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突然冲上热搜,看哭无数人:人这辈子,最怕看清这件事
提到孙悟空,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降妖除魔,金刚不坏?
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确实,小时候读《西游记》,觉得孙悟空可真厉害啊!
好像这人世间,就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事。
可如今长大了,再看《西游记》,对孙悟空却满是心疼。
他的心中,有太多割舍不下的情愫。
他的身上,有太多我们成年人的缩影。
那一年,孙猴子从石头缝中蹦出。
无父无母,自然也无人照顾和教导。
但他胆识过人,又很有担当。
在花果山称王后,看到身边的猴子年老体衰、气绝身亡。
他明白了:倘若没有长生之术,自己和其他猴儿们也会步了老猴子的后尘。
于是,心中便有了寻求长生之术的想法。
那一年,他还不会筋斗云,只能划着木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开始了漫无目的地寻找。
从东胜神洲走到南赡部洲,又盲漂到西牛贺洲。
这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在众人一句句“妖怪”的喊打声中,不知吃了多少苦,才终于进入方寸山,来到了菩提祖师身边。
海面宽阔,波涛滚滚,衬托着他的身影愈发渺小。
好在,菩提祖师真的对他很好。
得知他无父无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祖师并没嘲笑,而是说了一句“原来你是天生地长”,顿时让人感觉到了悟空的威风。
又看他相貌举止像个猢狲,抓耳挠腮地没个安静样。
却也有教无类,还赐他姓名。
“你就姓孙,法名悟空,好吗”。
自那之后,孙猴子终于有了名字。
方寸山中那几年求学,或许是悟空这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他无忧无虑,和师兄们一起茁壮成长,更是每日苦练,将所学技艺牢牢掌握。
但他并不知足,他始终记得,长生之术才是他内心所求。
在一次“坦言”过后,菩提祖师拿出戒尺,打了他几下后拂袖而去。
身边的弟子们都以为菩提祖师生气了,只有悟空知道,师父另有意图:
“师父白天打我三下,关闭中门,明明是要我三更的时候进后门,前来学道。”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祖师教授了悟空七十二变,传他腾云驾雾,将自己压箱底的功夫,尽数交给这个徒儿。
孙悟空,终于学到了能护佑他一生的功夫。
见他已经学成,菩提祖师便忍痛将他赶下了山。
临走前多番嘱咐:“多行善事,不可做恶,不然,我不饶你”。
可生性难驯的悟空还是闯下了大祸,大闹天宫一番后,被压在了五行山下。
一压,就是五百年。
电视剧《宝莲灯》中还有一个场景:
悟空过生日时,总会有一个陌生人煮一碗长寿面给他。
火眼金睛的悟空,怎么会看不出眼前人的真实面目呢?
“你特别像一个人,就是他的胡子没你那么黑。”
可当对方问及是谁时,悟空却牢记师父的教诲。
“俺老孙不能说,不能说。”
“别人的话可以不听,但是他的话,俺老孙不敢不听啊。”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祖师一定是掐好了时间来看悟空,看着他一口口吃下长寿面。
眼里满是心疼。
很多人都说,如今重读《西游记》,才能看懂菩提祖师对悟空的谆谆教导。
年少时,只知道那是悟空的一段求学时光。
长大后才知道:
那段时光,竟是他为数不多的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
那个师父,也是为数不多,愿意在他还是“小人物”时,扶他起来的人。
而之后的时光,多的是“弼马温”式的骗局,多的是“大圣,手下留情”的潜规则;
之后的人,也多是巅峰时慕名而来,亦或是高位者的“刻板”印象。
原来,人这一生,能有一两个被称为“师父”的人,已是幸事。
那唐僧呢,那个他喊了一路,共同历经八十一难的唐僧呢?
在我看来,他或许只能算作“师傅”。
虽然装满了仁义道德,但唐僧似乎从未真正关怀过悟空。
饿了,他会指使悟空:
“悟空,去找点吃的吧。”
不管这个地方是荒无人烟还是深山老林。
妖怪太厉害了,悟空没打过,唐僧的抱怨立刻就来了:
“你不是说,你有降龙伏虎的本领吗,如今怎么降不住他了?”
就连悟空偶尔犯点小错,他也会立马喋喋不休:
“你的本事哪去了?
怎么办,怎么办?”
每次看到唐僧的要求和抱怨,都会感叹悟空真是个好性子。
他不光得能文能武,还得能忍。
不由地怀念以前在菩提祖师那里时,悟空的无忧无虑。
菩提祖师知道他野性难驯,却从未想过给他戴上金箍。
而唐僧呢,不仅会当众说他长得丑,观音教他的紧箍咒,更是动不动就念。
逼得那个上天遁地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只能眼泪巴巴地求饶“师傅,我不敢了……不敢了”。
在菩提祖师那里,悟空再顽劣,祖师也只会说他一句“你个猢狲”。
可到了唐僧那里,悟空只要一件事没办好,或是没符合唐僧的心意,唐僧立马怒目圆睁。
“你,顽徒”。
更不要说取经途中,唐僧永远是给悟空找麻烦的那个人。
悟空打妖怪、打坏人时,他会埋怨悟空没有善心:
“你手上有3条人命,我怎么向佛祖交代啊。”
反观菩提祖师,却是为徒儿积极解决问题的那个人。
在悟空推翻了镇元子的人参果树时,四处寻人医树却无人帮忙,不得已只好跑来求助菩提祖师。
虽然嘴上说着“不见”,他还是为心爱的徒儿指明了医树方向。
这样的区别,悟空内心又何尝不懂呢?所以:
菩提赶他走时,他是依依不舍地流泪,想着要回报师父传授技艺的恩德;
唐僧赶他走时,他却是愤怒地、毫不犹豫地转身,恨不得立刻回到花果山,过自己的快活日子。
知乎上有个问题:
猴哥明明一开始就很强,连如来佛祖、玉皇大帝都不放在眼里,怎么取经路上就变弱了呢?
其实,猴哥不是变弱了,而是成长了。
成长后,身上就有了不可不承担的责任。
四下望去,身边都是要依靠你的人,却少有能让你依靠的人。
所有的难关,都被推到最前面;
多的是指使你干这干那的“领导”,或者说“师傅”;
而缺少的,是给你指路,替你扛事的“师父”。
成长到一定年纪就知道了,原来是师父和师傅,真的不一样啊。
但即便如此,悟空却依旧是个“优质偶像”。
那么热血、那么令人感动。
被五指山压了五百年,他没有因为“愤怒”入魔入邪,内心依然纯净如初。
遇到牧童给他摘果子。
明明曾是“蟠桃吃一口就丢”的齐天大圣,可面对牧童摘来的小小的、带着毛的涩桃子,依旧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每次牧童离开,都目不转睛地、想要把他的样子刻入脑海。
数十年过去,当和牧童再次重逢时,悟空开心地冲上前打招呼:
“你小时候上山砍柴,我还见过你呢。”
即便这时候,牧童早已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
更是冒着“会和唐僧心生嫌隙”的风险,出手帮牧童解决了一直侵袭他们的山贼。
他是在报答,那个当年给他摘桃儿的人,那个会因为他被放出来而真心高兴的人。
后来途经凤仙郡时,百姓请求悟空帮忙解决“三年干旱”的问题。
国王也允诺悟空,事成之后愿以千金酬谢。
悟空是怎么说的呢?
“要说千金酬谢,半点甘霖不给,要说拯救黎民,老孙倒是能送你一场大雨。”
话毕, 立马上天找神仙,大骂他们三年不见一个雨点,不管百姓死活。
最终,为凤仙郡求到了来年的风调雨顺。
再来看看唐僧,即便他那么“刻薄”,悟空也从未真正记恨过他。
《三打白骨精》这一幕,每次看都为悟空心疼。
白骨精前后化成三个人样来搭讪唐僧,想要引他入洞,好吃了他的唐僧肉。
那可是荒郊野外啊,哪里有半点人烟。
可唐僧就是信了他们,不光信了,还在悟空一眼识出妖怪要打死时,百般阻拦。
甚至念起了紧箍咒,痛得悟空头都要裂开了。
或许是始终记得心中要保护唐僧的责任,即便头痛欲裂,他还是忍痛拼尽全力拿起了金箍棒,打向了妖怪。
那一刻,他得有多难啊。
结果呢?
悟空解释,唐僧不听;
悟空请求,唐僧不理。
就是要赶他走。
看实在拗不过,没办法悟空只能离开。
但师徒一场,悟空还是想要在离开时拜别。
唐僧是怎么说的呢?
“不要拜我,我已经不是你的师父了。”
半点不顾师徒情分。
你看,就是这么一个人。
你全心全意为他好,一路为他降妖除魔解决问题。
到头来他宁愿信只有一面之缘的人,也不信你的火眼金睛。
你会怎么办?
说实话,要是我,这个经不取也罢,有着这么一身功夫,去哪里不能过得很好?
可悟空不一样。
他明明被彻底伤了心。
可回到水帘洞后,当得知唐僧陷入妖怪的圈套,还是义无反顾地冲出舒适区,去救他的“师父”。
在往后的取经路上,也全然不计前嫌,没有私心地全力护佑唐僧。
真是一点也不记仇啊。
可也真是令我们心疼啊。
如果说,这一路唐僧要渡的,是佛祖施加的八十一难;
那么悟空要渡的,除了佛祖施加的八十一难外,还要面临唐僧时不时的刁难。
虽说辅助唐僧取得了真经,可这一路,又何尝不是悟空自己的进化之旅呢?
无论是面对妖怪时,想尽办法地解决难题;
还是面对唐僧时,一边“自证清白”,一边“竭力保佑”。
他都真正活成了自己的主角。
有人说,童年时读《西游记》,看到的是降妖除魔,是修仙论道。
长大后再看,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一生。
年少时,我们在书桌和课堂上学习立身之本,无忧无虑;
长大后,我们鲜衣怒马少年郎,幻想着能有一方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
可真正步入社会,才发现:
朝前的路,真的好难走。
你不光要解决各种问题,还要遭受着来自周边的不解与刁难。
你不得不把伤痛调整成静音模式,将生活的一地鸡毛妥善安放,才能鼓足勇气,继续走接下来的路。
而这一路,最难能可贵的,不是你有多么坚强,而是:
无论你经历怎样的苦难,依旧能保持内心的良善。
这一点,悟空做到了。
他不光是我们童年时“战无不胜”的力量来源;
更是我们长大后,内心深处的那份柔软与坚强。
谁的心中,没有一个齐天大圣的梦呢?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文章最后,十点君想问问你,你还记得哪些和孙悟空有关的情节呢?他曾带给过你怎样的力量和感动?
点亮【在看】,愿你:
能和悟空一样,历经波折,内心澄澈如初。
作者 | 周美好,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林溪安,喜马拉雅电台:林溪安,微信视频号:林溪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十点君承诺:本问卷仅供调研使用
不会泄露个人信息,请放心填写~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