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圈小白 vs 留学圈骨干: 朋友圈保鲜期的食用说明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聊天中提到某人时,想找一下ta的朋友圈,点进头像后却发现什么内容都没有,屏幕上只显示“三天可见”。
前几天在朋友圈刷到一件好玩的事情,可等我之后想回头再找的时候,却发觉对方突然设置了3天可见,颇有些“阅后即焚”的味道。
不免反思,这样的现象好像在95后留学老人中特别常见。
反观00后们,尤其是在国内上网课憋了一年后赴美的留学萌新们,朋友圈则是琳琅满目。他们的朋友圈像是五彩斑斓的手账日记本,所有心情被一一记录。
我不禁思考,朋友圈里,到底都是谁在散发分享欲?这样的分享欲,保质期又是多久呢?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按照入学事件表梳理了时间线,看看你在哪个阶段吧。
1. 新生开学周 Orientation
留学萌新 @Jessi
我们学校,光是刚开学的orientation周,就持续了两个礼拜。第一周的时候活动真的好多,除了有参观各种教学楼,讲述学校历史之外,还有各种好玩到“亏贼”的social event,太多活动我都恨不得影分身了!每天ins story发得都不带停的,各种社交媒体都加了很多新朋友。我已经开始期待正式开学之后的生活了。
留学骨干 @Anne
之前有一年当RA,那帮新生连参观卫生间都要跟爸妈说好久。窗外的一棵树和落在树上的阳光,突然从草里跃起的松鼠和黑兔,都是他们镜头里记录的对象。
当年开学时我也激动过,但见得多了变成了日常,就没有新鲜劲儿了。而且刚开学最怕看微信,大概率又是哪个新生在群里问某某教室怎么走了,哈哈!
2. 学期进行中
留学萌新 @小鹿
我的体验是,大一的时候简直是发朋友圈的高峰期。什么找课友啦,什么约饭约桌游局啦,什么周末约图书馆学习啦,感觉周围的同学都在把朋友圈当做“万能搜索引擎”在用。用“万票”作为开场白,评论区总会引来一大波人的留言。
不仅如此,有时候还会发现这人和那人居然也认识,什么“大学同学的高中同学是我初中同学的朋友”,于是就在线开始吃瓜了起来。可有意思了。
留学骨干 @Lauren
留学这几年,认识了世界各地,也加了全国各个地方的好友。然而好友越多,分享欲却直线下降了;好友越多,聊天的人却越少。emo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翻遍了好友列表,却找不出一个可以立刻拨去语音电话的人。
有时候想发一个动态开玩笑的时候,会考虑一下朋友圈里的好友会不会被冒犯到。像约饭、约复习、约图书馆这种小事儿,发个朋友圈,好像显得我上了几年学,还没个固定饭搭子似的。
每次琢磨来琢磨去,太累了。久而久之,就丧失了想发新动态的欲望了。
3. 各种假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耶鲁大学校长在2017届毕业典礼上谈到关于社交软件的话题时说到:他认为社交软件会增加孤独感。福布斯的一篇报告中显示,在过去三十年里,觉得自己一个朋友都没有的美国人数量翻了三番。
孤独会助长我们的分享欲,大喊着想要把情绪宣泄出来觅一知己;孤独也会消磨掉真正的分享欲,让我们误以为无人可依。
其实,无论朋友圈的照片多少,真正重要的,是朋友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产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