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等教育出发,谈谈我对基础教育的期待 | 丘成桐
丘成桐,国际知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哈佛大学教授;1982年,荣获菲尔兹奖;现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苏轼曾写道:“我梦入小学,自谓总角时。不记有白发,犹诵论语辞。”可见启蒙教育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对于如何教,欧阳修写道:“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可见教育之润物无声,唯有孜孜不倦、循循善诱方可得之,切不能急于求成、急于事功,此为教育之根本。
许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尝试用各种办法革除基础教育中的弊病。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一线工作者,都奉献良多,这是毋庸置疑的。过去50年,我在全球带过70余位博士生,如今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本科教育中。2021年初,清华大学推出“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并成立求真书院,我得以接触更多正在接受基础教育和刚刚完成基础教育的年轻人,也引发我对基础教育问题的诸多思考。因此,我愿意基于个人的一些经历和“领军计划”的实施,来谈对基础教育的期待。
小学:兴趣与志趣开始萌芽
我小时并不特别优秀,五岁时参加第一次数学考试,考得并不好;11岁时,在应该准备中学入学考试的重要时刻,我却在与一群孩子漫无目的地在街上闲晃。这虽不是我人生中值得骄傲的一幕,但多少还是有一些价值的。这些经历让我没有简单地依循老师的训示去循规蹈矩地做事,而是自己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也因此学会了如何随机应变、如何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
乡间生活的苦乐之中,最难忘的是父亲的教导。父亲教我的第一篇文章是《礼记·檀弓》中的《不食嗟来之食》,他是要我知道做人要有尊严。我十岁时,父亲要求我和大哥练习柳公权的书法,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这些内容到现在我还可以背下来,做学问和做人的态度,都能从这些文章中领悟出来。
父亲还要求我们背诵古典小说中的诗词,如《红楼梦》里的诗词。后来,父亲让我读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等人的著作,以及《浮士德》等西方书籍。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对我日后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父亲在香港崇基学院任教时,学生常到家中论学,师生间的交流使我对知识充满欣羡之意,感受良多。父亲在著作《西洋哲学史》的引言中引用了《文心雕龙·诸子》篇的一段:“嗟夫,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这段话至今激励我,使我立志清高,使我希望创造,以便传诸后世。
父亲一直关心国家大事,常教育子女做人立志必须以国家为前提。我很喜欢司马迁的诗词,其“究天人之际”正可以来描述读书人应有的志向。我至今非常感激父母,虽然当时家里很穷,常常入不敷出,但他们从来没有引导我们为追求物质生活而读书,而总是希望我们有崇高的志愿。
中学:真正找到人生志趣之所在
1960年,我考入香港培正中学读书。这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学校,但我在乡下的学校闲散惯了,始终提不起很大的兴趣念书。学校当时每学期有三段考试,每段学习结束时老师会写评语。第一期说我多言多动,第二期说我仍多言多动,最后一期结语说略有进步,可见我当时读书的光景。
到了初二,我开始尝到数学的真正滋味。数学老师梁君伟非常棒,他教授欧氏几何,由五条简单的公设出发,竟能走得那么远,证明了那么多条定理,令我惊奇得说不出话来。出于某种当时自己也不明白的原因,这种做法令我非常满足,甚至尝试自己创造一番。我开始花很多时间想数学问题。走路上学时、乘火车时都在苦思,给同学出各种题目。真正让我定下心来的是班主任潘宝霞老师。她偶然发现我衣着单薄,得知我的家境困窘,大起同情之心,自此经常给我一些食物补给。这件事竟是我的转折点,我被潘老师的好心肠感动,决心不让她失望,发誓努力做个更好的学生。
初三那年,我的家庭突遭变故,父亲因病故去。大概那时起,我真正开始做自己的主人,决心不负父母厚望,帮助母亲持家的同时,要在学业上更加发奋。我决心在学术界闯出名堂。偶然接触到华罗庚的书,使我更添动力。另一篇对我有重要影响的文章是《明报月刊》刊登的陈省身先生的文章——《学算四十年》,让我燃起中国人做学问的壮志。高二学习微积分,我发现350多年前牛顿和莱布尼茨发展出来的绝妙方法,到现在还是数学和物理的主要工具,更加惊叹数学的魅力。
中学那几年,我虽饱尝了人世艰辛,却也真正找到了人生志趣所在。父亲故去,在母亲坚毅品格的影响下,我逐渐养成了克服千难万险、勇往直前的性格。
2020年,我向习总书记提出要做“领军计划”。提出“领军计划”的原因很多,但最核心的原因是,科学史的每一次进步,终究是靠最聪明的那几个人在突破。以数学史为例,为学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数学家屈指可数。我们必须找到下一代人中那极少数的顶尖人才,从小培养他们,才有可能解决高精尖领域“卡脖子”的问题,才可能推动中国科学大跨步发展。
2021年初,清华大学推出“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面向全球选拔不超过100名中学阶段综合素质优秀且具有突出数学潜质及特长的学生,采取“3+2+3”模式,从本科连续培养至博士研究生阶段。古时霍去病北征匈奴,曾以八百骑兵突击千里,破敌于漠北。我希望通过这一计划,能在基础科学领域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八百铁骑”。
在第一批69名学生中,有个入学时才14岁的初三学生,从他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质朴的、纯粹的对学问的兴趣。有趣的是,在连续两年的招生中,我们发现顶尖的初三学生反而比顶尖的高中学生表现得更好些,并且越接近高三,表现越平常。这是我希望引起基础教育注意的现象。
数学是重要的工具,不仅仅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工具,也是我们思维的工具。在当今社会,甚至社科研究都用得上数学。有条件的、好的学校应该为能力足够的学生提供微积分及群的基本概念学习,并将他们引用到中学数学和物理等的学习和理解中去。
数学史上有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具有上进心又有好奇心的幼童,在良好的环境中由数学大师教导,会成长很快。当今中国科技水平确实不错,但距领导世界科学发展还有一段距离。如果不能站在领导地位,我们就会永远跟在人后,永远会有被“卡脖子”的危险。要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必须从基础做起,科学的基础在于数学,数学必须要有优秀的领军人物。从历史角度来看,最迅速的方法就是寻找和培养优秀的幼童。
有人担心,“领军计划”招收初中生,无形中会不会加剧本已白热化的高招竞争氛围。这其实是对“领军计划”的一种误读。我们希望培养的是数学科学的领头羊,考查对象不仅是中国而是整个世界。我们期望他们目光远大,卓尔不凡,能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越早找到这些学生,我们就会越早一点从根上影响他们,启迪他们的智慧,同时远离社会上追名逐利的风气。
教育要不忘初心,是应该回归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欧阳修“本于人性,磨揉迁革”的教育理念,真正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
我这一代人,生于贫困,时常还要为吃饭发愁。现在的孩子们有种类齐全的教育资源,能选择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理应比我们更成功。我相信,他们成才的那一天,将见证中华民族辉煌鼎盛的时代。
小学阶段:应该进行活泼有趣的教育
小学时期的启蒙教育往往奠定人一生事业的基础。从这时起,孩子们开始关注自己之外的世界,对世界、对学问的兴趣开始萌芽,对做人的道理也有一些简单理解。可惜的是,现在的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是通过一道道题目完成的;所积累的知识,反映在一摞摞的试卷中;闲暇的时光,往往是在各种课外班度过的。他们学习的技能,多从应试角度考量,过分强调技巧,舍本逐末;衡量成功的标准,更多是分数与奖项。
小学阶段应该进行活泼有趣的教育,将幼儿的能力和心智慢慢诱导出来。老师应带着儿童灵活利用各种教育设施,增长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见识,让童心蓬勃生长。学校必须特别注意对儿童的品德教育,除了让学生知道如何做好守法的公民外,还要知道如何服务社会、忠于国家,亲亲、仁民、爱物,最紧要的是知廉耻。要培养学生有文化修养,形成敢于创新和表达自己、能够领导群伦的能力。
中学教育:要在重要学科上打好基础
中学教育是人终生学问的基础,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成熟,可以集中精神学习基本而有用的学问。中学生要在重要学科上打好基础。语文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必须学好;数学是练习推理的主要途径,不可不知;中国历史必须读,而且要读得透彻,对国家对同胞才会有感情。有了高雅的感情,学问事业才会做得好。在表达和推理的学习过程中,辩论比赛往往是特别好的训练手段。
对于中学教育,我仍要强调兴趣。如今的学生有更多机会面对无数选择却意兴阑珊。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或许是因为他们发展个人兴趣的努力与现行的教育考核标准格格不入。当他们面对的世界中,只有成绩才最有价值,他们又如何葆有对世界的好奇,以及探索大自然真与美、探索宇宙奥妙的动力?
教育的初心无非知识的传承,这个知识不仅是谋生的技能,更是人类智慧宝藏的传承。
兴趣与好奇心:决定儿童终身事业的关键
对孩子来说,学到多少知识不见得最重要,兴趣的培养、好奇心的激发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我小学的成绩并不理想,但父亲培养了我学习的兴趣,成为我一生中永不枯竭的动力,凭着它,可以有勇气去学任何想学的东西。相比之下当下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和好奇心的保护。
在一定轨道上运行的电子,受到其他能量刺激后,可以“跳跃”。我们也需要促发孩子获取新知的“跳跃”。一方面可通过家庭教育;另一方面是来自教师的刺激,如考试的分数、有趣的问题、历史上有趣的数学故事、比赛引起的竞争心理等。我们要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去发掘数学的妙处和数学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用处。
人格的培养:对人一生成长至关重要
教育的目标,也在于让孩子们面对不可知的未来能多做些准备。未来并不一定是什么赛道,必须有输有赢。知识之外,人格的培养尤为重要。现代社会乃是合群的社会,学生必须学习与他人相处。要培养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对周围大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并在这种环境中训练自己。对中学生来说,永葆一颗纯真的童心,保持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展示自己的个性,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对其一生智圆行方、为人中正有奠基作用。
通才教育:培养儿童与世界共情的感受力
美国的中学注重通才教育,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语文、数学等主科以外的学科,如文学、物理学、哲学等,都会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但这不意味着,孩子们应该参加更多的考试、背诵更多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对各学科的历史脉络有所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明晰他们这一代在人类历史上所处的位置。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的正确观念,生发出一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豪情。倘若他们没有如此宏大的志向,也不要紧,但要他们知道自己从哪来、往哪去,要过一份什么样的生活。
创新精神:从最基本的教育来解决
我喜欢和年轻学生们交往,因为他们身上有源源不断的想法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而基础教育阶段如何保护这些看似不成熟但极其宝贵的想法和勇气,将决定他们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高等教育。创新的基础在质疑问难。假如学生对于见到的事物、读过的书籍、看过的文章都没有兴趣,不愿意去发掘问题、找寻其中真意的话,那么如何与科技大国争长短?这些问题非从最基本的教育来解决不可。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
我也想对家长们说几句,是家长要思考的养育初心的问题。家长在基础教育阶段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教练、保姆,还是伙伴、顾问?我们的孩子最终会有自己的人生,我们想让孩子茁壮成长,就必须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推动他们独立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所选择的领域做出新的贡献。让我们少一点强调考试、分数、输赢,把真正的学习乐趣还给他们。
More
文章来源 | 中国基础教育(id:zgjcjy)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