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国馆(ID:guoguan5000)
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他出生于山东淄博蒲家庄,父亲弃儒经商,但家境渐落,终其一生都处于困窘愁贫的境地里。父亲无力延师便亲自教子,蒲松龄少年得意,初应童试,不负众望获得县、府、道三第一,成为头名秀才。然而志在入仕的蒲松龄,此后却屡试不第,止步于乡试一关,直到71岁时才成为援例贡生。热衷功名之外,蒲松龄“喜人谈鬼”“雅爱搜神”,用一生的精力与心血写下《聊斋志异》一书,以期用鬼狐史,浇磊块愁。生前他的“聊斋”创作事业并不为社会亲朋看好,他恨无知己,却始终不曾放弃写作。虽然一直到死前他都在自惭“一事无成就”“空白头”,但是死后他的《聊斋志异》却成了小说畅销书,文言小说最高成就之代表。蒲松龄这个名字也青史留名,世代不绝。
作者:九歌
以鬼狐史,浇磊块愁
因为荒年,张家家境也逐渐没落,张笃庆不得不外出坐馆教书,在阳丘焦家一呆就是二十年。而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换了个雇主,辗转去了本县西铺村毕家坐馆,长达三十年。毕家在明朝末年时是显赫的大官宦世家,也是淄川县的名门望族。蒲松龄受聘的馆东毕际有在清初曾任江南通州知州,罢职归田后成了本县一大乡绅。毕家与当地的世家大族都联络有亲,和新城(今山东桓台县)显宦王士禛家,更是有着“三四世姻亲之好”。因着毕家的门第,蒲松龄在毕家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当地官员名流,乃至像王士禛那样的达官文豪。这也注定了蒲松龄“一生徘徊在两种社会之间,于是这便规定了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摇摆在文士的雅文学和民众的俗文学之间”。(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图:王士禛(1634年—1711年),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清初著名诗人。著有《带经堂集》、《渔洋山人-精华录》、《居易录》、《池北偶谈》等。|图源@百度百科蒲松龄在毕家主要负责教毕际有的几个孙子读书作文,研习举业,另外代毕际有写些贺吊往来的应酬文字。由于蒲松龄诗文俱佳,赢得了馆东的欣赏和礼遇,但这亦意味着代人捉刀的文字随之骤增,多到他甚至写下《戒应酬文》。文中他暗暗无奈叹气,自己得经常寒夜挑灯为人作文,“无端而代人歌哭”。除却谋生带来的麻烦之外,蒲松龄在毕家得到的好处还是很多的。毕家包吃包住,供应纸墨灯火,工资虽不见得丰厚但多少能够补贴家用,事实上自从进入毕家坐馆后蒲家的生计逐渐好转了。再者毕家藏书非常丰富,蒲松龄可以读到许多没有读过的书籍。毕际有一派风雅名士气度,对蒲松龄非常友好尊重,不摆主人的架子,兴起时还会与蒲松龄“商略古今”,宾主相处得十分融洽。最后,蒲松龄还能按期去济南参加乡试,以及继续写作神鬼故事。蒲松龄在毕家的三十年里,平时住在绰然堂里,毕竟从前是尚书门第,不仅房舍宽敞明净,而且花木繁盛,清静幽雅。正是在这里,蒲松龄写出了许多狐鬼花妖的故事,如《绛妃》篇,他就在篇首标注了构思地点:“癸亥岁,余馆于毕刺史公之绰然堂。公家花木最盛。”图|图源@《妖手摧花》(改编自《聊斋志异·绛妃》篇)雇主毕际有是个相对开明的人,他没有认为蒲松龄写狐说鬼有伤风化,误人子弟,更不歧视小说家言,相反他饶有兴致地阅读了蒲松龄写的部分鬼狐故事,热情提供了新的故事素材。《鸲鹆》和《五羖大夫》两篇的篇末,蒲松龄为尊重毕际有的草创之功,还标注了他的名字:“毕载积先生记”和“毕载积先生志”(载积是毕际有的字)。当家主人的欣赏,无形之中也鼓励并带动了毕家其他子弟,蒲松龄笔下还有不少狐鬼故事是由其他毕氏子弟提供,有时蒲松龄还戏谑地把他们作为人物原型写进了故事里。例如《狐梦》篇中写了个叫毕怡庵的毕家人,他读了先期作成的《青凤》篇,羡慕书生和狐女青凤相爱的艳福,心向往之,于是做了一个梦,梦中也邂逅狐女,缔结了一段姻缘。现实中在毕氏族谱中找不到“毕怡庵”这号人物,自然《狐梦》的故事也属子虚乌有,但不妨假设实有其人,只不过蒲松龄为了保护其隐私而另起了个化名。到毕家坐馆的这年春天,蒲松龄清点了一下过往艰苦岁月中创作的鬼狐故事,将其初步编撰成册,命名为《聊斋志异》,俗称《鬼狐传》。蒲松龄在书前写了一篇四百多字的《聊斋自志》,自述创作的动机、过程以及苦闷。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简而言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取材有的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有的来自朋友的转述,现实生活和旧题材的改编。他不顾世俗偏见,朋友劝阻,坚持创作志异一书,正是要借鬼狐史,浇磊块愁,而他对读者的期待也不是要他们对故事内容信以为真,而是要他们领会其中的意蕴。在清朝大兴文字狱,捕风捉影人人自危的环境里,读书人的言论自由大大受限,人们不可能明白地说政权或制度的半句不是,只好采取曲折迂回的途径。所以蒲松龄字面上说的是鬼狐妖魅,骨子里却是人间社会。关于鬼狐的爱情故事占据了《聊斋志异》全书最大的比重,但是蒲松龄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把其作为单纯的情爱故事去写。最为经典的《婴宁》一篇,讲的是书生王子服追求狐女婴宁结成连理的故事,然而在故事情节之外,蒲松龄倾力展示的却是婴宁的性格:婴宁一开始住在原生的山野里,爱花爱笑,拥有近乎童稚的绝顶天真,天真到似乎不懂得“葭莩之情”和“夫妻之爱”的差别,当她进入人世受到礼俗多重的束缚,“竟不复笑”了,原本的天真被扼杀殆尽,发人深省。终生挣扎在科举路上的蒲松龄,也以笔作枪,向科举弊端官场黑暗全面开战。《席方平》里,秀才席方平为受凌辱的父亲下入冥府伸冤,谁料那冥间的各级衙门全是贪污暴虐之辈,他在酷刑之下愤而大呼:“阴曹之暗昧尤胜于阳间”。这种看似对冥间的揭露、控诉,何尝不是对现世的揭露、控诉?至于对昏庸科场考官的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就更不遗余力了,蒲松龄在《司文郎》里讲一位奇异僧人双目俱盲,却能仅凭嗅觉辨别文章优劣,而这个判断与科场考卷的取落形成鲜明反差,这令盲僧人对黜佳才而进庸才的考官嗤之以鼻:“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聊斋志异》中还有一篇被看作是蒲松龄自作小传的《叶生》,他借叶生之口倾吐心中“非战之罪”的委屈与苦闷。张笃庆在焦家教书二十年,他教的焦绥祚后来成为了进士,步入仕途,反观蒲松龄在毕家坐馆三十年,勤勤恳恳教毕家子弟们开蒙、四书五经、学作八股文和律诗,科举之年还陪同他们一道去济南应试,结果所教学生不仅没有登甲登科者,而且就连一个正经的秀才大多也没有能考取。这对蒲松龄的打击是可以想见的。于是在蒲松龄的笔下,他写淮阳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屡试不第,悒郁病亡,死不瞑目,又以游魂入世开业授徒,终于同样的文章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教出了一个进士及第、步入仕途的学生。叶生自我安慰说:“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同样在蒲松龄的心里,他一直觉得自己半生沦落,并非文章不好,只是由于命运不济罢了。这份命运不济的自我认同,使他始终不曾放弃上下求索的信心:“十年落拓悲吾鄙,千古文章赖我曹”,使他坚持将《聊斋志异》现世。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聊斋志异》初稿结集以后,有日毕家来了位尊贵的人物,索阅《聊斋志异》的稿本。这人就是因为“丁父忧”居丧在家的王士禛。王士禛22岁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领袖清初文坛数十年,尊为一代诗宗,论诗倡导神韵说,与浙江的朱彝尊齐名,时有“南朱北王”之称。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的300多年间,新城王氏家族名扬大江南北,世代甲第绵延、簪缨不绝。这样的王家与毕家相比,还是显贵一大截的。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春天,王士禛到毕家作客,这是蒲松龄第一次与王士禛会面。蒲松龄陪着毕际有宴饮接待王士禛,席间蒲松龄与王士禛谈诗把酒甚欢,也顺带提起了《聊斋志异》。那时王士禛正在写《池北偶谈》,这是一本记载了大量民俗信仰现象,巫术活动,神怪传闻故事的笔记小说集,无疑蒲松龄的说狐谈鬼故事集成功引起了他的注意。图:王士禛—《池北偶谈》,《池北偶谈》又名《石帆亭纪谈》,共二十六卷,是清代史料笔记;部分内容由作者儿辈记录整理而成,全书近一千三百条,分成四目:一,谈故;二,谈献;三,谈艺;四,谈异。|图源@百度百科不过那时候《聊斋志异》的稿本已经先行借给了友人王梅屋,不在蒲松龄手上,王士禛回家后念念不忘,一而再地写信给蒲松龄希望借阅。王士禛拿到稿本后,仔细阅读并作出了评点,前前后后有三十几批语,用另外的纸笺分条写下。有补注或辨明本事的,也有品评篇中人物的,有赞赏文章之佳的,虽然多只是只言片语,非常简略,但基本上可见出王士禛对《聊斋志异》的欣赏态度。王士禛还在卷后附录了一首评诗,这是《聊斋志异》最早的一首题辞:忽然受到一位大人物的赞赏,而不是指责他“谈空”,这令蒲松龄感动欲泣,为自己的著作终于获得认同而欣喜若狂,单方面宣布王士禛就是他的知己!他立即回信表达了感激。图:《蒲松龄采风图》 ©️冯远绘|图源@图源孔夫子拍卖网 感激之余,蒲松龄又鼓足勇气,在信末委婉又忐忑地请求王士禛帮忙为《聊斋志异》写个序文,想假借他的大名,使《聊斋志异》得以流传。对于这个请求,王士禛在回信中也说得非常委婉:“嘱序,固愿附不朽,然向来颇以文字轻诺,府怨取垢,遂欲焚笔砚矣。或破例一为之,未知可耳”。蒲松龄一直在等王士禛破例为他写序的那一天,然而,大诗人终究负了他。这一对文学上的知交,虽然相识相赏,不断有书札往来,但是会面却只有一次,即两人在毕家相谈的那一次。新城与毕家相距并不算远,不过数十里,蒲松龄又一直暗暗希望王士禛能够为他作序,后来蒲松龄还将两册选抄本寄给了王士禛,然而蒲松龄始终没有去新城拜访过。他不曾造访王士禛之门,多少与其不喜攀附显贵的性情有关,也与其始终自觉保持着文人骨气相关。从前山东的布政使喻成龙很是倾慕蒲松龄,想请他一叙。蒲松龄推脱病了不去,经毕际有父子多番劝说才肯前往,不过数日就回来了。他事后解释:“生平寡亲合,至老同婴儿;羞见城市人,口吃不能开”。而另一位同县的杨万春,两人本来是亲戚,来往密切,可是在杨万春进士及第成为县令后,蒲松龄就没有再去过他家了,他的解释还是同一套。事实上这是因为蒲松龄耿介的个性,不愿在社会交往中失了分寸,不肯丢掉人格的尊严,也不肯让人家屈尊,不冷不热地对待自己。不过在王士禛退休回家后,蒲松龄倒是曾借着和王士禛的情谊致书,请他帮忙。当时淄川县的米价日益上涨,负责漕粮的官吏康利贞更是巧立各种名目,肆意加价。当地的县官都解决不了这件事,而康利贞越发猖狂,更声称得到了王士禛的支持。蒲松龄出于义愤一直在为这件事奔走,为此更是毫不犹豫致书王士禛,原原本本告诉他康利贞之事的始末,以及蒲松龄个人的意见,连这件事所引起的公愤也讲得一清二楚。王士禛收信后,没有因为蒲松龄的耿直而觉得不敬,反而接受了蒲松龄的建议。后康利贞也被永远革职,受到了应有的惩处。康熙四十八年(1709),蒲松龄70岁了,已经在毕家贡献了整整三十年的他,再也干不动了,撤帐归家。第二年春天,淄川县举行乡饮酒礼,邀请县里德高望重的老者作为乡饮介宾参加,使得昔日“郢中三友”再会。蒲松龄、张笃庆和李尧臣早已是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三人两两相望,中间横亘着几十年的时光,回首间少年白头如同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他们都曾经少年轻狂,以为童科得意后科举及第的日子也会接踵而至,富贵功名唾手可得,谁知道三年复三年,乡试一关如同不可逾越的大山屹立在他们面前,再不得前进半步。而今五十年后,三人仅仅落得个乡饮介宾的荣誉,似乎一生一事无成,令人唏嘘。——蒲松龄《张历友、李希梅为乡饮介宾,仆以老生忝与末座,归作口号》康熙五十年(1711),蒲松龄的长孙蒲立德复现了蒲松龄当年的荣耀,得了童科第一,这令蒲松龄很欣慰,以为家族举业后继有人。他一面追忆年少时冠冕童科的情景,一面勉励长孙戒骄戒躁,超过自己,一登青云:可是他哪里知道,自己这位心爱的长孙日后正重蹈了他“空白头”的覆辙,没有取得一功半名。在这一年,蒲松龄以72岁的高龄远赴百里外的青州考贡,挣得一个岁贡生的头衔,成了他一生求取功名的交代。只是当亲朋前来祝贺时,蒲松龄却感到羞愧难当,连带着这“功名”也显得味同嚼蜡。三年后,元宵节的时候,蒲松龄将四弟蒲鹤龄接来了家中团聚。他这个四弟,由于性情懒惰,一生犹贫,晚景凄惨,蒲松龄感到以前没能尽到做兄长的责任去照顾他,心中酸楚。那几天兄弟连床,重温了手足之情,了却彼此的心病。正月二十二日清晨,蒲鹤龄去世,同一天晚上,蒲松龄坐在窗边也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五岁。生前谈空,身后成名
蒲松龄到死都在为自己“空白头”“一事无成就”不能释怀,他生前没有显贵,著述也没能刊行,不似李渔有能力写作出版一条龙承包,他的文名更是仅限于家乡一带。但是历史有时候就是很好玩的,在蒲松龄身后百年,他红得发紫,留名青史,名声甚至盖过了“一代文宗”王士禛,也盖过了许许多多个进士及第的科举胜利者。当时人们嘴上觉得说狐谈鬼上不得台面,直如今天的地摊小本本,私底下却疯狂传抄《聊斋志异》,光有名的抄本就有十几个。等到商家瞄准商机,青柯亭刊本一出,立马风行天下,翻刻本竞相问世,注释本、评点本相继出现,《聊斋志异》成了小说畅销书,就连《红楼梦》面世后也没能掩过它的风头。凭借一己之力,《聊斋志异》达到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此后文言小说雄风难再。清代两大文学巨头袁枚和纪晓岚都深受他的影响,前者模仿写出了《子不语》(又名《新齐谐》),后者推出了号称全新巨制的《阅微草堂笔记》,这两部作品却仍然难以同原作一较高下。纪晓岚自言:“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这种影响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削弱,反而越发历久弥新。19世纪以来,《聊斋志异》流播海外,先后出现了英、德等六十几种外文译本,更被写进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百科全书,从而跨越了国界,成为享有很高声誉的世界名著。随着影视改编,《聂小倩》《画皮》《阿绣》《连锁》《阴阳判官》《花姑子》《聊斋狐仙》等《聊斋志异》篇目搬上了荧幕,推出了聊斋电视系列剧,以现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图:2005年版本的《聊斋志异》连续剧|图源@剧透社社长其二,“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不在。知你者,在五洲四海,在绵延历史长河。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2.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3.路大荒著、李士钊编《蒲松龄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4.马瑞芳《蒲松龄评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5.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6.袁世硕《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
▼
本文为国馆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九歌
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每天8点,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