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每次都要拼手速的钻石超塑,不用飞到韩国,在国内就有羊赶在国庆前加急安排的200单。
既可以做脸:应对下颌缘模糊、双下巴、脂肪型轮廓不清(发腮)、脂坠型法令纹、口角囊袋…
也可以做身体:拜拜肉、小肚腩、富贵包、大象腿、垮塌臀…
依然是正品保证+双重认证医生+全模式+有效治疗时长保证,价格嘛…香到法务不让说🙊
数量极其有限,后天9月25日(周一)上午11:00准时开放名额,先到先到,后到别哭👇
扫码回复关键词:肉脸
限时6小时,手慢无
北京、长沙、成都、福州、广州、杭州
合肥、昆明、南昌、南京、青岛、上海
深圳、天津、武汉、西安、郑州
起初看到张曼玉的时候,她给人的感觉还只是花瓶一般的娇憨美人,并不会演戏。但靠着年轻貌美和眼神中天然的灵气,拿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资源。《青蛇》里刀子一般勾人的眼神,没有言语就忍不住让人反复琢磨品味。
那几年,她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奖项,她合作了一大批顶级的帅哥。外人看她,感觉她会格外在意面容,喜欢觥筹交错,喜欢聚光灯下的精致生活。
但如今回顾她58年的人生,会发现她是如此鲜活,专注自己。当主持人问道,为什么喜欢演戏的时候,又是口出“恶言”。一段采访里随便截两句在如今都是能被钉入人生史册黑一生的程度。如今,58岁她还是不顾外界的声音,未婚未育享受自己的独居生活,常居巴黎和伦敦,日常消遣如下:说实话,张曼玉展现出来的独居生活简直就是梦中情生吧,大人感觉这两年人们好像也格外倾向于独处充电。仿佛在嘈杂的生活里独处才更浪漫舒适,更能找回自己,更有益于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身体,有种会延年益寿的松弛感。
但研究发现更频繁的社交才更有益身心健康,甚至还能延长寿命,坚持每天社交的人总生存期可延长248%!也就是说比同样健康程度的人,他们几乎活出了两倍...咱就是说,听过i人为爱变e,没想到事到如今被迫为命变e。听起来真的蛮离谱的,尤其是对i人来说高频社交简直就是生活中的酷刑。2016年得时候一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论文,针对社会融入度和健康的关系进行过研究。研究人员把人群分为四个年龄段,分别是青春期(12~18岁)、青年期(24~32岁)、成年期(25~64岁)、老年期(50岁以上)。以一些固定社会活动为指标,判定不同年龄段的社会融入度和社会支持度,以及测定参与者当时身体健康情况。结果发现,社会融入度越高的人群明显比社会孤立群体的健康状况要好。对于青春期人群,社会融入度高,腰围和BMI更趋于健康,且炎症水平较低,这一时期社会融入度的影响程度等同于运动!对于另一个效果显著的老年群体来说,社会融入度越高,高血压的患病概率就越低。而社会孤立对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糖尿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进行了更深入的数据分析。他们分析了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队列中的近3万参与者后发现了极其相似的结论。结果显示,随着社交频率从“几乎每天”至“从不社交”的上升,各组的全因死亡率也随之上升。
有时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的总生存期将延长71%;每个月≥1次的延长85%;每周≥1次的延长158%;几乎每天的显著延长248%。简单点说,社交频率越高,寿命延长的也会越多,最好就是每天进行一次social。图源:《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activity frequency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older people: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J》所以说,真的不要小瞧了村头聊八卦、下棋的爷爷奶奶,以及溜出门跳广场舞的叔叔阿姨。这简直就是变相的就是在延长寿命,就这么几个小时比咱们打工一天的价值回报率还高!感觉父母辈奶奶辈的生活哲学真的很玄妙,好像早晚都会有科学验证。
Neurology上最新发表的研究发现:更多地接触社会,与总体和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容量更大相关,患痴呆和晚年抑郁症的概率也自然更低。
结果发现社交频率高的人的闹总体积占颅内总体积的67.8%,随着社交频率降低,最低为67.3%。
图源:《Association Between Frequency of Social Contact and Brain Atrophy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Without Dementia: The JPSC-AD Study》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脑部的变化归根结底还是抑郁症状导致的。与社会脱节越大人就越容易陷入孤独、抑郁的状态,脑部相关区域就更容易萎缩。而乐于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就更容易改善大脑衰老和萎缩。
人老了之后难免会与社会脱节,对社会的交集也会减少,也很难有机会认识新朋友。很多人会陷入沉默中,看似岁月静好,其实不仅身体的机制都在老化,心理、精神状态都在慢慢的和主流脱节,越来越容易emo。所以对于父母、爷爷奶奶那一辈大人建议姐妹们主动给他们还是要“找点事儿”做,或者多多沟通交流。
对咱们年轻人来说,可能大部分人都处于忙着工作or忙着找工作的状态中,所以在这个年龄段并没有太大的健康影响。但,保持一个社交频率还是很重要滴,而朋友也是必不可少的良药。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示,友谊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有同样的效果,朋友可以减轻压力。所以,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咱们想要健康又happy滴生活,必不可少的就是有那么几个贴心的姐妹。年轻一起旅游发疯谈心,老了一起在广场saly全场。
对于e人来说,交友简直是一项日常活动,和有眼缘的人达成关系就像呼吸一样简单。
对于i人来说,社交简直比搞出一篇毕业论文还难。
但其实,朋友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质量越高数量越少。
邓巴数曾经提出一个社交理论,不论多么善交际、受欢迎的人,一生中能保持紧密的关系也只能维持在150左右。
其中能称之为熟悉(记得名字、认得出长相、有基本了解)的人只有100个。
可以做到彼此都了解的朋友只有25个,真正成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不会超过5个。
也就是说,“好朋友”的名额并不是一个无上限的增量,而是一个固定数量的名额。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社交精力和社牛程度决定的,而是友情中其实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
心理学教授也发现,当你交到了新朋友,或者谈了恋爱,你现有的朋友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妒忌情绪。
这种情绪在关系中相当普遍,而一个「新朋友」对友情关系的威胁强度,往往比「恋人」更大。
也就是说,比起你谈了个男朋友,她更在意是不是有了更好的搭子...
so,咱们只要保持住这关键的几个,找到符合俩个人之间生活状态的社交频率就可以身心健康,互相“续命”。
也不一定非要一直轮换、更新身边的社交圈、朋友圈。
实在是身边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咱们可以直接从零开始。
心理学家Hall研究发现,建立友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共同时间」。
他征集了355位受访者,根据他们的描述去跟踪评估结交人的进程和速度,从熟人、普通朋友、朋友到最终成为亲密朋友。
结果发现,从「认识的人」变成「熟人」,需要有效共度大约50个小时的时间。
从「熟人」变成「普通朋友」则需要90个小时左右的相处。
而从「普通朋友」升级为「好朋友」,可能需要花费200小时以上。
也就是说,对于新朋友来说至少也需要50个小时才能“量变”变成“质变”,关系更进一步。
如果实在找不到话说的,大人建议就是从共同爱好或者最简单的刷剧开始。
比如,咱就从一起看一套甄嬛传(全集57个小时)开始呢,没准就共鸣了?!
或者,咱们就找一个共同话题一起来聊聊看法,谈谈感受,共鸣多了感情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姐妹们别忘了给大人点个“赞”。
点赞过“150”,咱们下期接着聊聊i人和e人话题,讲讲到底怎么低电量社交and给自己充电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