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后,我发现网课真香!
几年前,在一个喧嚣的夏天,我在祝贺的簇拥中将毕业帽高高抛起:随着毕业,在上课前会变得人潮汹涌的楼道、推开门就能看到教授慈祥微笑的办公室和具象体现了知识瑰丽庄严的美丽图书馆,都退出我的生活。我不禁开始思索,我该如何在毕业后保持学习的习惯呢?
网课似乎是最显而易见的选择,可当时的我想到网课只有抗拒。当时的我实在很难相信网课能带来什么优质的教育体验。就读期间每一个动人学习瞬间,都仿佛在再次强调这些体验的不可替代:在小班授课时从同班同学的发言得到灵感,与学界泰斗在办公室面谈中得到答疑解惑,学习时想到令我崇拜的学者大概曾在同一栋楼里听课的感到心头一暖……
就是在这样的半信半疑中,我跟随耶鲁大学的光标了解了如何在工作中帮助伙伴克服压力,透过西北大学的网课了解社交媒体对商业世界的影响——这些经历改变了我对网课的看法,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契机。
被低估的“便捷”的意义
没有了与教授的一对一互动,这些课看上去像是顶级名校教育体验的“便携版”,但便捷这个优势一直以来被低估了。对于国际生,时间和空间的不设限,带来的是求知的灵活。如果没有网课,毕业之后想要上美国名校的课,就只能亲身返回学校参加暑期课,或者打断工作,全方位回归学生状态。网课让人可以同时拥有了“学生”和“打工人”的身份,既捡起了六便士,又可以弯一个不那么伤筋动骨的腰,在不中断工作的前提下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
另一方面,一堂系出名门、脉络清晰、资源充沛的网课,会为自学者节省许多搜索资料和做学习计划的精力。大部分名校网课都很详尽,课程大纲、阅读材料、授课视频,甚至与同学讨论问题的评论区,一应俱全。我不需要自己辨别知识脉络,也不需要孤身一人在浩瀚信息中搜寻相关读物。
很多人认为,网课过于技术化而缺乏了教育的温度, 但我认为恰恰是教育的温度驱使着许多名校教授们源源不断地为高质量网课贡献资源。
比如我最近上的耶鲁大学Ian Schapiro的这堂网课,他特别强调了“It has not been watered down”。换句话说,Ian Schapiro这门课给予了网课学员和线下课学员一样的高期待。值得注意的是,除了Coursera这个优秀大学资源云集的在线学习平台,很多大学也有自己的独占网课系统,比如MIT的MIT Open Courseware,斯坦福大学的Stanford Online。在为了求知贡献资源这件事上,众多名校的教育情怀可见一斑。
网课≠水课
网课拓宽了“学”的疆域,也增强了“习”的灵活。之前笔者上了dancemasterclass这个专门为舞者设计的网课。很多时候我们在线下课能跟一个舞蹈团的首席舞蹈演员学习都已经算是非常珍贵的体验了,但dancemasterclass却通过网课这种创新性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可以集齐一系列与像Boston Ballet前首席舞蹈演员Whitney Jensen、American Ballet Theatre 现首席舞蹈演员 Polina Semionova、San Francieso Ballet 首席舞蹈演员Misa Kuranaga 等等大师一起学习的体验。如果要用足球来比喻,那就是,哈里凯恩、孙兴愍、洛里等足球国家队的队长们每个人都开了一个分门别类的足球技术专项网课群英荟萃版来教你踢足球,教的还都是自己的强项——孙兴愍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左右开弓的平衡前锋、哈里凯恩教你传球、洛里教你守门。如果不是网课这种打破时空隔阂的云端学堂,何难想象如何能拥有这样全明星的高含金量舞蹈课。
注:对于比较长的练习也有文字讲解,不能一下子就记住整套练习的人也可以对照文字逐个动作练习
在线下舞蹈课堂上,我们只能看到老师在我们面前跳舞,我能想到的“认真学习”也就是上课听讲,下课记笔记。而轻松结合多媒体的网课让个性化教学和深度分解这种常常只能挂在嘴边的愿景成了现实。
我的一个芭蕾舞老师曾经对我说,当她某一天跳得好时,老师会把她放在把杆的中间这个最便于观察老师的位置。而我在Whitney Jensen的课上一个人独享了最好的上课视角时,自己想怎么跳就怎么跳,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示范,都是最好的位置。网课让每个舞蹈练习者,都有了“最好”的学习机会。
自从优质教育资源开始存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优中选优”的舞蹈可以说是这种掐尖式分配的典范:身体条件最好、舞蹈天赋最高的学生往往被集中到专业舞蹈院校。通过师资力量的集中,大师们直接给学生输入自己经过风吹雨打的心得,学生在接受这样教育时承载的也是“有可能最大化地利用好这些知识”的期望。不同于传统舞蹈教育,线上的舞蹈网课很好地说明了网课的另外一层深远的意义:把稀缺的教育资源尽可能更平均更广泛更无损地传递给每个人。
这也是笔者心中Coursera等网课平台的的理想之光:网课使用者无需通过选拔便能直接享受到知识本身。你不需要奋力脱颖而出,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你甚至不必有经济上的顾虑,因为绝大多数Coursera网课可以免费试听。而当我仅仅带着求知欲和喜爱去学习时,我的快乐和喜悦是更加纯粹的。
线下教育仍然不可取代
即使学的是一样的知识,网课和线下课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在线下课上,我很珍惜在面对面的讨论间被教授启发和指引,而在网课上,我更注重教育者于细微处体现的智慧与用心。
比如,在Ian Schapiro这门网课上,我注意到他在阐释一个概念时用了“consent”这个词,而我在线下课学到这个知识时,当时的教授用的是“agreement”。微妙的差异体现出两位教授对于同一个知识不同的理解,也让我头一次体会到了上网课的乐趣。
大学于多数人来说是个智识层面的同温层,大家都有相似的知识追求、相近的学术兴趣和互相匹配的学习方式。在下课之后,立刻就可以坐在食堂里和朋友们讨论还冒着热气的课堂笔记,就着从食堂新鲜出锅的炸芝士条和汉堡包,揣测刚刚上课老师们的见地和自己的看法,这是我最幸福的大学记忆之一。
这些充满着少年情谊和人文温度的校园体验的确不是键盘和屏幕能承载的,但网课依然能成为你求知之路上的交通工具。它是你在自主学习的海洋中可以信任的领航标——当你在互联网的大海中苦苦搜寻可以为自己所用的资源时,那门恰到好处地跳出来的网课就像一个来自知识世界的拥抱。
网课也有独特的优势
面对大学申请,作为高中生的我曾认为响当当的文凭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人生不可或缺的。现在回头看,我最感谢学校向我强调的,反而不是文凭本身,而是隐藏在本科生活中的对知识的好奇和对求知的鼓励。这段“网课奇遇记”,让我开始反思,学历和知识未必划等号,学习和读大学也未必是同一件事。
抛开大学名称所意味的光环,大部分博雅教育所倡导的知识,是以理解世界为向往,而非职业发展为目标。很多时候名校之所以受到认可,不仅仅基于他们所教授的知识,更包含了这所学校的声望和校友资源等隐性财富。把“是否好就业”为标准,将人生的出路和希望寄托在一纸学历上并期望它成为一站式解决方案,本身就是一种浮躁和狭隘。
又是一个夏天,阳光和毕业的那个夏天一样璀璨。本科毕业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我上了一些网课,自己读了一些论文,研究了一些领域,写了一些小文章,甚至被感兴趣领域的博士项目申请者在社交媒体上主动联系要不要交流一下。
对于也在这样的夏天里迷茫和不舍的我,我希望对她说不要焦虑:因为你还可以上网课——这真的不是一句玩笑,也不是一个空洞的安慰,因为本科教育只是一个阶段,毕业之后如何继续充实自己,是需要通过创意和实践结合去回答的问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