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老谋子司马懿》写道:司马懿装病7年,29岁才入仕途,40岁才开始接触军权,60岁才得到重用,70岁才拥有绝对权力。人生经历的每一件事,既是来考验我们的,也是来磨炼提升我们的。建安六年,司马懿出任河内郡的上计掾(计事务的官吏),当时的士族很不屑这类职位。他在辖区走访,将郡内人口登记成册,方便管理,又协助郡守核实各地财政,开源节流,用来修建水利。司马懿从不因官微事小而糊弄,在任期间大小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被郡守推荐给中央,称其有王佐之才。当时曹操任职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也多次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宰相猛将也是从基层小事做起,只有把小事做好,才有做大事的机会。他领兵有一个习惯,每到一处,必先亲自登高绘制兵线图,亲自考察选取耕种的地点,然后垦辟荒野,推行军屯。儿子司马师十分不解,认为四方的战事没有结束,正是建立功勋的好时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种地这种小事上。司马懿却说:“过去箕子谈治国,把民食放在第一位。领兵,把兵粮放在第一位。粮事虽小,关乎战争成败,不可小觑。”正是如此,让司马懿在对战敌军时,因为不缺粮,总能耗得起。《道德经》里讲: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有的难事都是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做的,所有大事都是从细微的事情做起来的。古往今来,那些真正厉害的人,眼睛望向高处的同时,手也愿意从低处做起。把地基打好,砌墙时严丝合缝,才能铺出一条康庄大道,才能垒起万丈高楼。评书名家单田芳讲遍古今传奇,说尽英雄豪杰,最后把人生浓缩为简单的一个字——熬。青年时,熬过曹操的猜忌;中年时,熬过诸葛亮的交锋;晚年时,熬过曹爽的打压。他与诸葛亮数次较量,仅一招就把智多而妖的诸葛亮气得无计可施,那就是熬。太和四年,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一路所向披靡,连战连捷,剑指长安。曹叡任命司马懿为大将军,这也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第一次正面交锋。自此,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老谋深算,难以力敌,采用“坚壁清野,以守待攻”的战略,不肯出兵。司马懿说,打仗,先要学的就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石悦曾在节目中说:
“比我有才华的人,没有我努力。比我努力的人,没有我有才华。既比我有才华,又比我努力的人,没有我能熬。”
这句话,也是司马懿一生的缩影。
论智谋,他不如诸葛亮;论奸诈,他不如曹操;论家世,他不如杨修。但是司马懿比任何一个人都能熬,能熬过别人无法承受的难,方能成就别人不能成之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多少次被击垮在地,就多少次爬起来,渡尽黑暗便见光明,登过歧路便是顶峰。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命司马懿和曹爽同为托孤大臣。于是利用自己曹氏宗族的身份,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处处打压司马懿。在家养病期间,有很多旧部和大臣登门,希望能联合司马懿共同对抗曹爽。但私底下,他联络亲信蒋济,掌握时局动态;让大儿子司马师悄悄培养了三千死士。直到高平陵事变前几个时辰,他才将自己的底牌全部亮出,宣布举事。史书记载,就连司马懿的三儿子司马昭,也是在举事前夕才知道父亲的计划。司马懿之所以能一举成功,恰恰印证了《韩非子》中的这句话: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若当时有太多人一起谋划,事情也不会如此顺利,还可能会走漏风声。相反,那些还没开始干,就急于宣扬的人,往往干不成什么事。担心失败后遭人嘲笑,他并没有告诉别人自己写小说的事。当时他的很多同学,下班后就聚在一起打牌喝酒,他却把自己关在房间读书。后来他的小说出版,去文化局上班时,大家才得知原来他之前闷不吭声是在写小说。亦舒曾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他们不扎堆,不是高冷,而是默默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他们认准了目标,就只管努力,在沉默中,厚积薄发,成熟强大。点个在看,把你在俗世里遇到事,都当成是你修行的工具。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