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被暑期档大卖的电影给“骗”了
今年暑期档,爆了。
据统计,从6月1日到8月31日的92天时间里,暑期档一共上映140部电影,平均每天约上映1.52部。
截止到8月29日上午10点,暑期档总票房已经突破201亿。
从爆款影片来看,《消失的她》目前以35.22亿稳居暑期档票房第一名,《孤注一掷》以34.23亿排名第二,其后分别是24.51亿的《封神第一部》、22.02亿的《八角笼中》,和17.92亿的《长安三万里》。
这个成绩,在过去10年里都是最佳成绩,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史上最强暑期档”。
除了高票房,今年暑期档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现实题材的电影尤其多。
以票房前五名作样本来看,现实题材就占据三个席位,占比高达60%。
这些题材里涉及的内容,几乎清一色都是当下最爆的社会热点,比如诈骗、家暴、身份、女性等等。
相比于争论国产电影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上是否回勇,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这些现实题材的电影卖得这么好?
换个更准确的问法:今年暑期档大卖的国产电影,为什么能激起中国观众的消费欲望?
信任危机
POST WAVE FILM
暑期档票房排名前四的电影,也就是《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封神第一部》和《八角笼中》,不约而同地暗中契合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信任危机。
比如《孤注一掷》。
这个讲述电信诈骗的故事,告诉我们互联网到底有多么不值得信任,否则的话,张艺兴那个角色不会辞职去新加坡,更不会在泰国中转时被拐骗。
王大陆和金晨的角色如出一辙,都是在诱惑面前,打破了信任应该有的界限感,以至于到最后,一个身死名裂,另一个差点殒命。
再如《八角笼中》。
虽然只是在某些情节上涉及到信任问题,但正是这些点滴出现的信任危机,一步步逼迫着王宝强去做出抉择。
就像肖央和李晨的角色,还有校长那个角色,以及被聚光灯遮住脸庞的那些围观群众,他们都妄图在事件发生时,从中谋求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而对之前已经跟王宝强达成共识的问题,选择性地放弃。
在利益面前,信任就是个屁。
《消失的她》和《我经历风暴》更是如此。
它们同时把矛头,指向了身边的另一半,告诉观众爱人和感情根本不值得信任。
否则的话,你很有可能就会沦为受害人,遭受家暴还是小事,严重的话连命都没了。
如果说《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和《孤注一掷》,还是在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做文章的话,那《封神第一部》就更加狠辣。
因为《封神第一部》把不值得信任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偶像和权威。
在这个故事里,商纣王殷寿靠自己和质子之间的信任,豢养了一个战斗力强悍且忠心耿耿的敢死军团。
那些质子也确实把殷寿的话奉为圭臬,以至于在开头殷寿征讨有苏氏,和中间大宴四方伯侯时,他们都表现出让人心惊胆寒的执行力。
但就是这个被质子们视为偶像的人,其实是一个利欲熏心的阴谋家。
在他的谋划里,每个人都是被欺骗的对象;除了他自己,没人能分得利益,包括他的妻子姜王后和儿子殷郊。
也就是说,今年暑期档最卖座的这五部电影,都隐隐约约地再现了广泛存在于当下社会里的信任危机问题。
我们没办法相信互联网。
因为你没办法确定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更搞不清哪种观点和说法是在带节奏,甚至可能像《孤注一掷》那样在对你谋财害命。
我们没办法信任陌生人。
这种不信任不仅体现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也体现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因为你没办法确认,这些素未谋面的人,会不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跳出来加害你,就像是那群躲在聚光灯下,连面都看不清的吃瓜群众。
我们还不敢信任另一半。
你不知道TA会不会出轨、背叛,也不知道TA会不会对你破口大骂、拳脚相加,甚至不知道TA什么时候就给你购买了一份高额保险,然后害了你的性命,再继承你的全部家产。
我们也不能信任偶像和权威。
就像是每天在网络和媒体抛出各种奇怪言论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单位的政府官员,这些躲在体制背后的人,几乎成了胡说八道甚至是草菅人命的代名词。
正因为这些电影,勾勒出从小到大、从疏到近的不可信任感,让我们在电影里感受到铁证如山的事实,它们才得到了市场的认同。
说白了,这就是“嘴替”的价值。
现实题材的情绪
POST WAVE FILM
尽管暑期档的这些电影,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嘴替”价值。
也并不意味着,这些集中爆发的现实题材国产电影,就多么值得夸耀。
不仅因为它们并没有对信任危机的产生根源做深究,还在于它们在其他的社会现实问题上,做足了利用和消费的功夫。
以票房最高的《消失的她》为例。
这个在悬疑套路和价值诉求上展现出双重缝合力度的电影,把一个杀妻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
在契合了社会慕强情绪对穷困阶层的鄙夷的同时,又把它跟传统家庭观念在当下越发分崩离析的认知捆绑,最后还来了一个大反转,满足了女性观众对男人的报复心理。
说白了,它就是在消费当下男女,在金钱、情感和婚姻上不断撕裂的矛盾。
让人们本来就难以达成共识的社会情绪,在《消失的她》里再一次找到佐证。
也就是说,它只是在利用这种本就冲突巨大的隔阂,却没能对这种隔阂产生的根由,做进一步的探究。
它不是要提出问题,更不是要解决问题,反而是要放大问题,甚至是让那些本就价值观和情绪不稳定的人,看完一部电影就选择分手。
就像是看到两个人打架,与其说它是在还原两个人打架的前因后果,不如说它是在拱火。
这个逻辑,在同档期的其他电影里,也可找到类似的路径。
比如《孤注一掷》。
这个大型反诈宣传片,套用千门八将的路数,为观众科普电信诈骗到底是如何运作的,然后又告诉观众,这种诈骗连警察都束手无策。
说穿了,这就是父母吓唬大晚上还哭闹着要出门去玩的小朋友,告诉他们外边有鬼要吃人。
除了告诫人们不要有不甘心和贪心,它没有在人性的灰度上,下一丁点功夫。
就像是《八角笼中》坐在聚光灯下接受媒体访问的王宝强,他为什么会被逼到那样一个处境里?为什么那么多人义愤填膺地自诩正义使者,对着他口伐笔诛?
这是一个双重失效的问题:他在应该被帮扶的制度上得不到援助,面对的却又是一群总是高估自我道德修养的网民。
类似的还有《最后的真相》和《我经过风暴》。
《最后的真相》名义上说的是法律的审议,但它内里其实还裹挟着当下社会里的阶层固化和歧视问题。
它太执着于用法律的形式追求真相,却对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视而不见。
《我经过风暴》也是如此。
这个旨在讨伐家暴的电影,没有对家暴的形成和对抗等社会性议题,做出更大的努力,而是痴迷于用一个又一个让观众窒息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家暴的恐怖。
于是观众走出电影院,只留下一个印象:家暴太可怕,远离变态男。
总结来说就是,这些票房大爆的国产电影,确实拿捏住了弥漫在社会上的怪象和情绪。
但它们却都止步于此,没有胆量、勇气和决心,对这些问题背后涉及的深层问题,作进一步的深究和开掘。
对它们来说,能利用社会情绪赚一笔,就足够了。
从这个角度看,现实题材的电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
好 书 & 好 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