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为什么排不进四大名著?
关注小号防失联
推荐看《封神》,值一张电影票钱。
我去电影院刷过了,一开始很多影评人带节奏,说烂片不忠于原著,绝逼是为黑而黑,综合能打8分,合格的暑期爆米花电影,电影工业成熟度很高的产品。
中国版的“魔戒”,有权游的影子,不仅仅是光影特效,而是故事和人物能立得住,编剧改的水平相当高。
我看到剧本顾问有“芦苇”的名字,吊炸天,芦苇是第五代导演的幕后英雄,新中国电影封神级别的两大神作,《活着》和《霸王别姬》,本子均由他操刀。
有人说魔改,小说电影化必须这么改,改得好,改得高,把散漫零乱的人物和情节凝练为一个主题:弑父。俄狄浦斯情结,这本就是自希腊神话以来经久不衰的文学主题。
而原著很难搬上大银幕,因为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这部书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大开眼界,但有一个致命缺陷,注水。
出场人物太多,死得太快,根本记都记不全,因为封神榜,最后封了几百个神,都得一一出场。
角色设定、行为逻辑,也不统一,拼凑痕迹极重。例如主人公姜子牙,刚下山时人设是个百无一用的糟老头子,在朝歌数次创业失败,连个商贩都当不好,娶个老婆也离婚了,典型的卢瑟形象;到西岐后,屌丝逆袭,突然人品大爆发,转型成仙风道骨、运筹帷幄的三军统帅,诸葛卧龙不及也。这反差,不就是网络爽文嘛!
故事情节枝枝蔓蔓,子情节都可以独立成书了,例如哪吒这条支线,比封神演义的主线还有名,更脍炙人口。
人物和情节重复雷同之处太多,令人怀疑作者许仲琳是骗稿费的,有点像武侠小说的注水之王温瑞安。《封神演义》是改编自宋元的《武王伐纣平话》,前书是只有4万字的小册子,许仲琳硬是给注水扩展成60万字的煌煌巨著。
于是不可避免,书中大量的情节、计谋、法宝、阵法,就是换了个人物,大量人物就是换了个名字,底层架构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不耐读,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前半部是凤鸣岐山,朝歌派兵一拨拨征西岐;后半部是武王伐纣,反过来一路打通关。光是神仙斗法的布阵破阵,九曲黄河阵、十绝阵、诛仙阵、万仙阵,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必须大刀阔斧地神改,不大幅删减人物和情节,根本没法浓缩为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如果忠于原著的话,大破诛仙阵搞一集,大破万仙阵搞一集,也就是特效不同,让观众眼花缭乱,讲的故事则大同小异。
我小时候其实特别喜欢看封神演义,因为符合小孩的认知模式,神魔世界就像中国版的哈利波特,但长大之后再读,确实感觉文学性太弱,挤不进四大名著,理所当然。
1)红楼
《红楼梦》就不用说了,古典第一名著,当之无愧,无可置疑,以至于现在还专有一门“红学”研究,从没听过“封学”,连三国都没“三学”,水浒也没“水学”。人物、故事、环境的刻画,丝丝入扣,如同一幅真人版的浮世绘,精致细腻深刻的程度,完爆封神。
我认为,中国古代唯一能与《红楼梦》抗衡的,只有一部《金瓶梅》。一本写上流社会的贵族生活,一本写底层社会的市井生活;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一为庙堂,一为江湖;一高一低,各领风骚。但人性世情探讨之深,不亚于近代西方名著,可称古典文学之双璧。
当年建国之后,教员要求全党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必须读书,点名推荐的就有《红楼梦》和《金瓶梅》。你可以争议他的治国方略,但是你不能怀疑他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许世友等大老粗们识字不多,就让秘书找来小儿书和连环画看。可笑的是,后来极左岁月里造反派抄家获得这些材料,当成老干部们腐化堕落、骄奢淫逸的“罪证”展览批判,哪儿跟哪儿啊?
《金瓶梅》不进四大名著,天理不公。
2)水浒
《水浒》的文学水平无可否认,仅次于红楼、金瓶,是白话文的典范。一百单八将,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脾气秉性,栩栩如生,远超封神那种出场一堆神仙但千夫一面。水浒故事线索多而不乱,武十回,宋十回,草蛇灰线,综合交错,最终汇聚为大江大河。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这种群戏能塑造得如此主次分明,脉络清晰,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它的现实批判意义,包括水浒衍生出来的《金瓶梅》同人作品,好人良民为什么纷纷被逼上梁山?梁山群雄被招安之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值得深思。
《水浒》的技法和文采杠杠滴,最大的问题是作者的价值观,过于黑暗,过于血腥,过于变态,过于厌女。水浒改编的影视剧都是洁本,看原著真的是毛骨悚然,反人类,当代一直有呼声主张列为禁书。
武松血溅鸳鸯楼,小时候读得过瘾,现在看复仇你就复仇呗,诛杀张都监、蒋门神足矣,何必灭门,滥杀无辜?
孙二娘,开黑店,做人肉包子,不知道吃了多少往来过客,这分明是恐怖片。读者往往带入的是梁山好汉,你把自己带入包子馅,试试,瘆不瘆人?
扈三娘,遭遇之凄惨令人窒息,因反抗梁山举家被灭门,剩下孤身女子一人不死,留在山寨,“自愿”嫁给山上最丑最矮最好色的男人,细思恐极,这与徐州那妇人有何本质区别?
李逵,那简直就是一头杀人魔兽,嗜血成性,杀人如麻,仅江州血洗法场就不知屠戮了多少无辜群众,为拉美髯公朱仝入伙,连一个未成年的孩童都不放过,这还算是人吗?
少不读水浒,不是没有道理。
3)三国
《三国》的故事精彩纷呈,奇谋妙计,斗智斗勇,情节纷繁复杂但绝无雷同,与《封神》那种车轱辘话不同,三国书里总共描写了37处火攻战术,但没有一次重样。
三国也有败笔,人物塑造过于脸谱化、标签化、极端化。忠奸善恶,角色是固化的,没有成长,没有变化,没有内心的冲突与选择。鲁迅评价三国,“刘备长厚而似伪,诸葛多智而近妖”,可谓一针见血。
作者太强调道德褒贬,演义成造神小作文,以至于变为诸葛亮的独角戏。为此不惜篡改历史,极度贬低周瑜、鲁肃、司马懿等对手,突出主角光环,卧龙出山之前的铺垫都是为他拉开序幕,星落五丈原之后的内容味同嚼蜡。我小时候听袁阔成的三国评书,整整一集就是讲对诸葛亮之死的哀悼,简直是一代圣相,忠义之神,智慧的化身,传统儒家价值观的道成肉身,听众都忍不住热泪满襟。
长大之后,读过正史,多少了解点蜀汉的治国模式,以及四川人民的真实生活。古今中外一比较,偶像瞬间破碎!
一个残酷的真相:诸葛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蜀汉的商鞅,古代的军国主义分子。
刘备集团本质上就是军阀,恢复汉室,汉献帝及其皇族正统还在,你自己火急火燎先称帝了,这难道不是篡?这还能叫忠?这还敢高举道义大旗?然后为了一己之私,为了江山我有,为了争夺政治话语权,以小攻大,挑起边衅,不断发动战争,结果是劳民伤财,生灵涂炭,寸土未得。
《三国志》记载,“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他为了北伐,对百姓极尽剥削,榨尽物力民财,负担之重,蜀汉为最。只有在雄才大略的诸葛丞相死后,所谓的庸主刘禅继位,调整政策,罢兵停战,休养生息,蜀国人民才有喘息之机,过了几十年好日子,迎来统一。
在“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宏大叙事之下,诸葛丞相搞的那套其实就是古早的军国主义,全民皆兵,将整个国家打造成一架战争机器,把全民绑架上战车,不惜蜀地资源耗尽,民不聊生。虽然小国以涸泽而渔的极端方式,短期内耀武扬威,但也付出了透支国力的代价,为败亡埋下伏笔。
老不看三国,也有道理。只有饱经沧桑、阅历丰富的老人,才能看透三国背后的洗脑和造神,偶像崩塌,不如不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吧。
4)西游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相似,奇幻之旅,脑洞大开,但在神话背后是一部宗教色彩极浓的修心悟道之书。(胡适的考证)
我们这代人的“西游记”是由动画片《大闹天宫》和央视86版《西游记》植入的。从艺术上讲,这两部戏无疑是经典,但未必忠于原著。
如果认真读过原典的话,周星驰的《西游》才更符合原著设定,是没有受过污染的正版。大陆版“西游记”的三观主要歌颂“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的造反精神,《大闹天宫》尤为突出,这与60年代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86年版《西游记》只不过又加上为取经一路不畏艰险降妖除怪,而把原著中的佛经、佛偈、谜题、隐喻等宗教元素一概删除,“敢问路在何方”于是成了改开时代艰苦奋斗的颂歌。
西游记宣扬的是“造反有理”和“艰苦奋斗”吗?原著共100回,只有前七回是大闹天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是取经,前七回只是主人公的来历交代,而取经则是主人公“放下屠刀,回头是岸”的皈依之路。
西游记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愤青”的心性修炼过程。孙悟空先入世、造反,再出世、皈依,从暴力革命到拈花微笑,证明了佛法的慈悲和广大。
一路上降妖除怪,其对手不是造反时的故旧就是天庭的熟人,这正是他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因果业报。历经重重磨难之后,他降服的不仅是外在的妖魔,更重要的是战胜了自己的“心魔”,把一片杀机化作了禅意,所以称为斗战胜佛。斗战胜佛的字号大家都误读了,并非斗胜外物,而是斗胜心魔,外物(九九八十一难)都是心魔的衍生物。
《西游记》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全书的文眼: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第十三回)
取经之路就是“求心”之路,是一个造反者的自新之路,一个佛心降服魔心的心路历程。孙悟空在书中多次被称为“心猿”,其最初修炼之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其实就是一个“心”字。
西游的这种宗教情怀和哲学高度,无疑是热闹的封神演义无法企及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