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被骗20w!又有国际校学生中招!原来诈骗集团已经盯上10后了…
👆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尽在“真选”,欢迎关注~
前阵子,好友Cindy妈(后文简称C妈),深夜在妈妈群里发消息,说孩子遇到网络诈骗,免费抽靓号,5分钟银行卡3次被盗,要赶紧去派出所报案!
我听到都震惊了:什么?网络诈骗都已经盯上10后了吗?
C妈说自己家都算幸运的,朋友亲戚家里,有人被骗3万的,还有人被骗20万!全部都是通过网络的手段,教唆偷偷操作爸妈手机,然后直接盗刷银行卡。
根据2023年上海反诈骗中心发布的《反诈白皮书》数据显示,电信诈骗受害人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90后、00后占比近60%。光是今年上海警方就破获网络电信诈骗案1万多起,回收资金3点多亿元……
在征得C妈家人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就把这个故事分享出来,爸妈们正好仔细看一下:犯罪分子是如何用超精密的SOP与完备的话术,让一个12岁的女孩一步一步掉入陷阱的。
此外,网络诈骗真的不仅仅是在上海,只针对10后下手,之前我们也写过美国、香港、欧洲留学生遇到的网络诈骗案例,文章末尾尾我们还特别整理了一份网络诈骗的套路拆解与防骗指南,爸妈们可以看一下,防微杜渐!
赴港大一新生被骗108万!那些被诈骗集团盯上的港漂孩子们……
“我差点被骗100万”!卷入“国际大型洗钱案”,留学生为何频成诈骗首选……
(为了便于阅读,故事部分我们用C妈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来呈现)
从“微氪金”开始
盲目信任埋下祸根
我们家虽然是女儿,但她却喜欢玩游戏,不管是Switch、还是PS,我家都有,当然,她也玩网游。
作为妈妈,我其实挺赞成孩子玩游戏的,因为游戏可以帮助她打磨创造力,建立有效的社交,当然,她玩的所有游戏我肯定都会预先鉴定一下,保证那是“无公害”游戏,才会支持。
但诈骗事件的肇因,恰恰就是一个看似无害的游戏,虽然它本身不存在什么不良元素,但我们不要忘了,游戏当中存在无数个玩家,这些“他者”,很有可能就是危险的源头。
我女儿玩的游戏属于需要少量氪金的,绝对没有到恶意氪金的地步。她偶尔会花钱买皮肤或者小装备,花费大概也就是几十块最多了,而且这个频率很低。但恰恰是这个“微氪金”的部分,就已经埋下了安全隐患。
之前就发生过一件事,可能因为是账号等级的问题,她发现自己购买装备的流程非常复杂,这影响了她的游戏体验度,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找游戏当中的队友来帮忙购买,所以她就加了人家的微信,然后微信转款给对方,帮自己购买游戏里的道具。
有一次她转款被我看到了,在我的追问下孩子跟我讲了原因,对这件事,我当时就是完全否定的态度,虽然对方看上去是诚信的,但我觉得这种把钱贸贸然就转给陌生人的行为,非常危险。孩子跟对方在现实世界里没有任何连接,她也不知道对方的底细,仅仅凭游戏里的交情就产生经济上的往来,是很不理智的。
我当时就给她讲了这样的道理,并且约法三章,游戏可以继续玩,但转款绝对不可以。
我家孩子其实是个特别乖巧的女孩,她可能表面上完全同意你的观点,但我知道,只要过了风头,她还是会我行我素,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怀疑她可能继续委托别人买装备,但因为没证据,我也无法过多干涉。
没想到,女儿在这种金钱往来里,建立起了非常单纯的对陌生人的信任感,也是这份信任感,使她自己对于“陷阱”没有任何抵抗力。
9月10号,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因为我们家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起因——还是因为那个游戏。
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我听到女儿在她爸爸的房间里说话,爸爸的声音还挺大的,似乎在讨论转款之类的事情,因为知道她之前的“转款故事”,我在外头就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于是马上跑进孩子爸爸的房间。
拿到爸爸的手机之后,我简直五雷轰顶,他的手机上有三条验证码短信,每条验证码短信之后,都跟着一笔转款。三笔转款分别是499.99,2999.99X2。我的第一反应就是:
孩子这次100%被骗了!
我当时立马电话银行,申请了挂失。然后,第四个验证码发过来了,当然,我不可能让女儿继续把验证码告诉别人了。
接下来,在我们的一再追问下,女儿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他们这些玩游戏的孩子,非常追捧“靓号”——这是一种玩家花了大力气,经营了很多年的账号,它的等级可能非常高,装备也很好,甚至可以拿到市场上卖。
这天早晨,她看到有玩家在自己的b站视频下宣布:通过抽奖,免费赠送高级靓号。
我女儿发现这个账号的价值很高,市场价可能在5000元左右,而她自己的账号只值2000元。诱惑摆在她面前,小姑娘就把持不住了。
于是,她就在那位B站Up主的视频下留言:
殊不知,这一留言,就已经正式进入对方的诈骗套路了。接下来的一切,堪称黄金级的诈骗流程。
首先,对方加了我女儿的b站私信,几分钟之后,他就在私信上回复我女儿,你被抽中了,成年人或许到这一步就开始怀疑事情的真假了,然而12岁的孩子并不会。
接下来,为了顺利完成账号迁移,他加了我女儿的qq,开始问她要手机号码。
小姑娘呢,也挺有意思的,“吃心”很大,她想一边保留自己一直用的账号,一边再拿人家的靓号,所以她就不提供自己的手机号,而是把爸爸的手机号给了人家,这一给,就出事了。
对方拿到手机号后,先问:
注意,诈骗分子在这里开始玩“分流”了,我相信不管孩子回答什么,他都有完整的诈骗套路来对应。
我女儿很诚实,她跟对方说自己用了爸爸的手机号。
听到回复后,对方马上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女儿说她当时就懵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办,又过了一分钟不到(这时间掌握也很微妙),对方又发来一段话:
这一招对12岁的孩子可太管用了,你想看看,本来就吓坏了的孩子,她怎么可能冒着被惩罚的风险,去跟爸妈说这事儿呢?
所以第一个选项对她来说根本不存在,她肯定专攻第二个方案。这么一来,骗子的圈套就开始收紧,接下去就是收割环节了。
后面发生的事情极度丝滑,他给女儿连通了视频,然后让女儿按部就班完成了这些事:
拿到爸爸的手机,并且解锁;
获取爸爸的银行卡账号,账号都是会隐去大部分数字的,这部分需要视频连线“教授”;
获取银行卡卡号和手机号之后,远程开通快捷支付;
到了这里,爸爸的手机上就频繁出现了「验证码+支付」的信息,爸爸其实看到了那些信息,但没有起疑心,只是以为女儿在拿手机为自己买装备,直到孩子去洗澡了,消息依然不停地发过来,这下爸爸就觉得事情不太对了,于是就回到了开头的那一幕。
但在那个当口,最让我震惊的其实不是金钱上的损失,而是女儿的固执,她直到那一刻,都不愿意相信:对方在骗她。
于是我和爸爸立马决定:马上去报警。
当我们十点多到达警局的时候,对方依然在给我女儿发信息,内容都是催促她快点提供新的验证码,但是连发几条,对方发现没有回复之后,就沉默了,警察让女儿再尝试qq联系一下他,登陆上之后,她发现,对方已经把她拉黑了。
直到那一刻,女儿才相信——自己被骗了。
事实上,Cindy绝不是在这款游戏里损失最大的孩子,根据我了解到的一些信息,有些孩子在这种抽奖陷阱里,损失了3万元,截至目前为止,损失最多的一个家庭,直接被转走了20万,真的就是防不胜防。
远离诈骗
孩子需要全方位的看护
经历了这一次的经历,我和女儿聊了很多,从她口中,我也大概能够明白,作为一个国际学校的孩子,他们一直在接受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等等诸如此类的教育,为什么她这么容易相信别人,为什么她会用那么简单的眼光去看待一件事?
听完她的很多心里话,我终于明白:
所以,关于守护孩子,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也有一些建议:
如果可以,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能给孩子们说说我所遇到的事。
因为我发现孩子们实在太单纯了,我女儿直到被转走三笔钱,依然认为别人是在“帮她”处理违规,我起初很难理解她为啥这么好骗,但后来我明白了,她才12岁,这个年纪再加上她接受的教育,都在提醒她“世界很美好,人都是良善的”。
他们在无菌的环境里生存太久了,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有警戒意义的故事,还是必要的。另外,该罚就罚,一些适当的惩戒很有用。
临近青春期的孩子,他们会花大把时间在电子产品上,比起和父母的交流,他们肯定更喜欢与朋友们在手机上分享生活。
爸妈们可以关注一下,孩子们都在跟谁聊天,那些他们重度社交的对象是不是现实里“查无此人”,是不是有一些线上的经济往来,其实有时候喵一眼就够了,特别是妈妈们,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你撇到一眼的转账,里头可能就有大风险。
很多朋友跟我说,都出了那么大事儿了,你还不禁止女儿玩游戏吗?
我就统一回复了:我不会禁止,或许会小惩大戒给她一个月的“禁游期“,但永远禁止?我觉得那很不人性。
我觉得好的游戏还是能给帮助孩子培养很多能力,比如我女儿为了展示自己的游戏能力,还在b站开了号,自己拍片子剪片子,我其实很支持这些活动,它们能够带动孩子的创意能力发展,而且我明白,游戏很多时候像一个树洞,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在一天天的改变,但心灵是不是跟得上?
在这个时期,他们有太多没法儿跟爸妈说的事情和烦恼,可以在游戏里消耗掉,从这个层面来说,游戏是有积极作用的。爸妈们只要根据自家的情况,做好约法三章,让孩子能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就行了。
当然这条路我们现在也在探索当中,这不就出事了嘛,但要完全禁止玩游戏,我还是那句话:对于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来说,这不可能,也不应该。
这点虽然我放在最后,但我认为它非常重要。
这次跟女儿聊天,当被问到她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在游戏里时,她说:因为游戏里的朋友对她来说很重要。
这个答案让我有点吃惊,但接下去她的回答却也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女儿说:
妈妈你知道吗?我在游戏里交朋友,不用去考虑她是不是有时间一起逛街,是不是有什么缺点是我不能忍受的,是不是要一起去吃饭,是不是要过多考虑对方生活上的好恶……这些我都不用考虑,我们只要能一起做任务,一起聊天,就很幸福了,但现实里的朋友不是这样的,在现实世界里,交一个朋友,要看对方的脾气、性格、时间……各种因素混在一起,我觉得太麻烦了。
就是这段话,听完后其实我有点心酸的。
现在的孩子,在现实里交朋友的成本太高了,首先他们自己的时间就很吃紧,这些孩子不是在补课就是在去补课的路上,他们哪里有时间去拓宽自己的朋友圈,哪像我们小时候,下课后就在弄堂里跟小伙伴们奔跑嬉戏,没有那么多非做不可的事情逼着你往前走,如今的孩子,你说他什么都不缺,是幸运的,但反过来想,他们社交的成本也水涨船高了。
所以,我想对抗网络诈骗,治标的方法有很多,治本的办法其实就两个:
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儿,这一点是针对“诈骗“而言,然后走出去,找到真正的朋友,去看真正的可触可感的世界——这一帖,则是治网瘾的最佳良药了。
最后,希望孩子们可以保持单纯,但也永远不要受骗。
Tips 四种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诈骗套路
根据澎湃新闻的调研,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诈骗主要是这4种
1)免费皮肤“大陷阱”
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未成年人钱财,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2)红包返利“杀鱼盘”
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3)“防沉迷”骗钱财
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4)假明星发“假福利”
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不法分子经常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
如何防范?“四不轻信”和“二保护”:
不轻信任何宣传收费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
不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皆是骗局。
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家长要看管好个人手机和支付账户,设置好开机和打开软件的密码,防止孩子使用自己手机转账付款。
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监护,提高未成年人反诈意识。引导孩子适度上网,加强对孩子反网络诈骗知识的灌输,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
本期福利
🎉今日入群福利:
👩🏻🏫我们曾邀请上海知名心理咨询师、
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咨询”领域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张翌老师,
做过一期《如何管控电子产品》的闭门分享会
👇🏻欢迎扫码入群👇🏻
领取“讲座文字版整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