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高等教育发达程度榜单:北上苏名列前三!你家乡排名第几?
转载:星球数据派
正文
中国当代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多层次的系统,包括早期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多个阶段。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具有特殊的定位。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深化改革的过程。它由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构成。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提供更高水平的学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高等教育对人口具有较强的含蓄和引流作用。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交汇点,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根基,有利于促进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吸引人口流入,减少人口流出。同时,大学生群体是高等教育资源所在地拉动消费、活跃经济、形成风尚、塑造文化的重要力量,其毕业后有较大可能继续留在当地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增加当地人口数量规模、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水平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鉴于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从各省级行政区层面来用数据一窥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衡量一地高等教育发达程度的指标众多,本文以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在校生人数的视角通过加权计分的方式来评估各地高教发展水平。
01
2021年各省市区高等教育发达程度排名
直属院校
一、31省市高教发达程度排行榜
本榜单的方法在于以各省市区本硕博在校生人数为基础,通过对博士、硕士、本科以及博士在本硕博总人数中占比四大核心指标的加权,计算出各地高等教育总得分,再按照归一后的总分进行排序,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我国各省的“高等教育发达程度”或者称之为“高等教育实力”。由于部分省市区尚未公布2022年最新数据,本文暂时以2021年数据为最新可用数据进行测算。
从最终结果看,各省市区高教整体实力与普遍认知高度吻合:
北京位居全国第一,且一骑绝尘,总分为100分,是第二名的上海的2倍;
上海位居全国第二,但与北京差距较大,从量化角度看,上海高教实力仅为北京的一半;
江苏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教大省,当仁不让地高居全国第三,且与上海的差距非常小,而与其后的省份拉开了明显差距,不愧为苏大强;
第4-10名依次是湖北、广东、陕西、四川、山东、辽宁和浙江,这些省份均为我国科教实力雄厚、名校云集的大省,且顺序与普遍认知基本相符和,这几个省份的相对实力也整体在一档;
第11-20名的省市区整体实力较强,但与前10名略有差距,或拥有实力顶尖的名校但全省整体实力一般(如安徽),或省份整体规模较大但精度较低(如河南、河北),或拥有名校且精度较高,但规模偏小(如天津);
第21-27名属于我国人口较多但高教实力薄弱的省份,这些省份均没有985名校的存在,整体高教实力明显偏弱;
第28-31名省份属于规模量级确实袖珍的代表,其中人口规模最大的省份海南也不过一千万出头,其余几省份均在百万级,因此按照本指标体系排名靠后。
二、31省市本硕博在校生人数全景图
从全景图看,各省市的排序与前述榜单基本吻合,但鉴于本图以博士>硕士>本科生的简单逻辑排序,因此顺序又与榜单略有出入。但整体而言,我国各省市区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02
2013-2021年各省市区本硕博人数变化趋势
直属院校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继续高速发展但增速放缓的十年,而高等教育则在经济基础得到夯实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硕博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尤其是硕士和博士阶段人数增速明显高于本科人数,说明我国高教进入了发展新阶段。
一、2013-2021年全国本硕博在校人数变化趋势总图
分省数据虽然暂缺2022年数,但全国2022年最新数据已经发布。从2013-2022年这10年的数据看,我国本科生在校规模已经基本稳定,处于低速增长状态;而硕士和博士则在2017年之后快速增长,增速已逼近10%的高位,使得我国硕博高学历人口增长明显,也与民众近年来学历贬值趋势日益显著的体感吻合。
二、2013-2021年31省市本科生在校人数变化趋势
从本科生人数看,人口大省整体排名靠前且增速较快,前五名的大省本科生在校人数均已突破百万大关。
二、2013-2021年31省市硕士在校人数变化趋势
从硕士人数视角看,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等拥有众多985、211名校的高教大省排名明显占优,而单纯人口规模偏高的河南、河北等省回落到全国中下游水平。
三、2013-2021年31省市博士在校人数变化趋势
从博士人数视角看,北京作为首善之地遥遥领先,上海、江苏、湖北、陕西等拥有众多985、211名校的高教大省的优势继续扩大,而缺乏985等头部名校的省市区博士培养能力明显弱于强势大省。可见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头部名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
公立还是私立?因为一项教育“计划”,这届美国家长吵翻了天...
读国际学校还是出国留学?来自国际教育家长群的实证研究
丁学良:小心教育摧毁孩子的好奇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