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说“下辈子我当王诗龄”,那这辈子呢?
今天想聊聊“王诗龄”这样的女儿。热搜上有个词条是,“下辈子我当王诗龄”。尤其是这张照片:
其实是一张旧照,王诗龄晒出来表达对妈妈的爱。但大家齐刷刷被李湘的眼神给吸引住了——
李湘看向王诗龄的眼神。
有个高赞评论如此形容:像是女王在欣赏她最满意的作品。
我想了想,大家羡慕的,是这种被当作「女儿」的注视和托举。背后当然是,很多「女儿」没有享受过这份注视和托举。
——给予女儿支持。给予很多爱,很多偏爱。
她和王菲的女儿李嫣一样,都是那种坐在国际航班上飞来飞去的自由的女儿。她飞翔着看世界。她不想进娱乐圈,想去牛津念艺术。李湘带她去参观牛津,让她的梦具像化。
她也有选择权。李湘给了她很多很多,但唯独没有给决定。她让女儿自己选。
这种抚育方式,当然和财富、资源等等密不可分。但我今天想说的是,这种抚育方式背后的那种「不拼命对抗」「爱自己」的方式。
这不仅仅是靠财富带来。
今天我就想借王诗龄聊一个挺有意思的事:
先不要说,如果我有一个女儿,我会如何抚育她?
而是问自己,如果我是我自己的女儿,我要如何重新抚育「她」?
这是很多女孩可以借鉴的,一种抚育自己的方式。
先说几个我从这些「女儿」身上感受到的「不是非得对抗」的瞬间。
王诗龄曾被一个小男孩说胖,抱不动她。王诗龄不假思索回,“你再去喝点酸奶好不好?”
一个很简单随意的回应,但我第一次听到时,还是有些触动。
我听过很多对身材自卑,甚至过度苛求的女孩,起因都是一句“随口评价”。那句评价在身体里扎根,左右自己成长的轨迹。
于是节食,于是拼命减肥,于是在自己身上留下永远都不满意自己的眼神。
而王诗龄就轻轻松松一句话把这种评价打发了。
我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都把自己的一个「特质」,当作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去对抗。
还有李嫣。她第一次主动在网络亮相时,连她父母都惊慌,怕网友会恶意评论她的长相。
但她好像对这种声音免疫。她带大家云游览王菲的化妆台,还教大家怎么涂眼影。
当然会有声音聚焦在“她的嘴唇怎么还是奇怪”,但她不会盯着这种声音,跟它做搏斗。
她有几个挺著名的“回怼”网友名句。别人说,“你妈不爱你”,她回,“没人比我更懂王菲”,“我妈爱不爱我不用外界告诉我”。
当然最吸引我的,是这样的女儿呈现出来的一种共性:
不用陷入一种用力的「自证」。
这里说到窦靖童。陈可辛曾经评价 17 岁的窦靖童,有句话是:“你有态度,但你没有刺。”
别人拍到她爸爸窦唯在地铁上,说窦唯落魄。她发自己坐地铁的照片,算声援。
记者拍到王菲和李亚鹏离婚后在车上的失落,她发文,「The pain is real,but hey life goes on.PS:I love you.」
仔细想想,王诗龄、李嫣、窦靖童,都是网络上常常热议的那种离异家庭的小孩,但没有那种破碎感。
不是用 fighting、战斗的姿态去面对生活。而是有点幽默感,可以一笑了之。
她们可以接受生活的各种形状。
很多女孩在「作为女儿」被抚育的过程中,长出了刺,保护自己,也刺痛自己。
说一个演员章若楠的故事。她原名叫「章若男」,从这个名字就大概猜出来她的处境。她不是个男孩,真让人“失望”。
她是个长女,必须要做很多。要养弟弟妹妹,20 岁就要养家。
我记得她是如何激励自己的,很痛——
开小号给骂自己的恶评点赞,来激励自己。
这是很多女孩在被错误抚育中留下的“后遗症”,盯着那些挑剔自己的声音,刀口对准自己插,才认为能成长。
重新抚育,或许可以试试,如何去除这根「刺」。
再说伊能静。一个被当作“强者”抚育的女儿。
很多女孩都能对她共情,很多女孩都是这样长大的——
在「匮乏感」和「不安感」裹挟下长大。「匮乏」不止是物质的匮乏,还有爱的匮乏。
她是家里的第 7 个女儿,一出生就撞上父母失望眼光的女儿。她被希望是个儿子。
她在父亲的缺席下长大。父亲是个浪子,早早离家。
她的母亲要谋生。一个陷在谋生的女人脾气大多都不好,对待伊能静也是。伊能静在不同的学校辗转,随着母亲谋生的脚步流浪。没有安全感。她 17 岁逃了家,真正意义上的逃。
在台湾做歌星做演员,然后再将一把一把现金寄给母亲。
妈妈对伊能静说,“你是家里能力最强的,你要多担待。”
这种抚育女儿的方式,是抚育「强者」。女儿不被允许「示弱」。即使这种「弱」,有时只是短暂的脆弱。
伊能静说,要强这句话就像种子种在她心里。所有事她必须扛,妈妈的房子、姐姐的家庭、姐姐小孩出国留学的费用……
我曾在她的自传里读到一些瞬间——
演出完她抱着现金找银行寄回家,夜里她抱着钱发抖,是害怕。
但这样被当作「强者」抚育的女儿,必须要忽视自己的情绪——
忽视恐惧、忽视愤怒、忽视不安……
就这样忽视着忽视着长大。
所以我日后看到一个伊能静哭泣的瞬间,我也忍不住流泪。
她哭着对丈夫秦昊的妈妈说,
“因为我小时候太需要钱了,我妈妈跟我说,你不出去赚钱的话,这个债还不了,别人回来我们家里泼油漆,把你的家锁住……
即便我现在可以有人赚钱给我花了,但是我不会享受,妈妈。我 52 岁了,我还不会享受家庭的快乐。”
我触动的是,这样被抚养长大的女儿,永远没有「安全区」。没办法安置自己的情绪,没办法好好重视自己的感受,会不安,深深不安。
那重新抚育自己,就是必须得和这种「不安」对话。
有一个很感动的事,伊能静也在重新抚育自己。她把台北家里的房子装修成粉红色,连锅都是粉红色。她愿意释放那个「粉红色」的小女孩出来。
她养育了一个女儿,不是看着教科书去养,而是代入自己去养。
“米粒身上,有所有我童年期对家庭渴望的模样,与其说我在思考怎么成为米粒的好妈妈,不如说我在思考,当我是一个小女孩儿的时候,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我将我心目中完整美好的母亲的模样,全部投射在在我照顾米粒上,如此,我不但照顾了她,也照顾了从小缺爱的自己。”
她告诉女儿米粒,也是告诉女儿“伊能静”一个最重要的事:
不要“一生悬命”去幸福。
对应的是一句相反的话,“要一生悬命去幸福”。这是在日本女儿出嫁时,母亲对女儿最后也最重要的叮嘱。
看着这个词就会有很具象的画面,很痛很用力,
“将命悬在一根绳子上,扯着头发不至于下坠,彷佛痛也不重要了,要先活下来。”
“是没有余地,只能拿命去搏的。”
但这就是谎言,“一生悬命”最终得不到幸福。
这个真相,我想对所有女孩说。
我有一个「泼咖啡」心理训练。听起来很奇怪,就是水洒了,东西摔碎了,咖啡泼一身,那个瞬间,我不会尖叫,不会惊吓,会慢慢站起来拿纸巾擦。
我告诉自己,没关系。
我在做一种不责怪自己的训练。不怕把人生搞砸的训练。
把自己从过往无数个责怪自己,担心做错了一个选择,考砸了一场试,走错了一条路,就把人生彻底搞砸的恐惧里拽出来。
我看见那个胆怯的小女孩,像拥抱女儿一样,拥抱她。
我想再次向她注入安全感。告诉她,
不是每次选择,都要考虑是否搞砸人生。
不是每次选择,都要担心是否坠落。
你眼前是万花筒般的世界,你可以选好几种颜色混着看。
最后肯定有人会问,「重新抚育」就像个假命题,「过去」真的能被一笔勾销吗?
我真的能通过再爱一次自己,爱到所有伤疤都消失吗?
这条「重新抚育」之路,真的有用吗?
当然会很多痕迹抹不去。无论你多么精心抚育自己,沮丧的是,还是会有无法消弭的印记。来自过去没有被善待过的印记。
伊能静谈起过去,我差点没忍住哭出来。
她说,“网友们常常说的我手丑,说脸保养的这么好,为何手却这么粗糙?”
伊能静是出了名的会保养,她克制饮食,坚持锻炼,身体最隐秘的角落,最小的问题,她都会好好对待。但唯独,手不行。
说这句话时她眼角有泪花,
她说,我很早出来工作,这双手证明我养了我的家,所以我的手不丑。
是啊,无法彻底抹掉过去。
但这不是伤疤,这并不丑陋。
这恰恰是提醒我们要如此坚持「重新抚育」自己的信号。
曾有个女孩和我说,她把自己从过去救出来的方式,就是成为自己的父母。她说:
“真正看待过去的视角,不要从过去找缺陷,要从过去找力量。”
一生没有小孩的三毛曾回答过一个假想题:如果你有一个小孩,你会怎么照顾 TA?
她的答案很简单,也很有智慧。
“我想 ta 生下来的时候,我会用一块干净的布把 ta 抱起来,这是第一步。然后爱 ta,对不对?
如果你有个小孩你会怎么办?我想每个母亲都是用一块干净的布把 ta 包起来,一包起来就表示对 ta 的爱心。如何教育?很简单,爱 ta ,爱是最终的。”
我是很小的时候遇到这句话。在那之后的十几年里,在很多个“自己照顾自己长大”的时刻,很多个孤独的、害怕的、假装强大的时刻,我脑子里都会浮现这句话。
我做我自己的「母亲」。
我是我自己的「女儿」。
我用一块干净的布包住那个女孩,然后爱她。
无尽偏爱。
部分素材来源:
没关系, 我是我自己的宝贝。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