的世界观?
英国记者乔纳森瓦茨曾在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中指出:“中国的性教育远远落后于中国青少年的性实践。”
中国人大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中国,73.5%的青少年认为学校没有性教育,86.6%的青少年几乎没接受过家庭性教育。
如此惨淡的现实,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性盲的产生——有的孩子受到性骚扰却敢怒而不敢言,甚至不知道这是应该怒的事情。
所以别嫌孩子接受性教育太早,坏人不会嫌你的孩子太小。
而有的孩子则长大后性道德缺失,骚扰异性、放纵性欲,甚至因此获罪。
正如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所说:“在性教育这堂课中,父母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可遗憾的是,父母缺的课,社会一定会帮他们补回来。
而社会补的课,往往是残酷的。
小时候接受过性别教育,长大后才会明白男女有别。
小时候受到过行为规范,长大后才会懂得去敬畏世界、尊重他人、尊重异性、尊重弱者。
一个人见过了越多的世面,就越不会猎奇。
一个人了解了越多的因果,就越不会逾距。
一个人掌握的信息越全面,就越不会无知。
而若你爱这个人,那么请先做好自己的功课,并给予Ta充分的尊重和自由。
点亮在看,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并改变!TalentLeader
你怎么看?
遇见彼此,评论区来必有戏:)
你怎么看?
遇见彼此,评论区来必有戏:)
● 作者:Kyle,90后新媒体公司CEO,500强公司新媒体顾问,新书《选择自己》,让时间变现,成为更有价值的自己。本文首发于公众号Kyle(ID:kylehello),转载请联系Kyle取得授权。 ●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 更多交流请咨询微信:kylehello003 ● 有不少读者说想与我有更多的交流,欢迎添加我的私人微信: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文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