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企的新挑战:通关利好消退,劳动力短缺与人才引进成焦点
导读
8月3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下简称:生产力局)公布2023年度第三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领先营商指数”(以下简称“渣打中小企指数”)调查结果。
据记者了解,渣打中小企指数是由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发起的一项针对香港中小型企业营商状况的季度调查,该调查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团队进行,调查样本覆盖了800家以上的香港本地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来自制造业、金融及保险业、专业及商用服务业等十一类行业。调查旨在了解企业对香港当季经营环境的看法和来季业务表现的展望。
渣打中小企指数共包括五个分项指数,分别以不同的比重反映营商环境的变化,包括招聘意向、投资意向、营业状况、盈利表现以及环球经济。经济观察网记者从生产力局获悉,今年三季度渣打中小企综合营商指数从52.8回落至46.7,这也是自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后,营商指数的首次回落,生产力局在报告中认为,这反映了通关对香港经济带来的正面影响开始减弱。
同时,除了综合指数的回落,其他五大分项指数亦全线下跌。其中以“营业状况”及“盈利表现”的跌幅最为显著,营业状况指数由56骤减至44.7,盈利表现指数则从上一季度的51.1跌至41.5,环球经济指数也从上一季度的48.3下跌至40.3。
生产力局指出,香港中小企业在三季度中的经营信心或有所减弱,营商环境正受到外围扰动的挑战。
“渣打中小企指数经历上一季度大幅上升后,本季转为回落,可见全面恢复通关为香港带来的短期利好因素已经消退。”生产力局首席创新总监张梓昌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
具体到行业类别,此次调研的11大行业在三季度的综合营商指数均录得跌幅。
其中,住宿及膳食服务业的综合营商指数从67.2下降到55.4,信息及通讯业的指数从59.9下降到49.2,是跌幅最大的两大行业。然而,尽管跌幅显著,住宿及膳食服务业55.4的指数表现仍在11大行业中居首。此外,“运输、仓库及速递服务业”的指数则从43.1降至39.5点,再次跌破40点。
在宏观投资趋势方面,高达91%的受访中小企业计划在今年三季度维持或增加投资。
目前最受香港中小企业预期的投资项目包括与电子商务或数字科技相关的培训、数字科技系统建设、整体员工培训,以及线上和线下的市场推广。
项目成本变化方面,预期三季度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受访企业占比达67%,较上一季度略有下降;预计员工薪酬上升的企业占比则为34%,环比上一季度上涨两个百分点,同比高增十个百分点。
生产力局强调,调研结果反映了香港中小企业当前正面临持续的成本上涨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仅有26%的受访企业计划提升产品或服务价格,相比上一季度反而有所下降。换言之,大多数受访企业正试图自行承担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渣打中小企指数经历上一季度大幅上升后,本季转为回落,可见全面恢复通关为香港带来的短期利好因素已经消退。”生产力局首席创新总监张梓昌向经济观察网表示。
张梓昌指出,今年六月份香港采购经理指数(PMI)下跌,反映整体订单及新出口订单升幅收窄,让香港中小企采取较保守的营商策略以降低风险。加上外围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在金融状况收紧和先进经济体增长进一步放缓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至2.8%。
“收紧金融条件将会减慢经济增长,导致香港中小企的营商信心转趋保守。尽管本季五大分项指数全线下跌,但‘招聘意向’及‘投资意向’仍然维持在 50 点中性水平线以上,另外也有 91%受访香港中小企表示会在本季维持或增加投资,与上季相若,反映香港中小企对前景仍然保持正面态度。”张梓昌说。
同时,他还认为,虽然“住宿及膳食服务业”指数录得最大跌幅,但也维持在 50 点中性水平线以上,并居于行业表现之首,这是因为业界预料在短期利好因素消退后,香港旅游业仍会继续回升,推动经济增长,故对其业务前景感到乐观。
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刘健恒则表示:“由于较早前防疫措施放宽的提振作用开始减弱,本季的综合营商指数一如我们预期,于第二季大幅反弹后有所回落。此外,指数也受到新的不利经济因素影响,包括内地近期一连串经济数据疲弱,显示增长势头放缓,让不确定性增加。‘环球经济’分项指数的跌幅最为明显,下跌至40.3,远远低于第一季放宽前的47.0。‘营业状况’和‘盈利表现’指数同样疲弱,显示短期业务表现倒退,与香港最近公布的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回落一致。”
不过,刘健恒对第三季度‘投资意向’和‘招聘意向’分项指数的表现仍然感到鼓舞。他预计香港失业率将保持较低水平,有望推动香港消费市场在今年余下时间内保持强劲表现。同时,内地的振兴经济措施也有助刺激香港中小企的投资意欲。
“我们维持全年香港经济增长4.3%的预测,并预期于将来季度继续稳步复苏。”刘健恒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营商情况外,生产力局还针对香港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
结果显示,当前香港中小企业已出现劳动力短缺的苗头,招工难正在演化为市场常态。数据显示,目前有29%的受访香港中小企业正面临员工短缺并需要进行招聘,且有12%的企业正在规划增加工作岗位,尤以“住宿及膳食服务业”、“信息及通讯业”和“社会及个人服务业”三大行业为主。
此次调查还揭示,在“遇到招聘困难”的受访企业中,仅有31%的企业表示会考虑聘请非香港本土员工,还有25%的企业会考虑使用外判商(即劳务派遣公司),14%的受访企业计划依靠AI赋能以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生产力局进一步指出,在考虑聘请非香港员工的受访企业中,有九成都表示会考虑聘请来自内地的人才。
调查还探讨了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人才引进计划对香港中小企业招聘的助益。
超过一半考虑聘请非香港员工的受访企业认为特区政府的“补充劳工计划”有助于公司吸引和招聘人才,还有43%的企业认为“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在缓解劳动力短缺方面有所帮助。
记者在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处官网查询到,“补充劳工计划”主要规定在香港经营业务的雇主如确实未能在香港本地聘得合适人手,可向劳工处申请输入属技术员级别或以下的劳工。但该计划同时指出:“为保障本地工人的就业机会及薪酬福利,雇主必须优先聘用本地工人,并致力培训本地工人,以填补职位空缺。”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则是一项自2003年实施的早期政策,允许在香港注册的雇主聘请在特定领域有专长和经验的内地人才来香港工作。
7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针对香港人才和人力相关工作的进展举行座谈会。她表示,自2022年12月28日起,已开始实施《2022年施政报告》中宣布的一系列招揽人才措施。其中包括新推行的以高薪和高学历人才为目标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计划),以及优化各项原有输入人才计划。
根据劳工及福利局官方数据,截至2023年6月30日,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超过10万宗申请,入境事务处已批出约61000宗。在其中“高才通计划”的反应尤其踊跃,期内已接获超过36000宗申请,批出约26000宗。
“政府有信心达致《施政报告》订立的今年目标,即每年输入至少35000名预计留港至少12个月的外来人才。政府会密切监察各优化人才入境措施的推行情况,并按需要适时调整;同时与业界紧密合作,善用各计划招揽人才,保持香港的竞争力。”孙玉菡强调。
张梓昌亦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此次专题调查发现大部分香港中小企都面对劳动力短缺问题。而进行本季度调查前适逢特区政府宣布扩大‘人才清单’,把涵盖的专业增加至 51 项,包括发展及建造、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等。随后政府再宣布优化‘补充劳工计划’的涵盖范围和运作,以解决多个行业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市场因而出现预期之内的正面反应,并反映在本季调查结果中。
“超过三成遇到招聘困难的香港中小企表示会聘请非香港员工以缓解日常运营压力。这反映了香港企业愿意借助人才引入计划来缓解劳动力短缺。除了借助政府政策引入非香港员工,还有14%的受访企业考虑使用人工智能来解决人力问题。”张梓昌表示。
他进一步表示,生产力局作为中小企业的强大后盾,一直专注于提供先进技术和创新服务以应对市场挑战,“我们鼓励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取代人力处理重复工序,让员工能专注于其他高增值工作,从而提升企业及其员工的竞争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