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之都” 上海,遇见面向未来的十大趋势|WDCC世界设计之都大会
带你亲临现场
2023/09/30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始终是备受瞩目的。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以来,上海“设计之都”的城市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无论是建筑、时尚、工业、数字还是服务等设计领域,这座城市始终走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前沿。
上海鸟瞰 ©GANREF
设计的力量从来都不容小觑,它是产业链中极具增益的一环,亦在助力人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因此,设计是上海发展战略的关键词,其将于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这里既是人类生活场景的范本,亦是新兴文明的孵化器。
第二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这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盛会,在创意设计氛围浓郁的黄浦滨江开幕。
©WDCC
今年大会以“设计无界 造化万象”为主题,呈现“1+2+3+10+X”的活动架构,即 1 场开幕式,主场和海外双线布局,3 场峰会,10 大设计领域近百场高峰论坛、发布盛典、时尚秀演和设计嘉年华活动,X 场全城、海外和线上联动活动。这不仅助力于上海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更为世界设计领域的交流分享提供了宝贵的平台。
©WDCC
作为WDCC的主题论坛,国际建筑设计高峰论坛汇聚了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老师、南京大学张雷教授、扎哈哈迪德建筑实务所中国总监大桥谕老师、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蔡淼老师等。他们围绕城市更新、绿色低碳、数字化等主题,交流建筑设计在城市发展建设宏大图景下的探索与实践。
参会大师作品
作者|Shinee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设计无界 共创新生
建筑,是城市的文化载体与精神丰碑,也是繁华都市中烟火气与浪漫的并存体。建筑设计作为设计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环,一直以来都备受各界关注。
峰会现场 ©WDCC
在本次国际建筑设计高峰论坛,我们有幸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见证《建筑设计上海倡议2023》、基于大数据的建筑设计趋势研究成果《面向未来的建筑设计十大趋势》以及“城市更新共创伙伴”成立仪式的亮相,一起探寻建筑设计新的趋势与可能性。
论坛分为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两大部分。主题演讲部分,五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在大会上分享了他们不同的建筑设计理念,涵盖传统与未来、生活与科技等方面。在圆桌讨论上,来自华建集团、Aedas、日建设计、法国国家家具中心、德国HPP事务所、Transborder Studio等知名建筑公司和事务所的专家,共同探讨了他们对未来建筑设计及城市更新策略的想法。
揭晓仪式 ©WDCC
未来建筑 新的可能
建筑设计的依据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老师认为,设计终究要以人的尺度为准。
建筑设计师首先需要学会去倾听市民的心声,并绘制出相关的空间及数据进行分析,再进行下一步设计。这是一种新的角度,告诉我们建筑设计不仅仅关乎于空间、功能等,更在于它对于人们情绪和幸福感的提升。
“城市尺度不是大或者小,而是人的尺度、人的需求,设计师的心必须在人。”
——吴志强
吴志强老师还分享了另一个观点,即科技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这包括当下最热门的Chatgpt和AIGC等技术。他以“福元宇宙”为例,向我们展示了AI虚拟世界与物理空间的完美融合,揭示了未来建筑设计新的可能性。
福元宇宙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老师以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切入,分享了他对于建筑现代性的看法,这包括了两大特征:建筑与自然交互和技术与诗意的链接。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梁思成
建筑与自然交互的理念,亦称作“胜景几何”,早在2013年便由李兴钢老师在一次展览上提出。它包含了五大要素:环境形式、人作天工、结构场域、叙事空间、胜景情境,共同构成一种理想空间的范式。建筑在不同的环境中具备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绩溪博物馆就是在丰饶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强调树木留存和山川形势所建成的,这体现了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
绩溪博物馆 ©夏至
技术与诗意的链接本身存在着许多天然的矛盾,例如未来与传统的关系等,其产生了不同的路径。李兴钢老师以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的规划设计为例,向我们展示了零碳技术与未来延庆赛区生活场景相互链接的创作思路。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规划设计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南京大学教授张雷老师强调了设计不受限制,这不仅表现为在设计工具、周边环境等方面的自由,还在于生活处处都蕴藏着设计灵感。设计不应该是高大上的代名词,而是要试着去歌颂那些不被歌颂的平凡。
首先,我们可以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这又称作工匠建筑学,即用地域的材料和现代的建造技术相结合。例如用棕绳筑造的松阳建筑外立面及用砖窑搭建的景德镇丙丁柴窑,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松阳云夕MO+共享度假空间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景德镇丙丁柴窑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其次,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去汲取营养,利用生活化的场景去建立新的情绪空间。例如 南京集萃药康集团总部的设计灵感便来源于畲族村落里的祠堂空间,其中巨大的泥土花园体现了仪式感,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中国区总监大桥谕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国际前沿的数字技术进行建筑设计。
他以BEEAH集团新总部项目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新一代技术收集沙漠中风、阳光等自然元素的各类数据,实现净零排放,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除此以外,他们还开发了一个人类行为收集系统,实时监测人们在空间中的反应,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员工的生活需求及工作习惯,打造一个更具有幸福感的办公空间。
数字工具正在逐步改变设计方式,这对于建筑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淼老师提出,人与城市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是人类的梦想,人类也是城市的设计师。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离不开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
——亚里士多德
蔡淼老师以上海体育馆、游泳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天文馆等公共文化建筑为例,展示了上海建筑的历史变迁。公共文化建筑始终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更是保护城市文脉延续的重要途径。
上海体育馆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改造后的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效果图 ©HPP International
生活,处处是设计
设计,始终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应当处处都充斥着设计的痕迹。它不一定被高大上的标签限制,而是以更多的可能性通往未来。
无论是建筑设计,抑或是其他领域,我们都期待能够看到它们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人类文明继续添砖加瓦。
©WDCC
©苏圣亮
展会信息
展会时间
09/26——10/02
场馆信息
主会场及主展区:
上海市黄浦区龙华东路68号
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
上海市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承办单位:
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黄浦区人民政府、华建集团
特别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